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故大
作者:未知 文章ID:54418 浏览:
【原文】
(1)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得意,贤士不可不举;不得意,贤士不可不举。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2)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
(3)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此若言之谓也。
(4)故当是时,虽在于厚禄尊位之臣,莫不敬惧而施;虽在农与工肆之人,莫不竞劝而尚意。
(5)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辨乎言谈,博乎道术。
《墨子·尚贤上》
【问题】
22.为什么作者将“众贤”、“尚贤”提高到“大人之务”和“政之本”这样的高度来认识?(2分)
23.“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此语话意可概括为一成语【 】。(1分)
24.本文论述层次清楚,写出全文的论述提纲。(5分)
(1)【 】
(2)【 】
(3)【 】
(4)【 】
(5)【 】
25.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所提出的“贤良之士”的标准。(2分)
26.对“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的观点,谈谈你的认识。(3分)
【参考答案】
22.因为贤良之士的多少决定了国家统治的基础是否稳固。(2分)
23.唯才是举。(1分)
24.(1)举贤良的重要性
(2)给贤良实权实利的必要性
(3)对官员如何评价与赏罚
(4)如此做法的好处
(5)贤良的标准(每层1分,共5分)
25.要品行高尚,口才善辨,学识广博。(2分)(少一或错一点,得1分)
26.“认识”这要求较宽松以便学生发挥。可谈对它的理解;可谈这一原则的重要。可以赞颂墨子(前468—前376)在2千多年前封建社会有如此先进的民主思想的了不起;可辩证补充:要实践检验,要有制度更换或连任,要有年龄限制等等。(3分)
【译文】
国家拥有的贤良的人多了,那么国家统治的基础就会坚实;贤良的人少了,那么国家统治的基础就薄弱。所以统治者的任务,就在于使贤良之士的人数增多。(统治者)在成功得意时,不可不起用贤人;治国不成功失意时,也不可不起用贤人。崇尚尊重人才,是政治的根本。
即便是农夫和工匠,只要有才能就起用他,授给他高爵位,给予他优厚的俸禄,让他担任重要的职务,让他能发决断的命令。爵位不高,人民就不会尊敬(贤者);俸禄不厚,人民就不会信服;命令不专断,那么人民就不会畏惧。拿这三项授给贤良的人,不是为了因贤而赏赐,而是要把国家政事办成。
按贤者的品德安排官位,按官级担任相应的职务,按功劳评定奖赏,按立功大小来颁发俸禄。所以官吏不会永远尊贵,而百姓不会永远贫贱,有才能的就起用他,没才能的就罢免他,主持公道,避开私怨,上面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呀。
所以在这个时候,即使是百禄高爵的大臣,没有不用心办事并时刻警惕的;即使是农夫和工匠,没有不竞相向上并提高自己德行的。
贤良的人,德行高尚,口才善辨,学术广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