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永和九年的那场醉

发布时间:2021年9月28日  更新时间:2023年1月1日
作者:祝勇  文章ID:52359  浏览:

【原文】
    永和九年的那场醉
    祝勇
    ①东晋永和九年的暮春,时任右将军、会稽内史的王羲之,同朋友在山阴兰亭举行了一次声势浩大的文人雅集,行“修褉”之礼,曲水流觞,饮酒赋诗。酒酣斗热之际,王羲之提起一支鼠须笔,在蚕茧纸上甲,写下一篇《兰亭集序》。
    ②1600多年后,我们依然能够呼吸到那年春天的明媚。东晋时代的郊游,畅饮,酣歌,书写,都变得轻快起来,少了“建安七子”、“竹林七贤”的曲折和吞咽,连呼吸吐纳都通畅许多。王羲之到了兰亭,才算是找到了真正的自己,或者说,就在王羲之仕途困顿之际,那份从容、淡定、逍遥,正在会稽山阴之兰亭,等待着他。
    ③曲水流觞式的风雅,让后世许多帝王将相艳羡不已,纷纷效仿,而王羲之最向往的,却是拯救社稷苍生的功业。他曾官至会稽内史,右军将军,但官场的浑浊,容不下一个清风白袖的文人书生。他,入世,却不按官场的既定方针办,他不倒霉,谁倒霉呢?果然,王羲之被官场风暴,径直吹到会稽。
    ④离开政治漩涡建康,让他既失落,又欣慰。他离自己的理想越来越远,却离自然越来越近。和朋友们相约雅集的那一天,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所有的刀光剑影都被隐去了,岁月被这缕阳光抹上一层淡金的光泽。唯有此时,人才能沉下来,呼应着自然的启发,想些更玄远的事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从这文字里,我们看到王羲之焦灼的表情终于松驰下来。我们看见了他的侧脸,被蝉翼般细腻和透明的阳光包围着,那样的柔和。他忽然间沉默了,面对天地自然,面对更加深邃的时空,他对生命有了超越功利的思考,那份快乐自不必说,而他的忧伤,则是缘于这份“乐”,来得快,去得也快,因为人的生命,就如这暮春里的落花,无论怎样灿烂,转眼之间,也会消逝得无影无踪。
    ⑤死亡是对生命最大的限制,在这个限制面前,王羲之潇洒不起来。《兰亭集序》里文字开始时还是明媚的,是被阳光和山风洗濯的通透,是呼朋唤友、无事一身轻的轻松,但写着写着,调子却陡然一变,文字变得沉痛起来,那是因为对生命的追问到了深处,便是悲观。,是一种与生俱来、又无法摆脱的孤独。《兰亭序》寥寥三百二十四字,把一个东晋文人的复杂心境一层一层地剥给我们看。庄严繁华的背后,是永远的凄凉。打动人心的,是美,更是这份凄凉。
    ⑥唐太宗痴迷于《兰亭集序》,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道出了人生的大悲慨,触及了他最敏感的那根神经,就是存在与虚无的问题。唐太宗以他乙的自私,把王羲之《兰亭集序》的真迹带走了,令后世文人陷入永久的叹息中而不能自拔。
    ⑦但人们依然想把它“追”回来,他们发明了一种新的方式去“追”,那就是临摹。
    ⑧历朝历代,太多的书者,都丙,加入到浩浩荡荡的临摹阵营中,他们密密麻麻地站在一起,仿佛依次传递着一则古老的寓言。但这并非机械的重复,而是在复制中,渗透进自己的风格和时代的审美趣味。于是《兰亭集序》借用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手,反反复复地进行着表达,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像一个人一样,经历着成长,蜕变,新陈代谢的过程。世界上没有一种文化,像中国文化这样陷入深深的文字崇拜。这种崇拜,通过对《兰亭集序》的反复摹写,复制,表现得无以复加。
    ⑨公元6世纪的一天,一个叫周兴嗣的员外侍郎接到梁武帝的圣旨,要他从王羲之书法中选取1000个字,编纂成文,要求是这1000个字不得有所重复,周兴嗣煞费苦心,终于完成了任务,中国历史上有了第一篇《千字文》。从此开始,每代人开蒙之际,都会读到这样的文字:“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琅琅的诵读之声,一直延续到20世纪中叶,从未中断。每个人夜学习钿识的趣话阶段,部介与格韦迳怎的王羲之相遇.正是之的字,每个人在学习知识的起始阶段,都会与那个遥远的王羲之相遇,王羲之的字,也成为每一代中国人的必修课,贯注到中国人的生命记忆和知识体系中。
    ⑩《兰亭序》,一页古老的纸张,就这样形成了一条漫长的链条,在岁月的长河中环环相叩,从未脱节。在后世文人、艺术家的参与下,《兰亭序》早已不再是一件孤立的作品,而成为一个艺术体系,支撑起古典中国的艺术版图,也支撑着中国人的艺术精神。它让我们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强大的有机体,有着超强的生长能力。《兰亭序》的流传过程,与中国人的时间观和生命观完全同构——每一次死亡,都只不过是新一轮生命的开始。11.王羲之或许不会想到,正是他对良辰美景的流连与哀悼,对生命流逝、死亡降临的愁绪,使一纸《兰亭序》从时间的囚禁中逃亡,获得了自由和永生。王羲之死了,但他的字还活着,层层推动,像一只船桨,让其后的中国艺术有了生生不息的动力。如果说时间是流水,那么这一连串的《兰亭》就像曲水流觞,酒杯流到谁的面前,谁就要端起这只杯盏,用古老的韵脚抒情,而那新的抒情者,不过是又一个王羲之而已。死去的王羲之,就这样在以后的朝代里,不断地复活。
    12.由此我产生了一个奇特的想象——有无数个王羲之坐在流杯亭里,王羲之的身前、身后、身左、身右,都是王羲之。酒杯也从一个王羲之的手中,辗转到另一个王羲之的手中。上一个王羲之把酒杯递给了下一个王羲之,也把毛笔,传递给下一个王羲之。这不是醉话,也不是幻觉,既然《兰亭序》可以被复制,王羲之为何不能被复制?王羲之身后那些接踵而来的临摹者,难道不是死而复生的王羲之?大大小小的王羲之、长相不同的王羲之、来路各异的王羲之,就这样在时间深处丁,摩肩接踵。很多年后,我来到会稽山阴之兰亭,迎风坐在那里,一扭身,就看见了王羲之,他笑着,把一支笔递过来。这篇文章,就是用这支笔写成的。
    (取材于作者同名文章,有删改)

