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水调歌头·和董弥大中秋

发布时间:2021年10月19日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31日
作者:朱敦儒  文章ID:53308  浏览:

【原文】
    水调歌头·和董弥大中秋【1】
    朱敦儒
    偏赏中秋月,从古到如今。金风玉露相间,别做一般清。是处帘栊争卷,谁家管弦不动?乐世足欢情。莫指关山路【2】,空使翠蛾【3】颦。
    水精盘,鲈鱼脍,点新橙。鹅黄酒暖,纤手传杯任频斟。须惜晓参横后,直到来年今夕,十二数亏盈。未必来年看,得似此回明。
    注释:【1】董弥大是作者的朋友。朱敦儒,宋代词人,北宋灭亡后南渡避难,这首词写于作者南渡后隐居时期。【2】关山路:这里指通往已经沦陷的故国的道路。【3】蛾:即“娥”,“翠娥”在这里指宴席上的侍女。

【问题】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写古往今来人们都偏爱中秋的月色,侧面说明中秋有其独特之美。
    B.作者对中秋宴的描写很细致:有欢快的音乐、精致的餐具以及佳肴和美酒。
    C.“任频斟”写任凭侍者频繁地斟酒,可以看出大家酒兴之浓、酒宴之热闹。
    D.美景易逝,但作者认为一年之后还有一样美好的中秋月景,因此不必伤感。
    15.作品中的加点词语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对它们在古诗词中的意义,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玉露”指秋天的寒露,在本词中有肃杀、凋零的意味;类似的还有杜甫的“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B.“帘栊”在本词中指窗帘,“卷帘栊”是为了欣赏窗外的美景;类似的还有李白的“高卷帘栊看佳瑞,皓色远迷庭砌”。
    C.“鲈鱼脍”,指用鲈鱼做成的美味,常简称为“鲈脍”;类似的还有李中的“莼羹与鲈脍,秋兴最宜长”。
    D.“参”是星宿名,“参横”的意思是参星移动,在本词中借指时间流逝。类似的还有文天祥的“云阶一枕梨花梦,参横月落无人知。”
    16.有学者认为朱敦儒是“南渡前后最大的一位颓废派的诗人”,这首《水调歌头》蕴含了作者的哪些情思?是否体现了颓废?请结合这首词的具体内容说明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4.D
    15.A
    16.示例一:作者写了“欢情”,如人们争着赏月,奏乐宴享。也写到了故国沦陷的悲痛之情,只不过“莫指关山路”,不愿意提及亡国之痛。还写到了要珍惜当下的想法,考虑到“未必来年看”,来年的形势可能不如眼前,因此今朝有酒今朝醉。作者表面上写了一派“乐世”之景,实际上使用的是反语,蕴含着对人们忘却国耻、及时行乐的批判,并不是颓废。
    示例二:作者写了“欢情”,如人们争着赏月,奏乐宴享。也写到了故国沦陷的悲痛之情,只不过“莫指关山路”,不愿意提及亡国之痛。还写到了要珍惜当下的想法,考虑到“未必来年看”,来年的形势可能不如眼前,因此今朝有酒今朝醉。面对故国沦陷,作者却极力描写一派“乐世”之景,选择了遗忘,提倡及时行乐,这体现了作者的颓废。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楚昭王聘孔子,孔子往拜礼焉,路出于陈蔡。陈蔡大夫相与谋曰:
  • 下一篇:松阳探秘
  • 【推荐文章】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原文】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

  • 观魏博何相公猎

    【原文】 观魏博何相公猎 张祜 晓出禁城东,分围浅草中。红旗开向日,白马骤迎风。 ...

  • 清平乐

    【原文】 清平乐 张炎 【序】兰曰国香,为哲人出,不以色香自炫,乃得天之清者也。楚...

  • 春夜别友人

    【原文】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

  • 野渡

    【原文】 野渡 [清]张謇 野静河流阔,芦梢一向风。 船趋①绳力健,水啮岸根空。 村栅...

  • 水口行舟

    【原文】 水口行舟 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

  • 【最新文章】

  • 娄师德,郑州人,为兵部尚书,使并州,接境诸
  • 4.书法是独特的汉字艺术。欣赏启功的书法作品
  • 5.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请将下面对联涉
  • 你还能想到哪些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诗文?请写
  • 人类和其它生物都生活在一个相生相克、相互制
  • 折断一半的苹果枝
  • 法海寺的明代壁画,是世界上最美的图画之一。
  • (一)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新冠①(A.guā
  • 社戏
  • 网络在线学习,因为少了在途时间,获得知识更
  • 贾涉,字济川,天台人。以父任高邮尉,改万安
  • (3)根据《西游记》的阅读体验,回答问题。
  • 九年级准备开展“身边的文化遗产”综合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