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世之学者,从数千载之后,而想像圣人之意代为立言,而为之摹写其

发布时间:2021年10月25日  更新时间:2023年1月1日
作者:未知  文章ID:53594  浏览:

【原文】
    世之学者,从数千载之后,而想像圣人之意代为立言,而为之摹写其精神,仿佛其语气,发皇其义理,若是者谓之经义。其体为古文之所未有,发端于宋,至明而穷极变态,斯亦文章中之一奇也。
    其道譬之于画家之写生者也。写生之技,莫妙于传神,然亦莫难于传神。苏子瞻以为传神之难在目,其次在颧颊。目与颧颊似,余无不似者,眉与鼻口,可以增减取似也。吾以谓经义者,择圣人之言而命之题,夫题之目与颧颊者,其义理也。题之眉与鼻口者,其语气也。目与颧颊之精神得,而眉与鼻口之精神亦无不得矣。苟为不得其神,则注视者一人而无毫发之似,衣冠形骸之徒具,而与其人无与也。今之作者,大抵尽衣冠形骸之徒具者也,甚或衣冠形骸之亦不具者也,岂可以代圣人而为之立言乎。
    子瞻又言,传神之道,法当于众中阴察之。然则欲得圣人之天,亦不可无以察之矣。夫惟沉潜反覆于《论语》《孟子》《易》《诗》《春秋》《礼记》,因遂旁涉于庄、屈、韩、柳、苏、王之文章。夫而后一题入手,相其神之所在,而举笔貌之,而圣人之天可察,而圣人之意可得也。
    余少从事于经义,即厌世俗之文,而惟有明先辈之是尚。自是穷搜博采,选录千余篇,多世间之所未见,而亦不拘于科目,凡诸生未遇者之文,皆入焉。余之经义,大抵多得力于此。而今岁之春,友人为余刊而布之。工既竣,而余乃以传神之说发明经义之为道,以告今之作者,毋衣冠形骸之徒具,并衣冠形骸之不具,而必思夫得圣人之意;又劝之以悉屏去世俗之文,而一意讽诵研穷于此书。
    (取材于戴名世《〈有明历朝小题文〉序》,有删改)

【问题】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仿佛其语气    仿佛:体会,摹拟
    ②发皇其义理    发皇:阐明,阐述
    ③至明而穷极变态    穷:不得志
    ④衣冠形骸之徒具    徒:只,仅
    ⑤相其神之所在    相:省视,查看
    ⑥而举笔貌之    貌:描绘,摹写
    ⑦友人为余刊而布之    刊:修订,排版
    ⑧而一意讽诵研穷于此书    讽诵:规劝,劝读
    A.①④
    B.③⑧
    C.②⑥
    D.⑤⑦
    7.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想像圣人之意代为立言
    于是想像圣人的思想代他们发表观点
    B.若是者谓之经义
    像这样的文章就称之为经义之文
    C.法当于众中阴察之
    (画人物能传神)的方法应当在众多场合中暗暗观察这个人物
    D.而惟有明先辈之是尚
    却只是明代先辈们有这样高尚的品质
    8.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世之学者写经义这种文体的文章,要摹写圣人的精神、语气和义理。
    B.经义创作的规律与画家写生是一样的,前者传神在题目,后者在眼睛。
    C.作者认为反复研读圣人们的著作,就可以学到圣人的根本立场和思想。
    D.作者为自己搜集的小题文写序,用传神的说法形象阐明经义形成的道理。
    9.将下面语句译为汉语(4分)
    苏子瞻以为传神之难在目
    答:
    又劝之以悉屏去世俗之文
    答:
    10.本文运用类比论证法阐述了什么道理?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做简要分析。(6分)
    答:

