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这里所说的“情”,既包括情感,也包括诗歌的美感;“理”则不只

发布时间:2021年9月9日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17日
作者:未知  文章ID:51509  浏览:

【原文】
    这里所说的“情”,既包括情感,也包括诗歌的美感;“理”则不只是一般的“理趣”,我更侧重指一种人生体悟。诗歌是抒情的艺术,但我以为没有纯粹的“情”或纯粹的“理”。在优秀的诗歌作品中,“情”和“理”总是共生交织的,也就是说,情感和体悟总是同时出现的。凡体悟都带有一定的情感,而从情感中也总能得到一些体悟。这些情感和体悟是超越了技术层面的东西,只有投入一己的人生体验,拿它去和古人碰撞,你才能读懂古人,和他们息息相通,深入到他们的心灵中去,真正地理解他们的人生,进而思索探求自己的人生。这样,读诗就不再是文学鉴赏或研究层面的一种行为,而是上升为一种生命方式,一种活法。这才是高境界,也是常人难以企及的境界。
    读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那么豪隽,那么豁达,那么纯净,那么不经意,他把自己的人生浓缩在一场雨中,我们的的人生也随之绽出洗礼过的清新和芬芳。再读黄仲则的《癸巳除夕偶成》:“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那种孤寂,那种落寞,那种忧患,那种清醒,我们在人生低谷当中不都曾有过这样的情形?可谁能象黄仲则说得这样透彻?
    名篇之所以为名篇,名句之所以为名句,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可以拨动别人的生命之弦,形成长时间的共振和回响。我在读古诗词时经常有一些篇句萦回脑际。仅以近古的创作而言,比如黄庭坚的“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比如陆游的“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比如吴文英的“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比如袁凯的“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比如张文光的“偶得故人天上句,如怀明月夜中行”,他们会让我感到爱情的馨香,友情的温暖,乡愁的沉重,韶华的迁流。这些诗句象烙铁一样,会在自己的人生中留下清晰的印记。
    在为一家期刊作龚自珍诗选时,我在很有限的篇幅中略去了不少名篇,而选入了一首一般选家都不会注意的《己亥杂诗》第八十首:“夜思师友泪滂沱,光影犹存急网罗。言行较详官阀略,报恩如此疚心多”,为何如此?龚定庵写出了我的心声!在讲解部分我写道:“诗有多种读法,其中一种与年龄和阅历有关。如以上这一首不太引人注意的诗,以前我读不懂,大概也是不会选的。但近日先师严迪昌先生遽归道山,在写完一篇纪念他的文章之后读到这篇作品,则如中雷击,轰然而有共鸣,刹那间体会到了定庵写下此二十八字时内心的沉痛和悲凉。”
    读诗,说到底是读人,读人生,能读到这个境界是一种幸福。

【问题】
    1.下列关于“情理交通”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所谓“情”,就是我们常说的情感;所谓“理”,则更倾向于指人生体悟。
    B.在优秀诗歌中,没有纯粹的“情”和“理”,两者常常共生交织,同时出现。
    C.我们只有做到和古人“情理交通”,才能真正读得懂诗歌,而技术层面的东西是没有用的。
    D.“情理交通”不仅指诗歌中的“情”“理”共生交织,更指读者要用自己的人生体验去和古人“交通”。
    2.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黄仲则的《癸巳除夕偶成》,深透地道出了对孤寂和落寞的感悟,读到这首诗的人都会很有这样的感触。
    B.名句之所以为名句,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道出了人们普遍存有的情感、体悟,从而引发读者强烈的共鸣。
    C.“爱情的馨香,友情的温暖,乡愁的沉重,韶华的流逝”和上文黄庭坚、吴文英、袁凯、张文光的诗句内涵并不是一一对应关系。
    D.由于作者悲痛的心情和《己亥杂诗》第八十首“思师友”的情景十分契合,所以读后作者“如中雷击”,于是他读懂了诗歌的“沉痛和悲凉”。
    3.对全文意思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读者能不能读懂诗歌,不仅和他的艺术修养有关,更和他的人生体悟相关。
    B.常人的境界不高,因为他们没有把读诗上升到一种生命方式。
    C.能“在自己的人生中留下清晰的印记”的,应该就是能和自己建立起“情理交通”关系的诗句。
    D.我们的人生体悟能帮助我们理解诗歌,诗歌反过来也能给我们的人生以启示。
    4.作者以前读不懂《己亥杂诗》第八十首,现在读懂了。请根据原文说说其读懂的原因。

【参考答案】
    1.D(A“情”还包括“美感”;B“常常”不对,原文是“总是”;C“技术层面”是读懂诗歌的基础。)
    2.A(原文“我们在人生低谷当中不都曾有过这样的情形”暗含有过这样情形的人才能对这句诗特别有感触,而不是“读到这首诗的人都会”。)
    3.B(偷换概念,强加因果)
    4.作者的人生体悟已经上升到能读懂它的程度;作者当时的处境和这首诗所描绘的情境相似,引起了作者的共鸣。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越调·凭阑人·金陵道中
  • 下一篇:八声甘州·寿阳楼八公山作
  • 【推荐文章】

  • 送凌十一①归长沙

    【原文】 送凌十一①归长沙 曾国藩 昨日微雨送残秋,落叶东西随水流。 世间万事皆前...

  • 雨雪曲

    【原文】 雨雪曲 江晖【1】 边城风雪至,游子自心悲。 风哀笳弄断,雪暗马行迟。 轻...

  • 终南山

    【原文】 终南山 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

  • 幽州新岁作

    【原文】 幽州新岁作 [唐]张说 去岁荆南梅似雪,今年蓟北雪如梅。 共嗟人事常无定,...

  • 梅花绝句 见梅

    【原文】 梅花绝句 陆游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

  • 念奴娇·春情

    【原文】 念奴娇 春情① 李清照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②近...

  • 【最新文章】

  • 14.根据下面这幅漫画,完成以下题目。
  • (7)陶渊明《饮酒》中表明作者超然物外的生
  • (8)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运用典故,表
  • 一位哲人曾说过:“不仅要会在欢乐时微笑,也
  • 【甲】出师表 【乙】郑苏仙梦冥府
  • 古人的名、字、号居然有这么多讲究
  • 草木恩典
  • 鸟是树的花朵
  • “信息革命”时代
  • 流浪与回归
  • 9.某校对八年级学生最希望家长关注的一项调查
  • 马说
  • 送凌十一①归长沙
  • 太祖孝慈高皇后马氏,宿州人,仁慈有智鉴,好
  •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