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瑞鹤仙·赋梅

发布时间:2021年10月25日  更新时间:2023年1月1日
作者:辛弃疾  文章ID:53625  浏览:

【原文】
    瑞鹤仙·赋梅
    辛弃疾
    雁霜【1】寒透幕。正护月云轻,嫩冰犹薄。溪奁照梳掠。想含香弄粉,艳妆难学。玉肌瘦弱,更重重龙绡衬着。倚东风一笑嫣然,转盼万花羞落。
    寂寞。家山何在?雪后园林,水边楼阁。瑶池旧约,鳞鸿【2】更仗谁托?粉蝶儿只解,寻桃觅柳,开遍南枝未觉。但伤心冷落黄昏,数声画角。
    注释:【1】雁霜:严霜。【2】鳞鸿:鱼雁,此处代指书信。

【问题】
    1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词不仅写了梅花的姿态,还写到了梅花的内心及命运。
    B.本词借物抒怀,借写梅花寄托了词作者深沉的家国情怀。
    C.辛弃疾词作善于用典,“瑶池”两句运用典故传情达意。
    D.本词风格以沉雄豪迈为主,以细腻柔媚为辅,格调鲜明。
    13.下列对具体词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溪奁”一句,写梅花生于溪边,似美人以溪为镜,在寒夜中梳妆。
    B.“倚东风”两句,由虚转实,写梅在春风中转盼一笑,使万花失色。
    C.“粉蝶儿”三句,写粉蝶未察觉桃花、柳絮已开遍南枝,意味深长。
    D.“但伤心”两句,表面写梅花冷落伤感,其实暗含作者的悔恨之情。
    14.请从梅的形象、描写手法和思想情感等三方面,比较本词与辛弃疾青年时期词作《生查子·重叶梅》的不同之处。(6分)
    生查子·重叶梅
    辛弃疾
    百花头上开,冰雪寒中见。霜月定相知,先识春风面。主人情意深,不管江妃【1】怨。折我最繁枝,还许冰壶荐。
    注释:【1】江妃:即梅妃,性喜梅,所居处植梅。

【参考答案】
    12.D(3分)【解析】“以沉雄豪迈为主,以细腻柔媚为辅”有误。
    13.A(3分)【解析】B项,“由虚转实”有误;C项,“粉蝶未察觉桃花、柳絮已开遍南枝”有误;D项,“暗含作者的悔恨之情”文中无据。
    14.(6分)【答案示例】
    梅的形象。《瑞》词之梅,是从雪后园林、水边楼阁沦落至溪边,无人欣赏,处境孤独、落寞的形象,而《生》词之梅,是于风雪中比百花先开放,不畏严寒,从容自如的形象。(2分)
    描写手法。《瑞》词写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以及细节描写的手法进行描写,而《生》写梅以白描为主。(2分)
    思想情感。《瑞》词寄托有不被人赏识的伤世之感和不平之气,暗含心怀家国却壮志难酬的深沉痛苦,《生》词表达了对梅花不畏严寒、不怕雪虐风威的精神品格的赞美,表达自己孤高脱俗的志趣和超卓挺拔的个性。(2分)
    【评分标准】“思想情感”“梅的形象”“描写手法”每个角度比较2分,每个角度至少说出一处符合词作的不同之处进行比较分析,能言之有理即可。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子曰:“雍也可使南面。”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
  • 下一篇:书道深深深几许
  • 【推荐文章】

  • 山中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其

    【原文】 山中 [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初至巴...

  • 最好的结果

    【原文】 最好的结果 莫小米 那一天,父亲走失了。 父亲是去邻村喝喜酒的,本来是跟村...

  • 品味遗憾

    【原文】 品味遗憾 ①遗憾,字典上的解释是 不称心 、 大可惋惜 (的心理),既然如...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原文】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 铁如意

    【原文】 铁如意① 谢翱 仙客五六人,月下斗婆娑。 散影若云雾,遗音杳江河。 其一起...

  • 水调歌头·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原文】 水调歌头 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程珌 天地本无际,南北竟谁分?楼前多景...

  • 【最新文章】

  • (一)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
  • 4、请从下列句子中各找出一个与“遍插茱萸少
  • 5、探究字形背后的文化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更
  • 告别是一种心情,告别也是一种决定。【雨季是
  • [材料一]习总书记说:“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
  • 山中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其
  • 2007年2月27日凌晨4点(委内瑞拉当地时间26日
  • 为了激发学生阅读中国四大名著的兴趣,李老师
  • 准备月亮,就变出月亮
  • 最好的结果
  • 4、请用一句话提取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 8、中考临近,为了节省时间,晚自习前小明家
  • 令人警惕的网络低俗语言
  • 品味遗憾
  • 用文化产品彰显“存在感”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