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和谐与价值和谐
作者:殷实 文章ID:56878 浏览:
【原文】
语言和谐与价值和谐
殷实
①现代社会是否是一个排斥诗意的社会不得而知,但现代社会对诗歌荣誉、诗人地位的取缔已经是事实。如此的话,关于诗歌的话题也就只能在所谓专业化的语境中自说自听——近三十年来,以“现代”“国际化”为旗号的中国诗人们孜孜以求的,正是“个人”“私人”和“纯诗”一类的东西,拒斥通俗,反对大众化审美,梦想与众不同的成就和价值,这本身就为诗歌的命运自设了陷阱。
②离开人的尺度,离开对生命的正直与尊严的把握,就会导致精神要素的稀缺,导致精神探求的迷失、停滞。精神的东西不能继续拓展和变化,主观性的内容不见发育成长,对“人”的认知当然就不会有什么帮助,“新诗”要么成为新的载道工具、宣传工具,要么只能作茧自缚,渐渐与时代精神隔离,最容易成为新的文化僵尸。【百年间,新诗人们扔掉了旧式枷锁,就其思想的僵化、意识的荒芜而言,其实仍旧是破衣烂衫,唯有一副看似放浪形骸的奇怪尊容而已。】
③由于上述的未完成状态或曰畸变,我们看到,今天的中国诗人们,的确是没有太多体面可言的。在许多场合,包括在诗歌朗诵会上,他们往往一个个衣冠不整,言谈粗俗,喜欢以流行文化中的“雅痞”装扮亮相。而今天的中国诗歌内容,部分是虚饰浮夸和假正经的,大多数则油腔滑调、玩世不恭,再就是沉迷于另一种形式的雕虫小技——在毫无语感和句法的情况下搬弄文字游戏。今天的诗歌精神苍白不振,情感粗鄙萎靡,与我们固有的民族精神、民族气派是严重脱节的。但在这里我要指出的是,这种脱节,并不仅仅因为内部原因,我们还应看到来自外部的影响,或者说是来自西方的伤害。近现代西方文化中的历史主义和虚无主义,可以说几乎在同时作用于中国的思想历程。
④中国的现代化,以及由此而衍生出的现代性问题,皆由近代以来的历史危情所催迫,所以可能从来都不存在单纯的文化或诗歌艺术现代化问题。与历史命运、民族解放事业等内容绑定的文化与艺术精神是什么?无论革除腐朽教义、灌注理性文明,还是培育国民精神,与此类任务相关的文化艺术活动或作品,都必定是功利主义的。功利主义的艺术并非一无可取,从歌咏情志、塑造伦理、教化人文、愉悦心灵这些古老的审美特性来看,差不多所有的艺术也都是功利主义的。关键在于,“功利”的价值诉求何在?当我们的文明被外力所摧毁,我们的民族面临存亡危机时,革命家和艺术家们不约而同,都从域外寻求真理,企望用启蒙运动以来的近代西方价值为中国“换血”,以图与列强比肩。这样的现代化之梦,这样的现代化过程,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现代性悖论,让我们的思想文化精英们常常陷于要以自我否定来建立文化自信的焦虑和矛盾之中。
⑤意图现代化的中国新诗,并非一场形式革命、文体革命,而在于诗歌对“人”的时时处处的觉察与发现,在于对健康的现代自由人格的追寻塑造,在于对真实地与民族历史命运同步时所感受到的苦难与欣悦的诚挚表达。遗憾的是,有此追求的中国诗人只是凤毛麟角。
⑥由于“现代”是一个与“进步”相联系的词,又是一个与诸多西方“标准”相联系的词,所以,汉语诗歌的现代化过程,一开始就充满了歧义和悖谬。现实功利层面的“进步”诉求,对不断更新技艺的西方偶像们的追赶,使中国的新诗人们劳碌异常却几无收获。而北岛等人的早期诗作,是因人性觉醒而触动了人们的心弦,而非对现实功利的追求。
⑦还是那句话,离开了人的尺度,离开了对生命价值和尊严的确认,离开了对意义的甄别和呈现,语言必然是空无一物的,对“现代化”的追逐也就容易沦为词语的空转。因此,新诗仍必须从我们今天的汉语实际出发,必须学会诚实地“说话”,也必须遵从严格的句法原则和虔敬的修辞伦理,彻底清除荒诞轻浮或暴力化的语词,警惕新的野蛮和蒙昧,回归温柔敦厚。更重要的是,也要努力摆脱对域外形式、域外思想模式的百年模仿期、崇拜期,学会从历史传统、从民间语文中汲取活力。惟其如此,“进步”才能实现,“标准”也才会达致。
(有删改)
【问题】
3.第①段加点词“陷阱”在文中具体是指【 】。(2分)
4.下列对第②段画线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画线句是作者对中国新诗发展的总体概括。
B.语感上“新”诗人与“旧”枷锁形成反差。
C.“破衣烂衫”一词映射出了新诗的思想意识。
D.这几句话指出新诗并不“新”,且荒芜僵化。
5.第③段中描写了新诗人们在诗歌朗诵会上的表现,有何作用?请加以分析。(3分)
6.能依据文意做出推断的一项是( )。(3分)
A.现代社会取缔诗歌荣誉、诗人地位,可见这是个排斥诗意的社会。
B.新诗沦为载道工具或成为新的文化僵尸往往是因为缺少精神要素。
C.从古老的审美特性来看,《寿阳曲·远浦帆归》是没有功利主义的。
D.只要遵从严格的句法原则和虔敬的修辞伦理,就能写出好的新诗。
7.本文在行文的过程中运用了形象化的语言,请对其在论述中的作用进行评析。(5分)
【参考答案】
3.以“现代”“国际化”为旗号的中国诗人们对诗歌创作“个人”“私人”和“纯诗”的追求。或以“现代”“国际化”为旗号的中国诗人们对诗歌创作拒斥通俗、反对大众化审美、梦想与众不同的成就和价值的追求。
4.选D(3分)(画线句针对的是新诗人们“思想的僵化、意识的荒芜”,并非对新诗全盘否定)选A(2分)(并非总体概括)
5.新诗人们衣冠不整,言谈粗俗,雅痞装扮,说明中国新诗人们的迷失与空虚;也说明新诗处在畸变的状态;引出中国诗歌在内容、形式和精神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6.B(A“现代社会是否是一个排斥诗意的社会不得而知”;C文中强调“必须学会诚实地‘说话’”,并不是说没有“诚实”说话;D作者强调的不是目的,而是现阶段需要去关注的内容)
7.本文在论述的过程中,运用了一些形象化的语言。在第②段中,通过“破衣烂衫,唯有一副看似放浪形骸的奇怪尊容”等证明新诗“离开人的尺度,离开对生命的正直与尊严的把握,就会导致精神要素的稀缺”的观点,同样,在第③段中,通过“衣冠不整,言谈粗俗,喜欢以流行文化中的“雅痞”装扮亮相”等再次证明了上述观点;在第③段中,通过“苍白不振,情感粗鄙萎靡”等证明了“中国诗歌内容,部分是虚饰浮夸和假正经”的观点。第⑥段中,通过“对不断更新技艺的西方偶像们的追赶,中国的新诗人们劳碌异常却几无收获”的形象化描述,证明了汉语诗歌“现实功利层面的“进步”诉求”是“歧义和悖谬”的观点。用北岛的“人性觉醒而触动了人们的心弦”的诗歌再次证明这个观点。这样,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让形象寓含事理,使说理更明确,论证更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