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喜迁莺·晋师胜淝上

发布时间:2021年9月28日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11日
作者:李纲  文章ID:52378  浏览:

【原文】
    喜迁莺·晋师胜淝上【1】
    李纲【2】
    长江千里,限南北,雪浪云涛无际。天险难逾,人谋克壮,索虏岂能吞噬!阿坚百万南牧,倏忽长驱吾地。破强敌,在谢公处画,从容颐指。奇伟!淝水上,八千戈甲,结阵当蛇豕。鞭弭周旋,旌旗麾动,坐却北军风靡。夜闻数声鸣鹤,尽道王师将至。延晋祚,庇烝民,周雅【3】何曾专美!
    注释:【1】晋师胜淝上:指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前秦的苻坚以百万之师犯晋,东晋谢安指挥八千军士在淝水抗击,并大获全胜。【2】李纲:北宋末、南宋初的抗金名臣。【3】周雅:指《诗经》中赞颂周宣王战功的诗篇。

【问题】
    1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词开篇写景,描写长江白浪涛涛,奔腾千里,是阻隔南北的天然界线。
    B.“破强敌”三句写谢安指挥若定,从容不迫,对部下颐指气使,十分严厉。
    C.“结阵当蛇豕”中的“蛇豕”意思是毒蛇和野猪,在这里比喻凶残的敌人。
    D.“延晋祚,庇烝民”写东晋在淝水取得胜利,使国运延续,人民得到庇护。
    16.下列诗句中的“鹤”,与“夜闻数声鸣鹤”中的“鹤”所表达的意境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诗经·小雅·鹤鸣》)
    B.闻鹤唳而心惊,听胡笳而泪下。(南北朝·庾信《哀江南赋》)
    C.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唐·崔颢《黄鹤楼》)
    D.夜鹤晓猿时复闻,寥寥长似耿离群。(宋·林逋《山中寄招叶秀才》)
    17.前人评这首词:“于宋廷有良史之鉴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作者写“淝水之战”有何用意。(5分)
    18.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6分)
    古诗文中经常会写前代的人和事。刘禹锡《陋室铭》中的“①,②”,是以古代明贤自比;杜牧《泊秦淮》中的“③,④”,用陈后主荒淫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统治者;陆游《书愤》中用“⑤,⑥”两句,既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意,更抒发了报国无门的慷慨悲凉。

【参考答案】
    15.(3分)B(“对部下颐指气使,十分严厉”有误,“颐指”在这里是形容谢安神情淡定,从容指挥的样子)
    16.(3分)B
    17.(5分)作者写“淝水之战”是为了借古讽今(1分)。词中写东晋凭借长江天险的地理优势和任用有才能的将士谋划作战,最终以少胜多,成功击退了敌人的侵略(2分),借此劝谕南宋统治者要鼓足信心,因为南宋有同样的地理优势,也不乏抗金的人才,只要借鉴历史经验,坚决抗击金兵,就一定能以弱胜强,抵御外辱(2分)。
    【评分参考】意思对即可。如答其他,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8.(6分)①南阳诸葛庐
    ②西蜀子云亭
    ③商女不知亡国恨
    ④隔江犹唱《后庭花》
    ⑤出师一表真名世
    ⑥千载谁堪伯仲间
    【评分参考】每空1分。句中有错该句不得分。书名号不计分。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子墨子言曰:“今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皆欲修保而勿失。然不得
  • 下一篇:乡魂
  • 【推荐文章】

  • 与东吴生相遇

    【原文】 与东吴生相遇 韦庄 十年身事各如萍,白首相逢泪满缨。 老去不知花有态,乱...

  • 赠别

    【原文】 赠别 【唐】赵嘏 水边秋草暮萋萋,欲驻残阳恨马蹄。 曾是管弦同醉伴,一声...

  • 送张五諲归宣城

    【原文】 送张五諲归宣城 王维 五湖千万里,况复五湖西。渔浦南陵郭,人家春谷溪。 ...

  • 雪莲花儿开

    【原文】 雪莲花儿开 乔正芳 ①当军区文工团慰问演出队即将出发的时候,杨灿灿背着背...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原文】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

  • 城东早春

    【原文】 城东早春 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

  • 【最新文章】

  • 墨竹赋
  • 与东吴生相遇
  • 韩宜可,字伯时,浙江山阴人。元至正中,行御
  • 登尉佗楼
  • 阿基姆明白,这个直到不久前还生龙活虎的年轻
  • 3.校学生会开展“读古诗·长知识”系列活动,
  • 访梅
  • 清平乐·弹琴峡题壁
  • “穿越小说”:一场由网络写作狂欢引发的时尚
  • 雾霾之下岂有完卵
  • 筷子小传
  • 行香子①
  •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
  • 材料:即将中考的小刚,受刘洪贺的邀请,想去
  • (5)古人常借诗文抒写对时事的忧思。韩愈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