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南门坛上

发布时间:2021年10月29日  更新时间:2023年1月1日
作者:未知  文章ID:53833  浏览:

【原文】
    南门坛上
    ①一条蜿蜒曲折的青石铺就的街道,在叙述着她往日的辉煌,临水而筑,白墙黛瓦的古屋鳞次栉比,仿佛一条条小船,只要一伸手,你就能触摸到那碧波荡漾的河水;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布局,让身处闹市的你,顿时有种“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清净与舒畅,她就是常熟人的记忆——南门坛上。
    ②“南门坛上”始建于明洪武三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因此处建有城隍庙祭坛而得名,她见证了常熟几百年的沧海沧田。
    ③“南门坛上”是旧时常熟南门的重要水道,南来北往的各类载货船只,云集于此,铸就了其商业的辉煌,四丈湾,上塘街、总马桥,平桥街、君子弄、进河桥弄、东仓街,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就像一根根柔丝带,把往昔的梦,从记忆的洞穴里一点点地掏出。巷口冒着热气的豆浆油条,花式各样的本地糕点,还有醇香甘甜的糯米酒,无不勾起你早已乏味的食欲。
    ④我不是常熟人,却与坛上有着不解情缘,坛上曾留给了我抹不去的童年回忆。我的姑父家就在坛上的君子弄,弄内曾有明代清官吴寅的宅第,吴寅有功不言功,亦不争功,有“君子"之称。小时候,过年总会去姑父家住上几天,在摇曳的煤油灯下,倚在姑父怀里,听他说坛上的故事,是我最享受的时光。姑父家祖祖辈辈都生活在坛上,坛上的故事对他来说如数家珍,姑父说,坛上以前可热闹呢!青石板路溜光发亮,两旁店面林立,茶馆、饭馆,腊肉店、浴室一应俱全。这南门坛上为什么这么旺呢?据说,朱元璋得了天下,想为自己父母建皇陵,可惜啊,当年自己穷困潦倒,父母死掉,胡乱埋了,如今天下大定,父母的坟头早已不知所踪。这位朱皇帝啊,孝心还是可嘉的——为他父母造了好多的衣冠冢,好让他父母的亡灵安息,常熟的衣冠冢就在南门坛上,所以啊,坛上才如此兴旺!当然,后来我知道,坛上如此兴旺,绝不仅仅是沾了“皇气”。卖菜的、卖粮的、织毛衣的、都小孩儿的,所有这些密密麻麻编织着自己的生活的寻常百姓才真正早就了坛上的兴旺。
    ⑤耳濡目染之下,关于旧时的坛上,在我的脑海里经常会浮现这样一幅动态的水墨画。春日清晨,瑰丽的阳光暖暖地洒在坛上,青石板上的露水,在朝阳的折射下仿佛晶莹剔透闪着红光的珍珠,转眼又实成了一面面墨绿底子的镜子,异彩纷呈,码头边,船工们蹙着眉,抽着烟,在拥挤的河道中,为寻一靠岸处发着愁,茶馆里的谈笑声,卖菜的吆喝声,孩子们的嬉笑声,船工们上货时的号子声,犹似一曲浑然天成的民间交响乐,响彻于坛上的天空,让烦躁的您,有种迷醉的快感。
    ⑥“南门坛上”与很多文人雅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最出名的,莫过于“得意楼”了。得意楼为砖混结构的茶楼,在其它古建筑的掩映下甚是显眼,镂空绘饰的朱漆门窗,雕刻精美的木制转角楼梯,古色古香的桌凳,样式古拙的茶具,让你有种似曾相识的归属感,古时,“得意楼”是常数城里最高的建筑,楼分三层:最上面一层是专门给商会的会长及某些有身份的贵人设置的,第二层是接待谈生意的商人的雅座,底层期是脚夫喝茶听书的地方,坐在楼上靠窗处,沏一壶新茶,邀一缕清风,约一二好友,不远处虞山尽收眼底,在“山气日少佳、飞鸟相与还”的美景中侃侃畅谈,岂不是人生得意之乐事。金尊招牌上“得意楼”三字是两朝帝师翁同龢亲书。变法失败后,被康有为誉为“中国维新第一导师”的翁老先生被罢官,回到了常熟老家,过着半隐的闲云野鹤生活,坛上自然是其闲暇之时必去之地,他也自然成了这座古老茶楼的常客,看着“得意楼”三个遒劲大字,我很难想象他书写此三字时,内心真的“得意”,却仿佛看到了夕阳中一位苍髯老者,朝着帝京的方向凭栏北眺的身影。“六十年中事,伤心到盖棺,不将两行泪,轻向汝曹弹,”一首临终绝笔诗道尽了悲凉。
    ⑦除了其丰厚的文化底蕴,“南门坛上”还是常熟特产博物馆。蕈油面、酒酿饼,盘香饼,叫化鸡、走油肉…随便一样就能让你垂涎三尺,小时候,徜徉在坛上的街道,总会觉得大人给的零花钱太少,在众多地方特色浓郁的美味中,我最钟爱的要属走油肉。走油肉是将上好的五花肉切成规则的大方块,然后焯水,冲冷,晾干,再放入油温适合的油锅里小火慢炸,待肉表面金黄起泡,方大功告成,过年时把它切成薄薄的大片,让它与爆鱼,白菜,蛋饺、鸭蛋一起在蒸汽的作用下,相互渗透,裹挟,十几分钟后,一盆香气四溢的蒸菜,便在我们的口中肆意了。
    ⑧然而,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由于商圈的变迁,坛上渐渐失去了往昔的热闹。年轻人外迁打工,只余老人寂寞地留守在青石街上。老屋年久失修,巷弄之人管理,小商小贩占道经营,“脏乱差”儿于成了坛上的代名词,让很多依恋她的人,不由得扼腕叹息。
    ⑨2018年10月1日,“南门坛上”经过整修,重新开街,千年熙攘又徐徐展开,车水马龙、人声晶沸的场景又出现在了坛上的巷陌间,得意楼化身“得意楼茶艺蒸菜馆”,以辅菜为主,辅以茶艺,评弹的经营模式在常熟日益兴盛的餐饮界抢占了一席之地,五芳斋、状元楼等老字号也重焕青春,与时尚的咖啡馆,西餐厅交相辉映,人来人往,车履不停,后轮压过前轮的印记,后人踏上前人的脚步,老去的在这里安详老去,年轻的生命在这里蓬勃生长,“历史”的意义也许就在于提醒我们不断向前。
    ⑩在一个夏日傍晚,我又一次来到了“南门坛上”,一抹殷红的晚霞横斜于西山,湛蓝的天空中浮动着的大块云朵在夕阳的辉映下如火焰一般,映红了河面,“东里”、“西里”相对而立,细腻的小青砖,穹形的门洞,整整齐齐地镌刻了近百年的光阴,历史不过一瞬,人间己是辗转几重岁月,【坛上虽是新的,但精髓没有变;人生也一样,如白驹过隙,刹那十年,人虽然老了,但心气儿还是一样的】,看着那恢弘典雅,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迷人的新“得意楼”,我仿佛又看到了翁同龢老先生凭栏远眺的身影。
    (取材于徐志俊散文)

