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海水荡漾

发布时间:2022年1月4日  更新时间:2023年7月1日
作者:赖赛飞  文章ID:57197  浏览:

【原文】
    海水荡漾
    赖赛飞
    ①海洋的深广与动荡,在海边不是看海得出的,而是看网。
    ②休渔期,网衣摊晒在南田岛上的各个网场,搁不下的摊在公路边。这些下过深水的网一旦重回陆地,从此便不一样了。
    ③它的部分网眼被鱼——更多的是其他东西勾勒切割,撕开了口子,伤痕累累。原本青翠的蓝绿两色一下子变得黯淡苍老,上面粘附了鱼鳞、虾皮等海洋生物碎屑,犹如皱纹与斑点。它的体味也出来了,是海腥味。这很另类,与陆上世界完全不相匹配,呈现真实的异域风情。
    ④当一张网以涉险而归坦然于天下的气概宣示了存在,海的内里就这样被顺带翻开直接曝光。以至于每次,渔网静静地委身于地面,看在我眼里却像一片阳光照耀下正在往外翻腾的海,附着在每一只网眼每一根纤维中间的气息扑鼻而来。
    ⑤海岛上的每一个日子海水荡漾。岛仿佛是一块被放逐的土地,由造物随手扔进大海里面,住在上面的人随身打上了放逐的烙印。世世代代,人们不仅要从海水中打捞出一片片土地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家园,要用堤坝像延长自己的胳膊一样将之圈在怀里保护起来,更多时候,还要动手打造出一片片能漂浮的陆地船。
    ⑥面朝大海,另一种广大世界在眼前无限展开。每天从海岸线上经过,看着潮水对着人一层层地卷过来,退下去又卷着舌头过来。那种无休无止,同样不仅是形体,还有味道,更有声响有力辅佐。微信公众号:沈姐的语文课堂这跟单纯的太阳照着或雨雪落地总有不同,仿佛是来自那个世界的莫名诉求,宏大而顽强。即使走远了,潮声还会伴随很长一段路。更远了,海风依然跟过来耳提面命,迫使脉动跟着潮水起伏。
    ⑦终需回应,才能首先平息心海中被引发的潮涌,然而终究未能平息的是一滴海水千重味的想象和事实。
    ⑧从来不会直接品尝海水,但就是深谙它的味道,清而鲜而咸。将刚捞上来的海草塞进嘴里,这种味道特别的刚劲,几乎带来形体之感,完全触碰到了柔软的口腔内壁,清晰得能辨认出质地,脆中带有弹性,爽滑掩饰着粗糙。恍惚之中,已经将海一口含进,正向着身体深处滚滚而下。
    ⑨沿岛行,看着紫菜、苔皮、浒苔之类就这样将自己一端固定在岩礁、滩涂以及船板、绳索随便什么,其余悠扬地活在海水里,通过自己的吐纳,将海水带给收割走它的人品尝。鱼类、贝壳类、软体类也活在海水里,同样通过吐纳,由捕鱼人将隐身于它身体的海水味道带上岸。这种携带方式非常细腻周密,除了需要灵敏的嗅觉与味蕾,还需要已经建立完善的信息传递通道,才能恍然觉察——海水除了基本的咸、鲜、清,另有甘甜,作为一种回味,藏匿在它们的细胞核心,形成海水灵魂(假设它有)深处的味道。
    ⑩需要更有力的证据,只要跟踪海边心眼活络的人,便会发现他们很有节制地拿海水来浇灌房前屋后的果树,结出来的果子特别甜,吃过的人都得惦记。此时此地,海水味道的样子就从鱼形、海藻形、贝壳形、软体形改头换面成了果形。复习一下这种秘密入侵,它是以水的形式从渗入土壤开始,伺机进入复杂的植物根须,顺着茎干爬向无数枝头,最后到达每一只果实甜蜜的内部。
    11然而无论自然的恩赐有多慷慨,咸涩就潜伏在地下并不深远处,等待时机泛起。渔家的人生始终处在下述境界里:苍茫大海,一个小岛,一艘小船,一个摇晃的世界。眼前没有阻挡,身后不见岸,只有无限的可能性——什么都有可能发生。对于出海在船上的人,心中的岛成为唯一明确的航标。相对于留守岛上的人,不明所向的船一再成为不知所措的牵挂。
    12有时候想,航行中的船若能于海面上留痕,或者是那一道道相望的目光有迹可循,就能发现指定任何一个时刻,这些沉浮于海水之中的岛屿们,周身都有无数的线条延伸向海天苍茫。每一条虚无缥缈的线索端点都维系着实实在在的一条船,整条船上的人又反过来维系着岛上的一个个家。天涯海角与万家灯火,千百年下来,都是这样对应着、牵挂着。
    13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追寻那股海水的味道或受它所驱使,这期间的种种努力,千回百转。也只有这种味道,一直给予他们相同的慰藉,历久弥新。一岛之民,一生之中,反复的重逢与离别,诸般抗拒与迷恋,都笼罩在这里面。
    14哪怕有一天,离开了岛,深入大陆内部,带着口味这种无法拭去的识别码,这些人的体内依然会海水荡漾。

