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用“特殊材料”制成的老人——记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师昌绪

发布时间:2021年7月23日  更新时间:2023年1月1日
作者:未知  文章ID:50237  浏览:

【原文】
    用“特殊材料”制成的老人——记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师昌绪
    人们都说他是个用“特殊材料”制成的老人。
    他一辈子和各种各样的材料打交道,在高温合金、合金钢等领域为中国创造了多项第一。
    他年逾九旬,仍活跃在科研前沿领域,半个多世纪来始终为国家科技事业的发展不停奔忙。
    他就是我国著名材料学家、两院院士师昌绪。2011年1月14日,91岁高龄的师老登上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
    在一般人的印象里,90多岁的老人早该在家里颐养天年。可要见师老,却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办公楼里——这是师老每天工作的地方。
    “我现在每天8点准时出门,9点到办公室,接待来访、写文章、看资料,下午3点左右回家,中午也不休息。”穿着深蓝色唐装的师老精神矍铄,尽管听力不太好,但说话中气十足。
    师老有一本“效率手册”,上面记录着他每天的工作安排。翻开手册可以看到:
    2009年,在北京接待来访202批次,在京开会56次,出京开会13次,包括沈阳、天津、成都、威海、上海、深圳、广州等,还做了3次特邀报告;
    2010年,出差10次,南到广州,北至满洲里,在京主持大小会议几十个,其余时间几乎每天都到办公室工作……
    “其实我有冠心病、肺栓塞、高血压,还经常容易感冒,可老在家呆着我反倒苦恼,工作起来生活就充实了。”师老说,“一般人60岁退休,我已经多干了30年,也算对得起国家。”
    当被问到为什么耄耋之年仍然这么忙碌,师老笑着说:“因为我平生最好管‘闲事’”。对师老的好管“闲事”,与他共事了20多年的国家自然基金委原工程与材料学部常务副主任李克健深有感触。
    2000年的一天,师老突然找到李克健,向他询问有关碳纤维的事情。碳纤维是航空、航天的关键材料,其他国家既不出口、也不转让技术。
    “当时国内没人管这件事,师老也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但他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二话不说把这当成了自己的事。”李克健回忆说。
    后来,师昌绪主持召开了关于碳纤维发展的研讨会,并亲自上书党中央推动将此列为国家863专项。10年来他一直跟踪我国碳纤维的研发、生产与应用,强调要“自主创新”、“降低成本”。
    师先生很有眼光,管的都是国家最需人的‘闲事’。什么事情重要,关键环节在哪里,他都能敏锐地看到,并且敢说敢做,不怕承担责任”。李克健说。
    别人眼中的难事、烦事,师昌绪总是勇于挑担子。上世纪80年代,他把国内27个和材料相关的学会团结在一起,成立了中国材料联合会。
    “这需要多少号召力、勇气和细致繁琐的工作啊!”多年的老友李恒德院士曾感叹,“这件事亏得有他,我很难想到还有别人能办成。”
    而说起自己管的这些“闲事”,师老哈哈一笑:“没办法,因为我这个人最大的缺点就是"心太软"。”
    在整个材料界乃至科技界,师老都可谓德高望重,但他特别“低调”。记者在报道中称他为“中国材料之父”,他坚持把这句话删去。说起刚刚获得的国家最高科技奖,他连连摆手:“这个奖不是给我一个人的,是给整个材料科学界的。”
    师老一辈子最看重的就是“国家”。20世纪50年代,师昌绪在美国留学。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当局明令禁止师昌绪等35名中国留学生回国。为争取美国开放禁令,师昌绪带头多方联络,联合其他学生集体写信给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要求撤掉禁令,同时印刷200多封信投递给美国报界、议员和民众团体。当时的《波士顿环球报》以通栏大标题报道“在美的中国学生要求回国”,并刊登了师昌绪等3名中国留学生的照片。1955年春,美国被迫同意部分中国留学生回国,其中就有师昌绪。他的导师柯恩想挽留他,提出如果是因为职务低,挣钱少,他可以帮忙。师昌绪拒绝说:“我是中国人,中国需要我!”
    1984年,已是花甲之年的师昌绪调到中科院技术科学部工作。他敏锐地感到来自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组织学部委员们对我国钢铁、能源、通信、计算机、集成电路的发展以及科技人员的培养等重大战略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科技和经济必须同步发展。
    对于别人给予的“战略科学家”的评价,他谦逊地说:“我做这些都是从国家的需要出发,基于自己的知识、经验和预测的能力。做这些事情不能光倡导一下,要负责到底。”他总是说:“作为一个中国人,要对中国作出贡献,这是人生的第一要义。”总结自己近一个世纪的人生,他认为:人的一生要有所作为,智慧、体魄是基础,勤奋、进取是动力,素质、品德是保证,环境、机遇是条件。
    ——(选自《新华文摘》原文有删改)

