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独不见

发布时间:2021年9月18日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6日
作者:李白  文章ID:51911  浏览:

【原文】
    独不见
    李白
    白马谁家子?黄龙边塞儿。
    天山三丈雪,岂是远行时。
    春蕙忽秋草,莎鸡鸣曲池。
    风催寒梭响,月入霜闺悲。
    忆与君别年,种桃齐蛾眉。
    桃今百馀尺,花落成枯枝。
    终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

【问题】
    ①下列对本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写白马子(边塞儿)远戍边塞,闺中人忆之而流泪,款款深情,感人至深。
    B.“春蕙忽秋草”四句写出了从春天到秋天,闺中人孤独难耐,承受着思念的苦痛。
    C.“忆与君别年”两句写当年离别时种下的桃树十分矮小,表达了岁月易逝的悲痛。
    D.“终然独不见”两句点明题意,使用一个“空”字,饱含了闺中人思夫绝望之感。
    ②简析“桃今百馀尺,花落成枯枝”中数词使用的艺术效果。(4分)
    ③清代学者王琦说:“杨升庵曰:太白诗:‘天山三丈雪,岂是远行时。’又云:‘水国秋风夜,殊非远别时。’‘岂是’‘殊非’,变幻二字,愈出愈奇。”请结合诗句内容分析这两个词语使用的妙处。(5分)
    附:
    送陆判官往琵琶峡
    李白
    水国秋风夜,殊非远别时。
    长安如梦里,何日是归期?

【参考答案】
    ①(3分)C
    ②(4分)
    【答案示例】
    “百馀尺”运用夸张手法与“种桃齐蛾眉”形成对比,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写出桃树之高,时间的流逝,表达了闺中人对丈夫的思念之苦。(言之有理即可)
    ③(5分)
    【答案示例】
    “天山三丈雪,岂是远行时”意思是天山雪深三丈,难道是远行的时候吗。“岂是”一词使用反问语气,借女子对丈夫在如此艰苦恶劣的情况下仍要戍守边塞的不解,表达了诗人的反战情绪。
    “水国秋风夜,殊非远别时”是说在水乡秋夜风月的美好时光,本非远别的时候。“殊非”一词使用否定口气,加深了诗人不愿离别的感情程度。
    (言之有理即可)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冬天行乐,必须设身处地,幻为路上行人,备受风雪之苦,然后回
  • 下一篇:回观世界艺术发展史,从起源上看,艺术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人类凭
  • 【推荐文章】

  • 清平乐

    【原文】 清平乐[注] 元 元好问 溪头来去。坐卧沿溪树,管甚人间无著处。已被白云留...

  • 途中见杏花

    【原文】 途中见杏花 吴融① 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可...

  • 苏幕遮

    【原文】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 天接水。...

  • 西楼

    【原文】 西楼① 曾巩(宋) 海浪如云去却回, 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②,...

  • 千秋岁①

    【原文】 千秋岁① 张先 数声鶗鴃②,又报春芳歇。惜春更选残红折。雨轻风色暴,梅子...

  •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时,我国对国际社会有哪些

    【问题】 20.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时,我国对国际社会有哪些贡献?请简要概括。(4分)...

  • 【最新文章】

  • 冬天行乐,必须设身处地,幻为路上行人,备受
  • 37号考场
  • 甲段文字中的"他"指的是谁?该段文字写出了
  • 7.学习语文,可以在课堂上,也可以在课外生活
  •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
  • 民以食为天,在中国文化中,吃的意义不言而喻
  • 材料一、《红楼梦》——茄鲞
  • 龚仁先生访谈录
  • 一谈到“国学热”,很多人不由得会想到历史上
  • 李时勉,名懋,以字行,安福人。成童①时,冬
  • “韧”的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表现是外
  • 《古诗十九首》(以下简称《古诗》)是古代文
  • 悠悠敦煌情——专访“敦煌的女儿”常沙娜
  • 现代的思想家们常常说,语言文字建构了人们意
  • 团圆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