【问题】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她见证了常熟几百年的沧海桑田沧海桑田:比喻常熟变化根大
    B.坛上的故事对他来说如数家珍如数家珍:对所讲故事很熟悉
    C.编织着自己的生活编织:指人们规划,经营自己的生活
    D.镌刻了近百年的光阴镌刻:用刀雕刻
    1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文章追忆童年往事,描写风物特产,叙述街区变迁,……饱含热爱之情,体现“形散神聚”的特点。
    B.作者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描绘了清新幽美的江南水乡风光。展现了热闹淳朴的市井生活。
    C,历史掌故、传说和古诗词信手拈来,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和文学色彩,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
    D.第⑦段详述走油肉的制作方法和过程,目的在于说明坛上人生活富裕,也表达了作者的自豪之情。
    19.第⑩段写道:“坛上虽是新的,但精髓没有变:人生也一样,如白驹过隙,刹那十年,人虽然老了,但心气儿还是一样的。”结合语境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20.文章在第⑥段和第⑩段两次写到,仿佛看到了翁同龢先生凭栏眺望“身影”,请结合文章内容,理解两处“身影”的含义,并简要分析这样写的用意。(6分)

【参考答案】
    17.(3分)D
    18.(4分)D[“目的在于说明南门坛上人生活富裕”错。]
    19.(4分)答案示例:
    坛上虽然经过整修焕然一新,但它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没有改变;(2分)人也一样,一代又一代,生命虽然短暂,但人们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是不变的。(2分)
    【评分标准】两个“不变”,各2分。
    20.(6分)参考答案:
    第一处旧得意楼上前同龢远眺的背影,暗示了老先生对国家和民族安危的担忧,对自身命途多舛的无奈;(2分)第二处新得意楼上翁老先生远眺的背影,则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新时代国家富强、人民生活幸福的欣慰之情。(2分)两处想象前后照应,巧妙地构成了今昔对比,(1分)既强化了主题,又使文章含蓄蕴藉。(1分)
    【评分标准】两个“背影”,各2分:用意,2分,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红楼梦》中史湘云的两首诗歌——咏白海棠和韵(其一) 供菊
  • 下一篇:时至今日,智能手机、移动支付、刷脸识别等已成为常用工具。但近
  • 【推荐文章】

  • 山中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其

    【原文】 山中 [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初至巴...

  • 最好的结果

    【原文】 最好的结果 莫小米 那一天,父亲走失了。 父亲是去邻村喝喜酒的,本来是跟村...

  • 品味遗憾

    【原文】 品味遗憾 ①遗憾,字典上的解释是 不称心 、 大可惋惜 (的心理),既然如...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原文】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 铁如意

    【原文】 铁如意① 谢翱 仙客五六人,月下斗婆娑。 散影若云雾,遗音杳江河。 其一起...

  • 水调歌头·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原文】 水调歌头 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程珌 天地本无际,南北竟谁分?楼前多景...

  • 【最新文章】

  • (一)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
  • 4、请从下列句子中各找出一个与“遍插茱萸少
  • 5、探究字形背后的文化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更
  • 告别是一种心情,告别也是一种决定。【雨季是
  • [材料一]习总书记说:“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
  • 山中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其
  • 2007年2月27日凌晨4点(委内瑞拉当地时间26日
  • 为了激发学生阅读中国四大名著的兴趣,李老师
  • 准备月亮,就变出月亮
  • 最好的结果
  • 4、请用一句话提取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 8、中考临近,为了节省时间,晚自习前小明家
  • 令人警惕的网络低俗语言
  • 品味遗憾
  • 用文化产品彰显“存在感”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