【问题】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    )(    )(5分)
    A.年逾九旬的师昌绪患有冠心病、肺栓塞、高血压等疾病,但仍活跃在科研前线,半个多世纪以来始终为国家科技事业的发展不停奔忙。
    B.航空、航天的关键材料——碳纤维,无法从其他国家进口和获得技术转让。得此消息后,师昌绪立即上书党中央将碳纤维发展项目列入国家863专项。
    C.师昌绪很有眼光,管的都是国家最需要的“闲事”。20世纪80年代,他曾把国内数十个和材料相关的学会组织在一起,成立了中国材料联合会。
    D.1984年,已是花甲之年的师昌绪调到中科院技术科学部工作,他提出了先发展经济后发展科技的战略主张,被人誉为“战略科学家”。
    E.师昌绪认为,人的一生要有所作为,智慧、体魄是基础,勤奋、进取是动力,素质、机遇是保证,环境、品德是条件。
    (2)文章叙述20世纪50年代师昌绪在美国留学的经历,有何意义?
    (3)语言描写是本文塑造人物形象最重要的手法之一,请举例对此加以说明。
    (4)为什么说师昌绪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老人”?请结合全文进行探究分析。

【参考答案】
    (1)B项,“立即”说法有误,原文是“后来”。D项“先发展经济后发展科技”错,原文应为“科技和经济必须同步发展”。E项,“素质、机遇是保证,环境、品德是条件”表述错误。原文是“素质、品德是保证,环境、机遇是条件”。答案为AC。
    (2)①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深化了文章的内涵。②说明师昌绪的爱国情怀由来已久。③揭示师昌绪一生辛勤源自他对国家的热爱。
    (3)①通过对传主语言的描写,从正面展示了传主的人格魅力。如“可老在家呆着我反倒觉得闷得慌,工作起来生活就充实了”,展示了师昌绪只有工作着才能感到生活的充实的高尚情操等。②通过别人对传主的评价,从侧面表现了传主的人格伟大。如“师先生很有眼光,管的都是国家最需要的‘闲事’。什么事情重要,关键环节在哪里,他都能敏锐地看到,并且敢说敢做,不怕承担责任”,烘托出师昌绪高瞻远瞩、智慧过人、敢于承担的高贵品质。
    (4)①人们之所以都说师昌绪是个用“特殊材料”制成的老人,是因为他一辈子和各种各样的材料打交道,在高温合金、合金钢等领域为中国创造了多项第一。②“他年逾九旬,仍活跃在科研前沿领域,半个多世纪来始终为国家科技事业的发展不停奔忙”也是人们称他为“特殊材料”制成的老人的原因之一。③师昌绪有冠心病、肺栓塞、高血压等,还经常容易感冒,但他长期以来不怕病魔纠缠,依然带病坚持工作。④别人眼中的难事、烦事,师昌绪总是勇于挑担子。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响水河的年轮
  • 下一篇:传统文化的修心
  • 【推荐文章】

  • 山中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其

    【原文】 山中 [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初至巴...

  • 最好的结果

    【原文】 最好的结果 莫小米 那一天,父亲走失了。 父亲是去邻村喝喜酒的,本来是跟村...

  • 品味遗憾

    【原文】 品味遗憾 ①遗憾,字典上的解释是 不称心 、 大可惋惜 (的心理),既然如...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原文】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 铁如意

    【原文】 铁如意① 谢翱 仙客五六人,月下斗婆娑。 散影若云雾,遗音杳江河。 其一起...

  • 水调歌头·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原文】 水调歌头 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程珌 天地本无际,南北竟谁分?楼前多景...

  • 【最新文章】

  • (一)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
  • 4、请从下列句子中各找出一个与“遍插茱萸少
  • 5、探究字形背后的文化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更
  • 告别是一种心情,告别也是一种决定。【雨季是
  • [材料一]习总书记说:“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
  • 山中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其
  • 2007年2月27日凌晨4点(委内瑞拉当地时间26日
  • 为了激发学生阅读中国四大名著的兴趣,李老师
  • 准备月亮,就变出月亮
  • 最好的结果
  • 4、请用一句话提取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 8、中考临近,为了节省时间,晚自习前小明家
  • 令人警惕的网络低俗语言
  • 品味遗憾
  • 用文化产品彰显“存在感”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