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中国的“诗史”传统

发布时间:2021年11月27日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13日
作者:未知  文章ID:55314  浏览:

【原文】
    中国的“诗史”传统
    ①中国是一个深具历史感的国度。以至于凡是在诗歌史上被称为“诗史”的作品几乎都被视为是伟大的,因为这些诗歌的内容指向了确凿可证的具体史事,因而其价值不证自明。而我们在阅读诗歌时,也早已习惯从诗歌中寻找各种历史信息,诸如作者的生平、家世、交游等,以为谈史的资助;而罔顾诗人殚精竭虑地在格律和形式之间铺排、展开其诗艺、美学、情感和思想。这种阅读倾向不仅在普通读者中常见,即使对于具有良好文史修养的专业批评家而言也是如此。但与普通读者喜欢在作品中搜索年、月、日、地理、人物等直接的历史信息不同,目光如炬的批评家往往更喜欢从诗歌的比兴、美刺、讽喻等修辞中去窥测诗人的政治态度和立场,从而将多义的诗歌指向具体而又特定的历史语境。
    ②久而久之,我们已习惯在诗歌阅读中另辟通往历史的蹊径,并发展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诗史互证”——来配合这一阅读目的。清初以来,著名学者钱谦益、朱鹤龄、仇兆鳌、浦起龙等人注释杜诗,姚文燮、王琦等人注释李贺诗,朱鹤龄、姚培谦、冯浩、张尔田等人注释李商隐诗,都试图将孟子“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的理论与“诗史”理论结合起来,通过对诗中的比兴等修辞手法及典故、词义的训释来阅读诗人如何在诗中传达对重大现实shì jiàn的看法,从而形成一套娴熟运用于诗歌阅读并服务于历史学的“诗史互证”的方法。这种研究方法经过近代著名学者刘师培、邓之诚、陈寅恪等人的发挥,至今仍广泛而又深刻地影响着学术界。
    ③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对于“以诗为史”的阅读传统的追捧,在很大程度上是盲目的。在现实的研究中,我们看到的往往是大量生硬的拼凑,或以纪史功能作为诗歌的主要价值,或将诗歌中的比兴、美刺牵强附会于上层社会中重大、秘密的政治shì jiàn,更有甚者,将“诗史”作为一种阅读标准,强加于古人甚至于今人的各种不同类型的诗歌之上,只要诗中出现与时事交涉者,即可誉其为“诗史”。这一阅读方法的滥用非但不能为现有的研究开拓新的思路,反而遮蔽了诗歌阐释的丰富的可能性。
    ④实际上,“诗史”一词的适用范围极其有限,是不可随意运用的。历史上仅有宋末、明末清初两个时代的诗歌作品被当时或后世较多地尊称为“诗史”,这两个时代都存在史官缺席、史料贫乏的问题,而诗歌因为篇幅短小,诗人可随时随地利用诗歌这种形式来记载所思所感,所以,诗歌可用来补充历史叙述的不足。然而,对宋元以来的绝大多数时代而言,公私的历史记载均十分丰富。相对于整体的历史记载(上至帝王的起居录、实录,下至民间的野史、笔记)而言,片段的、经验性的诗歌中的历史记载实在渺小到可以忽视。或许个别杰出的诗人的触角涉及到历史记载所忽略的地方,但这也是因为创作观念的转变,使得诗人乐意记载和描述某些重大或特殊的历史shì jiàn。特别是同治、光绪以来,诗歌的纪事功能更是在不断地被边缘化。
    ⑤这么说,自然不是一笔抹杀诗歌的记录功能。诗歌本是诗人面对世界的重要思考结晶,但凡人生所要面对的事情,诗歌自然均有所涉及。记载历史,本是诗歌众多功能中的一项。诗歌当然可以帮助我们进入历史的阅读。今日来看,“以诗为史”的阅读,可以让诗歌在政治史、文化史、社会史、物质史、情感史、性别史、医疗史等众多不同的历史研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不过,上述的阅读必须建立在如下认识之上:最后方可曲径通幽,由诗歌的微妙门径进入一个更为广阔、真实、丰富的历史阐释空间。
    (选自张晖《中国的“诗史”传统》有删改)

【问题】
    1.第①段中“几乎”一词不能去掉的理由是【    】。(2分)
    2.概括第③段的主要内容。(2分)
    3.第④段写宋末、明末清初的诗歌作品的作用是【    】。(3分)
    4.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⑤段方框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充分了解诗歌的体制和美学,掌握语言文字的细微之处
    ②而非用来简单证明历史的文献材料
    ③才不至于对诗歌的意义及某些历史信息误判
    ④充分明白诗歌是一种特殊的文献
    ⑤熟悉同一时代诗歌文本的趋同与差异
    A.①,⑤,③,④,②。
    B.④,②,①,⑤,③。
    C.④,③,①,②,⑤。
    D.①,③,④,②,⑤。
    5.下列对“诗史”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史”是指在诗歌史上具有最高价值的作品。
    B.“诗史”一词的适用范围只受历史时代的限制。
    C.“诗史”是部分具有记载历史功能的诗歌作品。
    D.“诗史”是古典诗歌“以史为诗”的创作传统。
    6.作者对“诗史互证”这一阅读方法持什么态度?简要阐释。(4分)

【参考答案】
    1.(2分)答案示例:“几乎”起限制作用,表示不是所有的都被视为伟大的,使表达准确严密。去掉后,与事实不符。
    2.(2分)盲目追捧“以诗为史”的阅读方法的种种表现及其产生的后果。
    3.(3分)用例证说明诗歌的确可以补充历史叙述的不足,但适用范围极其有限,不可随意运用。
    4.(3分)B
    5.(3分)C
    6.(4分)作者肯定“诗史互证”的阅读方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适应性。因为诗歌具有记录的功能,可以帮助我们进行历史的阅读,可以在政治史、文化史等众多不同的历史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批评盲目追捧这种阅读方法。倡导真正从诗歌的体制、美学、语言文字的运用等角度阅读诗歌。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西湖七月半
  • 下一篇:桂河桥畔的战俘墓园
  • 【推荐文章】

  • 玉仙馆

    【原文】 玉仙馆 [唐]张籍 长溪新雨色如泥,野水阴云尽向西。 楚客天南行渐远,山山...

  • 扫花游·秋声

    【原文】 扫花游 秋声 王沂孙 商飙①乍发,渐淅淅初闻,箫箫还住。顿惊倦旅。背青灯...

  •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原文】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

  • 夜雨寄北

    【原文】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

  • 一丛花·今年春浅侵年

    【原文】 一丛花 今年春浅侵年① 苏轼 今年春浅腊侵年②。冰雪破春妍。东风有信无人...

  • 流莺

    【原文】 流莺① 李商隐 流莺飘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

  • 【最新文章】

  • 正直
  • (1)明月在古诗词中象征对故乡,友人、亲人
  • (2)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 (3)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
  • 回望历史,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多少仁人
  • 门前那棵桂花树
  • 用一生写好一个“恒”字
  • 3.下面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出现的标语,请
  • 4.下面是我国语言学家、翻译家、作家季羡林为
  • 赤壁 登幽州台歌
  • 玉仙馆
  • 跋①吕侍讲②《岁时杂记》
  • 班级以“周末补习的利与弊”为辩题组织辩论赛
  • 淮阴侯韩信始为布衣时,贫,钓于城下,诸母漂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