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①罗宪,字令则,襄阳人也。父蒙,蜀广汉太守。宪年十三,能属文

发布时间:2021年11月29日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13日
作者:未知  文章ID:55399  浏览:

【原文】
    ①罗宪,字令则,襄阳人也。父蒙,蜀广汉太守。宪年十三,能属文,早知名。师事谯周⑴,周门人称为子贡。
    ②仕蜀为太子舍人、宣信校尉。再使于吴,吴人称焉。时黄皓预政,众多附之,宪独介然。皓恚之,左迁巴东太守。时大将军阎宇都督巴东,拜宪领军,为宇副贰。
    ③魏之伐蜀,召宇西还,宪守永安城。及成都败,城中扰动,边江长吏皆弃城走,宪斩乱者一人,百姓乃安。知刘禅降,乃率所统临于都亭三日。吴闻蜀败,遣将军盛宪西上,外托救援,内欲袭宪。宪曰:“本朝倾覆,吴为唇齿,不恤我难,而邀其利,吾宁当为降虏乎!”乃归顺。于是缮甲完聚⑵,厉以节义,士皆用命。及钟会、邓艾死,百城无主,吴又使步协西征,宪大破其军。孙休怒,又遣陆抗助协。宪距守经年,救援不至,城中疾疫太半。或劝南出牂柯,北奔上庸,可以保全。宪曰:“夫为人主,百姓所仰,既不能存,急而弃之,君子不为也。毕命于此矣。”会荆州刺史胡烈等救之,抗退。加陵江将军、监巴东军事、使持节,领武陵太守。
    ④泰始六年卒,追封西鄂侯,谥曰烈。
    注释:⑴谯周,三国时期蜀汉学者、官员。⑵完聚:离散后重新团聚。

【问题】
    17.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
    ⑴【再】使于吴,吴人称焉(    )
    ⑵【或】劝南出牂柯(    )
    ⑶【会】荆州刺史胡烈等救之(    )
    ⑷【毕】命于此矣(    )
    18.下列各句中的“以”与例句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厉以节义
    A.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庄子《秋水》)
    B.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C.而皆背晋以归梁(欧阳修《伶官传序》)
    D.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司马光《训俭示康》)
    19.阅读第③段,简述吴国攻击罗宪的主要经过。(4分)
    20.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6分)
    ⑴宪年十三,能属文,早知名。
    ⑵时黄皓预政,众多附之,宪独介然。
    21.阅读全文,概括罗宪的性格特点。(2分)

【参考答案】
    17、⑴第二次、又
    ⑵有人
    ⑶恰巧、正好
    ⑷结束,完结
    18、B
    19、第一次,吴国听说蜀国战败,派遣将军盛宪向西进发,假托救援的旗号,其实想袭击罗宪的军队,结果罗宪归顺了魏国(1分);第二次,吴国又派步协出兵西征,罗宪大大地打败了他(1分);接着,孙休非常恼怒,又派陆抗出兵协助步协攻打罗宪(1分);罗宪坚守了一年多,最后,荆州刺史胡烈出兵援救他,陆抗败退收兵。(1分)
    20、⑴罗宪十三岁时,便能写文章,很早就出名。(年(1分)、属(1分)、知名(1分))
    ⑵当时黄皓参与朝政,众人大都依附他,唯独罗宪耿直不屈。(预(1分)、附(1分)、介(1分))
    21、刚强正直、文武兼备、有勇有谋、憨厚忠诚。(1点1分,满2分止)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宿雨
  • 下一篇:陪永州崔使君游宴南池序
  • 【推荐文章】

  • 送王四十五归东都

    【原文】 送王四十五归东都 徐铉 海内兵方起,离筵泪易垂。 怜君负米去,惜此落花时...

  • 苏氏别业

    【原文】 苏氏别业 祖咏 别业居幽处,到来生隐心。南山当户牖,澧水映园林。 竹覆经...

  • 橘诗

    【原文】 橘诗 【南朝】虞羲 冲飚发陇首,朔雪度炎州。 摧折江南桂,离披漠北楸。 独...

  • 西江月

    【原文】 西江月[注]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

  • 临江仙·送钱穆父

    【原文】 临江仙 送钱穆父① 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②,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

  • 柳桥晚跳

    【原文】 柳桥晚跳 陆游 小浦闻鱼跃,横林待鹤归。 闲云不成雨,故傍碧山飞。 【注】...

  • 【最新文章】

  • 1985年的一场电影
  • 送王四十五归东都
  • 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和基础,世界主要经
  • 听雨
  • 古代文房珍品——砚
  • 远山的大学
  • 最近,上海市统计局在本市16周岁及以上常住市
  • 苏氏别业
  • 咳嗽天鹅
  •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翻看报纸上的畅销书
  • 在英文中,原创性或者独创性一般用originalit
  • 北朝 北朝
  • 从前的孩子认字,全凭记忆。如今的孩子读书,
  • 五爷
  • 高俭,字士廉,渤海蓚人。士廉少有器局,颇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