【问题】
    8.第①段能否改成以下句子?请说明理由。(3分)
    海洋的深广与动荡在海边不是看海得出的,而是看网。
    9.联系第⑥⑦段,赏析“卷着舌头”这一比拟的妙处。(4分)
    10.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第12段。(4分)
    11.本文是否存在《论散文结构》中所说的“超越具体的叙述顺序和表层文字的潜在结构”?请结合内容加以分析。(4分)

【参考答案】
    8.不能。修改后语意重心落在“看网”上,语句较长,语气较为急促。原句在“海洋的深广与动荡”后有所停顿,不仅提示读者关注本文的重点“海”,而且节奏变慢,语气更舒缓,增强了抒情意味,更能表现出对海的深沉情感。
    9.这一比拟能够引发读者视觉、听觉、味觉三方面的联想,不仅形象地描摹出海潮翻卷着朝人涌来的形态,而且扣合了下一句中的“不仅是形体,还有味道,更有声响有力辅佐”,生动地表现出无休无止的海潮声仿佛是来自海上世界的诉求、召唤,宏大而顽强,令人心潮澎湃,还呼应下文“一滴海水千重味”,引出对海水味道的想象,表现出对宏大海洋的向往、亲近与热爱。
    10.这段想象海面上航行中的船留痕、虚空中亲人遥遥相望的目光显迹,使无形的形象化,短暂的永恒化;在上一段“苍茫大海,一个小岛,一艘小船,一个摇晃的世界”画面描述的基础上,用航线、目光,将海、岛、船、人四者勾连在一起,以无数线条的延伸和对应展现渔民航行之远和亲人牵挂之深;形成一幅具有象征意味的图景,浓缩凝聚了世世代代无数渔家的命运和期冀,生动地表现出他们彼此的牵挂是生活信念和人生力量的支撑,虚实相生,拓宽时空,深化了意境。
    11.存在。《论散文结构》中的潜在结构是指不同于表层叙述顺序的内在情思结构。本文从“网场、公路”“海岸线”到海边人家,从“看网”到“观潮听潮”“品尝海味”,到进一步了解渔家生活,展现出沿岛观察感想的具体叙述顺序。而在表层文字之下,还隐含着作者围绕“海水荡漾”,对海上人家认识深化的心理过程,即从感受海上生活的艰辛苦难,到感受海上广大世界的吸引力,体会海水滋味的甘甜,再到出航后亲人彼此之间的牵挂,以及从大海中获得的慰藉,最后领会到岛民一生难以割舍的对大海的依恋;标题“海水荡漾”也因此具有多重意味,表面上指对海洋深广动荡这一特征的观察感受,深层暗示的是对海的依恋已经渗入岛民灵魂深处,化作生命的脉动。
    (也可答“不存在”,重在理由阐述。)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论散文结构
  • 下一篇:游凤林寺西岭
  • 【推荐文章】

  • 【原文】 愁 杜甫 江草日日唤愁生,巫峡泠泠非世情。 盘涡鹭浴底心性?独树花发自分...

  • 赠黄山胡公求白鹇

    【原文】 赠黄山胡公求白鹇 李白 请以双白璧,买君双白鹇。 白鹇白如锦,白雪耻容颜...

  • 滕王阁诗

    【原文】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

  • 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

    【原文】 高阳台 送陈君衡被召① 周密 照野旌旗,朝天车马,平沙万里天低。宝带金章...

  • 送耿晦之守湖州

    【原文】 送耿晦之守湖州 徐祯卿(明) 远下吴江向雪川,高秋风物倍澄鲜。 鵁鶄①菰叶...

  • 鹧鸪天

    【原文】 鹧鸪天 朱敦儒[注] 画舫东时洛水清。别离心绪若为情?西风挹泪分携后,十夜...

  • 【最新文章】

  • 苏颂字子容,泉州南安人。第进士,知江宁县。
  • 留下长江的人
  • 材料一:关于语言经济学的由来,学界都普遍认
  • 中国上下五千年,拥成自己的灿烂文化,古代常
  • 说到人类大脑,你一定能联想到这种坚果——核
  • 赠黄山胡公求白鹇
  •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元名敦实,避英
  • 被施了魔的花园
  • 材料一:理论上,讲好一个故事需要考虑三种主
  • 中国画有“山水画”这一门类。为什么叫“山水
  • 民间有种说法,有外伤不能吃酱油,否则伤口会
  • 滕王阁诗
  • 《曾国藩家书·致诸弟》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