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继愈先生漫谈录
作者:张国风 文章ID:56167 浏览:
【原文】
任继愈先生漫谈录
张国风
①任继愈先生去世快七年了,我早该写一点文字来纪念我所敬重的先生。第一次去冯先生家,恰好任先生在家,出来陪了一会儿。面对一位大哲学家,我心中忐忑,非常拘谨,不知说什么好。越紧张就越说不出话。又怕耽误任先生的时间。渐渐的,见得多了,就放松了许多。再往后,比较熟悉了,就觉得非常亲切,聊起来,如沐春风。
②我曾经对王弼的《老子指略》很感兴趣。当然是不自量力,花了一个月,把《老子指略》翻译成了现代汉语。请任先生给我看一下。任先生看了以后,对我说:“翻译古代哲学家的著作,要弄清他使用的主要的概念。它的内涵和外延。光用古汉语的方法是不够的。古人抽象思维的水平,无法与今人相比,他们所用的概念,不能达到今人所达到的高度抽象的水准。”我听了以后,非常惭愧。回去以后,又重读了任先生的《老子新译》,初步明白了任先生的方法,譬如“道”这个概念,任先生把《道德经》里出现“道”字的句子都找了出来,结合上下文,分析它的含义。看老子所谓的“道”,有几种含义。
③任先生家里有一副对联:“为学须入地狱,浩歌冲破云天。”我体会这副对联的意思。
④硕士生阶段,我跟冯钟芸先生学的是诗歌。1985年,因为林庚先生当年不想招生,我只好改学小说,报考了吴组缃先生的博士生。当时我已近不惑之年,无法等第二年再考。冯先生送了我一套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金瓶梅词话》,任先生送了我一句话:“你虽然改为攻读小说了,平时还是要读读唐诗宋词,去俗。”我想是这个道理。虽然以后主攻的方向变为小说了,但还是要经常读读唐诗宋词,保持诗歌高远飘逸的境界。我也由此联想到,天长日久,研究对象对于研究者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⑤我的博士论文,是《儒林外史及其时代》,分析吴敬梓对科举、对八股的批判。任先生提议我写一篇八股文,找找感觉。可是,因为懒,我没有去写。对八股的认识,确实是不深的。任先生说:“八股文,也是一种智力测验。”我体会任先生的意思,对八股和科举也不能一味地否定。
⑥超星,一个制作收集名师授课录像的公司,仰慕任先生的名声,希望采访任先生,请我去动员。任先生婉言谢绝了,说他的时间很紧:“我一年比一年衰弱,就好像银行的存款,你们的存折上还有100元,我的存折上只有5元了。我的任务很重,还有一些项目没完成。我要集中精力,把这些项目做完。”
⑦2001年,由任先生推荐,我在国图文津街老馆讲了一次《红楼梦》。主持人是蔡萍老师。讲完以后,蔡老师告诉我:“任馆长来听讲座了。”我一惊,问蔡老师:“任先生现在在哪?”蔡老师说:“走了。”我说:“你怎么没告诉我呢?”蔡老师向我解释说:“任先生不让告诉。怕你紧张吧?任先生经常来听讲座。”
⑧任先生生命的最后时光,住在北京医院。我去看任先生。任先生的女儿任远在。任先生说:“医院不愿意病人长住,占着床位。”我说:“医院考虑的是收益……先秦的法家,认为人与人的关系,只有利害关系。”任先生说:“只讲利益,就不能长久。”任远告诉我:“你和他谈别的,他就困。你和他谈学问,他就来精神。”
⑨我的回忆如此琐碎,不成为一篇文章,只是一种记录,希望这些琐碎的记录,能够挽住渐行渐远的回忆。
——选自《中华读书报》,有删改
【问题】
8.第①段的“如沐春风”在文中的意思指【 】。(3分)
9.谈谈你对第③段对联“为学须入地狱,浩歌冲破云天”的理解。(4分)
10.任继愈先生是怎样一个人?请简要分析。(4分)
11.漫谈的意思是不拘形式地谈体会或发表意见。请结合文本,赏析本文的内容选材和语言特色。(5分)
【参考答案】
8.(2分)答案示例:和任继愈先生相处感到亲切、轻松、愉快(就像受到春风的吹拂一般。)
9.(4分)答案示例:无论做什么事,包括做学问,都需要下苦功夫,要有坚强的意志,忍受很多艰辛和痛苦;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满怀激情,这样最终才可能有所成就。(两点各2分)
10.(4分)答案示例:学识渊博、专注于研究、关爱后进、淡泊名利。(举例示例:任先生涉猎很多领域,对哲学、宗教、历史等均有研究;任先生婉言谢绝采访,因为他要集中精力做项目;任先生在很多方面给予作者指导,曾去听捉着的讲座,怕他紧张不让人告诉他;任先生给一所学校题写校名,校方给的现金他替学校捐赠了出去。)(1点1分,要求每点有内容举例、分析)
11.(5分)答案示例:漫谈有不拘形式的表达特点,表达和写作内容相对自由。(1分)本文选取了作者回忆的任继愈先生和其相处的几个生活画面,谈及任先生的为人特点、对作者的文学指导和生活态度,共同烘托,使得任先生的形象跃然纸上。(2分)作者没有将笔墨渲染于描写上,而是用平淡质朴的文字作了简短叙述,符合任先生的平静、淡泊的性格特点,也流露出作者对其的敬意。(2分)(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