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兵俘至合沙,诗寄仲子
作者:陈文龙 文章ID:50436 浏览:
【原文】
元兵俘至合沙,诗寄仲子
陈文龙[注]
斗垒孤危势不支,书生守志定难移。
自经沟渎非吾事,臣死封疆是此时。
须信累囚堪衅鼓,未闻烈士树降旗。
一门百指沦胥尽,唯有丹衷天地知。
[注]陈文龙:南宋咸淳年间状元,元兵攻占福州时被俘,绝食而死。
【问题】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写得慷慨悲壮,从多方面体现出作者临危不惧、忠义爱国的精神品格。
B.本诗颔联写了作者愿珍惜生命,但要死得其所,深信这样终会得到朝廷的表彰。
C.虽家族多人已相继死难,作者仍对尚存的第二个儿子表达了自己的不屈之志。
D.诗中“支”“移”“时”“旗”“知”押韵,朗朗上口,也增添了作品的抒情色彩。
16.本诗颈联是怎样凸显作者临难不苟的气节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5.B
“深信这样终会得到朝廷的表彰”。是对“臣死封疆是此时”的错误理解,“封疆”应该是为国尽忠,死于封疆。而不是想得到朝廷表彰。
16.①这一联的含意是:宁肯被敌人杀掉以血衅鼓,也不会屈服;
②上下句形成了转折关系,有力地表明了诗人为国捐躯的决心;
③“须信”“未闻”两个词语不仅起到关联的作用,且对仗工稳,音节铿锵,强化了作者凛然殉国的豪情。
评分参考每答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6.【答案2】颈联表达必死的意向,我自知被俘后会被敌人杀害,但从未没有听说过烈士会投降(树降旗)。累臣是古时被拘囚于异国的官更对所在国家的自称,衅鼓意指古代战争时杀人或杀牲把血涂在鼓上行祭。运用典故表达自己临难不苟的气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