【参考答案】
    6.(3分)B(穷:尽讽诵:背诵,朗读)
    7.(3分)D(尚:推崇)
    8.(3分)B(经义文章传神在义理)
    9.(4分)参考译文:
    (1)苏轼认为绘画传神的难处主要在于画眼睛。(2)又劝勉他们一起(全部)摒弃世俗的文章。
    【评分标准】其中“以为”“目”“劝”“悉”“屏”,每错一处扣1分;4分扣完为止;句意不通扣1分。
    10.(6分)
    作者用类比的方法阐述了写“经义”文章要“得圣人之意”(“获得圣人的精神、思想”)这个道理。用画家作画类比作家作经义文章;作者认为写文章就像苏轼说的画家写生,写生传神的地方在于眼睛,而写文章最重要的是领会圣人的思想,才能确立观点。
    用作画传神之道在于暗中观察其人,类比写经义文章要多读圣人的文章。苏轼还说传神的方法要在很多人中暗暗观察,作者认为写文章也要多读圣人的文章,才能领会他们的精神,理解他们的思想。
    【评分标准】每点2分。没有结合具体内容酌情扣分。
    【附录:文言文译文】
    世间求学的人,在距离圣人生活的时代几千年之后,去想像圣人的思想代他们发表观点,于是为它揣摩仿照圣人的精神,体会摹拟圣人的语气,阐明圣人的义理,像这样就称之为经义之文。这种文体是古代文体中所没有的,发端于宋代,到明朝已经被发挥得淋漓尽致,这也是文章中的一个奇迹。
    它的创作规律可以用画家写生来打比方。写生的技巧,无不妙在传神,但是也没有比传神更难的。苏轼认为(绘画)传神的难处主要在于眼睛,其次在于颧骨和脸颊。眼睛与脸颊相似,剩下的没有不相似的,眉毛与鼻子嘴,可以增加或减少相似的程度。我认为经义之文,选择圣人的言论命题。这一题下的就像画家笔下的眼睛与颧骨脸颊,是他的义理。这一题下的就像画家笔下的眉毛与鼻口,是他的语气。眼睛、颧骨脸颊的神韵已准确表现出来,那么眉毛与鼻口的神韵也没有传达不出来的。如果不能得到它的神,那么画家注视一个人,可笔下作品看不到有毫发相似之处,衣服帽子身体白白具备,但是与所注视这个人没有相似的地方。现在的经义之文的作者,大都只具备衣服帽子身体,甚至连衣服帽子身体也不具备,怎么可以代替圣人而代他发表观点呢?
    苏轼又说,画家传神的画法,应当在众多中暗暗观察得来。既然这样那么想得到圣人的根本立场,也不可以没有观察的空间。只有潜心反复在《论语》《孟子》、《易》《诗》《春秋》《礼记》,于是还可涉及庄、屈、韩、柳、欧、苏、王的文章。之后拿到一题,审视它的神韵在哪里,然后拿起笔传达出来,圣人的根本立场可以观察,而圣人的思想可以领悟到了。
    我少年时就写经义之文,就厌恶世俗的文章,而惟有推崇明朝先辈们的范文,自此广泛地搜罗采集,选录千余篇,多是世面上没有见过的文章,并且也不受科举考试科目的拘束,凡是一般考生没有见过的文章,都选入进来。我的经义之文,大都多收益在这些文章上下功夫。今年的春天,友人为我修订排版印行。工作已经完成,而我才用传神的说法发现阐明经义之形成的道理,来告诉现在写经义之文的人们,不要只具备衣服帽子身体,甚至不具备衣服帽子身体,一定思考获得圣人的意思;又劝勉他们一起摒弃世俗的文章,然后专心背诵朗读研究透这本书。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IBM刚刚宣布的重大消息:已经成功研制出了量子计算机原型机,量
  • 下一篇:子曰:“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
  • 【推荐文章】

  • 山中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其

    【原文】 山中 [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初至巴...

  • 最好的结果

    【原文】 最好的结果 莫小米 那一天,父亲走失了。 父亲是去邻村喝喜酒的,本来是跟村...

  • 品味遗憾

    【原文】 品味遗憾 ①遗憾,字典上的解释是 不称心 、 大可惋惜 (的心理),既然如...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原文】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 铁如意

    【原文】 铁如意① 谢翱 仙客五六人,月下斗婆娑。 散影若云雾,遗音杳江河。 其一起...

  • 水调歌头·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原文】 水调歌头 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程珌 天地本无际,南北竟谁分?楼前多景...

  • 【最新文章】

  • (一)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
  • 4、请从下列句子中各找出一个与“遍插茱萸少
  • 5、探究字形背后的文化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更
  • 告别是一种心情,告别也是一种决定。【雨季是
  • [材料一]习总书记说:“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
  • 山中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其
  • 2007年2月27日凌晨4点(委内瑞拉当地时间26日
  • 为了激发学生阅读中国四大名著的兴趣,李老师
  • 准备月亮,就变出月亮
  • 最好的结果
  • 4、请用一句话提取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 8、中考临近,为了节省时间,晚自习前小明家
  • 令人警惕的网络低俗语言
  • 品味遗憾
  • 用文化产品彰显“存在感”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