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作者:苏轼 文章ID:51116 浏览:
【原文】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苏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注:哲宗年间,因遭蔡京之流迫害,苏轼被远放儋州(今属海南省)等地,前后七年。
此诗为哲宗病死、诗人遇赦自海南岛渡海返回大陆时所作。
【问题】
①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参横”句写夏夜星空,点明“夜渡”,参星横斜,斗星转向,正是夜半时分。
B.久雨成灾谓“苦雨”,整日刮风为“终风”,云开日现称“解晴”。
C.“鲁叟乘桴”化用孔子的“道不行,乘浮桴于海”;“轩辕奏乐”代指中原文化。
D.“九死”指多次濒于死亡,“奇绝”指作者流放海南所经历的艰辛磨难。
②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一二句侧重“解晴”,“苦雨终风”句既是写实,也暗示自己积年所遭受的政治迫害结束了。
B.三四句一问一答,就“晴”字生发开去,隐喻朝政和时局本来是清平无事的,短暂的风雨终究改变不了天与海的本色。
C.五六句使用典故,表明诗人终究做不到隐居南荒而遗落世事,还存有兼济天下推广教化之心。
D.七八句直抒胸臆,“不恨”二字意为虽历经“南荒”贬谪劫难但不以为憾,“冠平生”则指一生难忘。
③诗中“苦雨终风也解晴”与苏轼《定风波》词中“也无风雨也无晴”,它们共同使用了哪种艺术手法?简要分析这两句分别表达了苏轼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参考答案】
①D
②D
③一问:使用了“比”的艺术的法(或:象征、双关、比喻)。(1分)
二问:“苦雨终风也解晴”句写历经“苦雨终风”的仕途坎坷之后,终于盼来“解晴”的一天,表达了遇赦北还的喜悦之情。“也无风雨也无晴”句是说人生旅途上的坎坷就像大自然的风雨阴晴一样总是暂时的,总会过去的,因此不必太耿耿于怀,要从容面对,这表现了诗人豁达的胸襟和“宠辱不惊”的淡泊之情。(意思答对即可,内容2分,表达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