【问题】
    19.文中第①段提到的“修禊”是古代一种消灾祈福仪式,后来演变成中国古代诗人雅聚的经典范式。下列关于“修禊”举办的时间表述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二月二日
    B.三月三日
    C.五月五日
    D.七月七日
    20.在文中甲、乙、丙、丁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一蹴而就    惊世骇俗    前仆后继    济济一堂
    B.一挥而就    骇人听闻    前赴后继    人才济济
    C.一气呵成    耸人听闻    前仆后继    人才济济
    D.一气呵成    惊世骇俗    前赴后继    济济一堂
    21.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于政治影响,“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贤”写作诗文,难免委婉曲折,难有东晋人那样的自由畅快。
    B.王羲之的沉默,是对景色的陶醉,也是对生命的悲观感受,更有对入世生活难以释怀的久久思考。
    C.后世书法者对于《兰亭集序》的临摹,既是传承了经典,也把个人风格与时代的特点镌刻于摹本之上。
    D.《千字文》使得王羲之的字,以又一种形式影响着中国文化,这也是《兰亭集序》成为一个艺术体系的明证。
    22.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促使王羲之创作出《兰亭集序》的因素有哪些。(4分)
    23.请联系上下文,分析第⑧段中作者为什么说“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像一个人一样,经历着成长,蜕变,新陈代谢的过程”。(5分)
    24.文化传承的漫长历程中,还有许多文学家像王羲之一样“在以后的朝代里,不断地复活”。请试举一例,并结合其作品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
    19.(2分)B
    20.(3分)D
    21.(3分)B(文中已经说到对生命超功利的思考)
    22.(4分)答案要点:(1)天气和暖,景色怡人,朋友相聚;
    (2)政治上相对清明,文人得以自由抒怀;
    (3)王羲之官场失意,对生命有了更深到的感怀;
    (4)中国文人独有的,对生与死的关照。
    (答出1点,得1分)
    23.(6分)
    答案示例:王羲之用《兰亭集序》表达出自己对生死的深刻认识,他的思考引发了后人对人生的思考。后人在此基础上融入了个人感受和时代审美,使这种思考延续、发展,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兰亭集序》的传承过程其实是中国文化不断成长、蜕变、新陈代谢的缩影。
    24.(6分)
    结合某位文学家(课内外均诃)的思想、作品内涵,阐述其在后世的影响力,言之成理即可。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酹江月·秋夕兴元使院作,用东坡赤壁韵
  • 下一篇:张居正示季子道修书
  • 【推荐文章】

  • 山中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其

    【原文】 山中 [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初至巴...

  • 最好的结果

    【原文】 最好的结果 莫小米 那一天,父亲走失了。 父亲是去邻村喝喜酒的,本来是跟村...

  • 品味遗憾

    【原文】 品味遗憾 ①遗憾,字典上的解释是 不称心 、 大可惋惜 (的心理),既然如...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原文】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 铁如意

    【原文】 铁如意① 谢翱 仙客五六人,月下斗婆娑。 散影若云雾,遗音杳江河。 其一起...

  • 水调歌头·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原文】 水调歌头 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程珌 天地本无际,南北竟谁分?楼前多景...

  • 【最新文章】

  • (一)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
  • 4、请从下列句子中各找出一个与“遍插茱萸少
  • 5、探究字形背后的文化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更
  • 告别是一种心情,告别也是一种决定。【雨季是
  • [材料一]习总书记说:“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
  • 山中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其
  • 2007年2月27日凌晨4点(委内瑞拉当地时间26日
  • 为了激发学生阅读中国四大名著的兴趣,李老师
  • 准备月亮,就变出月亮
  • 最好的结果
  • 4、请用一句话提取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 8、中考临近,为了节省时间,晚自习前小明家
  • 令人警惕的网络低俗语言
  • 品味遗憾
  • 用文化产品彰显“存在感”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