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养兰说

发布时间:2022年1月3日  更新时间:2023年7月1日
作者:陶望龄  文章ID:57121  浏览:

【原文】
    养兰说
    (明)陶望龄
    ①会稽多兰,而闽产者贵。养之之法,喜润而忌湿,喜澡而畏日,喜风而避寒,如富家轩女,特多态难奉。予旧尝闻之,曰他花皆嗜秽而溉,闽兰独用茗汁,以为草树清香无如兰味,洁者无如茗气,类相合宜也。
    ②休园中有兰二盆,溉之如法,然叶日短,色日萃,无何其一槁矣。而他家所植者,茂而多花。予就问故,【且告以闻】。客叹曰:“误者子之术也。夫以甘食人者,百谷也;以芳悦人者,百卉也。其所谓甘与芳,子识之乎?奥腐之极,复为神奇,物皆然矣。昔人有捕得龟者,曰龟之灵不食也。箧藏之旬而启之,龟已几死。由此言之,凡谓物之有不食者,与草木之有不嗜秽者,皆妄也。子固而溺所闻,子之兰槁,亦后矣。”
    ③予既归,不怿,犹谓闻之不妄,术之不谬。既而疑曰:物固有久而易其嗜,丧其故,密化而不可知者。离骚曰:“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夫其脆弱骄蹇衒芳以自贵,【余固以忧其难养,而不虞其易变也】。嗟乎!于是使童子刈槁沃枯,运粪而渍之,遂盛。
    ④万历甲午五月廿五日。

【问题】
    22.史载:明万历历时48年(公元1573-1620年)。今年(2014年)也是农历甲午,试问:“万历甲午”为公元【    】年。(1分)
    23.第②段“且告以闻”中的“闻”具体指【    】。(用文中话回答)(2分)
    24.分析文中之“客”讲述“捕龟者”一段文字的作用。(2分)
    25.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还是认为兰花难养,却不料它轻易改变了。
    B.我还是担心兰花难养,因此不想很快改变它。
    C.我原本认为兰花难养,因此不想轻易改变它。
    D.我原本担心兰花难养,却不料它很快改变了。
    26.联系实际,说说本文能引发你怎样的思考?(4分)

【参考答案】
    22.(1分)1594年
    23.(2分)“他花皆嗜秽而溉,闽兰独用茗汁”。
    24.(2分)用类比的方法,阐明动物不吃东西,就像草木不喜泥土粪水一样,都是胡说。
    25.(3分)D
    26.(4分)人们眼中有贵贱之分的植物,其实都是需要粪水的浇灌,才能长得茂盛。就像人一样,不管富贵贫贱,都得吃喝拉撒,都得经过生老病死的过程,都得遵循规律。
    【译文】
    会稽有很多兰花,而福建产出的最为贵重。培养它的方法,要湿润却又不能太湿,要稍微干燥却不能暴晒,要通风不能寒冷,就有如富家的千金小姐,姿态多却很难奉养。我曾经听说过这种花,说是其他的花都是喜欢在污秽的泥土中被灌溉生长,只有福建的兰花要用茶水,像草树的清香,不像兰花的气味,清洁没有茶的气味,大概是这样。
    在园中养了两盆,按照方法灌溉,但叶子却越来越短,颜色越来越憔悴,快要枯死了。而其他人家的兰花却繁茂长了很多花。我向他询问缘故,将我听到的都告诉了他。他感叹说:“耽误了事的是你的方法。因为香甜而被人食用的,是百谷。因为美丽而取悦人的,是百花。这里所说的香甜和美丽,你知道是什么吗?化腐朽为神奇,万物都是一样。曾经有一个人捕到一只龟,说龟有灵性不吃东西。于是用盒子装起来,十几天后拿出来看,龟就要死了。由此看来,凡是所谓有动物不吃东西,有草木不喜泥土,都是胡说。你相信你所听到的,那么你的兰花枯萎,也是理所当然。”
    我回去后,不高兴,还认为听到的没错,方法没有错。然后怀疑说:“万物一定有时间久了就改变它的本性,失去它原来的要求的,并且不被人知道的。离骚上说:‘兰芷变得不芳香了,荃蕙变成了茅草。”兰花以脆弱芳香而娇贵,我还是认为它难养,相信它改变了。哎!于是让童子去除了枯枝,用粪水浇灌,于是兰花茂盛了。
    写于历甲午五月廿五日。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晁错传
  • 下一篇:对批评的批评:创造“复调”话语
  • 【推荐文章】

  • 山中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其

    【原文】 山中 [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初至巴...

  • 最好的结果

    【原文】 最好的结果 莫小米 那一天,父亲走失了。 父亲是去邻村喝喜酒的,本来是跟村...

  • 品味遗憾

    【原文】 品味遗憾 ①遗憾,字典上的解释是 不称心 、 大可惋惜 (的心理),既然如...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原文】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 铁如意

    【原文】 铁如意① 谢翱 仙客五六人,月下斗婆娑。 散影若云雾,遗音杳江河。 其一起...

  • 水调歌头·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原文】 水调歌头 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程珌 天地本无际,南北竟谁分?楼前多景...

  • 【最新文章】

  • (一)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
  • 4、请从下列句子中各找出一个与“遍插茱萸少
  • 5、探究字形背后的文化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更
  • 告别是一种心情,告别也是一种决定。【雨季是
  • [材料一]习总书记说:“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
  • 山中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其
  • 2007年2月27日凌晨4点(委内瑞拉当地时间26日
  • 为了激发学生阅读中国四大名著的兴趣,李老师
  • 准备月亮,就变出月亮
  • 最好的结果
  • 4、请用一句话提取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 8、中考临近,为了节省时间,晚自习前小明家
  • 令人警惕的网络低俗语言
  • 品味遗憾
  • 用文化产品彰显“存在感”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