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塑像与目光

发布时间:2022年1月19日  更新时间:2023年7月1日
作者:张鲜明  文章ID:58031  浏览:

【原文】
    塑像与目光
    张鲜明
    那种眼光,那种洞穿曲折回环的文明的眼光,高高悬在历史的上空。
    在黄河岸边,在邙山脚下,在蓝天白云之间,突然就看到了那两尊巨型塑像,炎黄二帝的塑像。不,不是“看见”,而是炎黄二帝铺天盖地而来,覆盖了我的整个眼睛。占据了我整个心灵!
    一座山,整整一座山啊,嶙峋地站着,峥嵘地站着,站成两个活生生的头颅,山人合一,在无垠的苍穹之下,以浩瀚无际的目光,与太阳和月亮一起,与波光粼粼的黄河一起,照耀着我们,沐浴着我们,谁能不为之深深地震撼?
    这震撼,来自灵魂和血脉的渴望。
    多少年,多少代,多少灵魂在追寻:我是谁?我们的血脉在不停地叩问:我从哪里来?
    爷爷奶奶说,咱们是炎黄子孙;父亲母亲说,咱们的血脉像黄河、长江一样悠长,而这血脉的源头,来自炎帝部落、黄帝部落。
    可是,可是,炎帝是什么模样?黄帝是什么模样?到哪里去祭奠他们?我们千百次追问着。我们只能把炎黄二帝的祭坛设在心里,想象他们筚路蓝缕的身影,想象他们开疆拓土的豪壮,想象他们仰观天象的智慧,想象他们俯察万物的艰辛……就像回味着《史记》里那一页页像风一样飘渺的传说。
    终于,一群中原儿女,再也按捺不住对于炎黄二帝的渴念,在古老的黄河岸边,以一座高山的挺拔和巍峨,去复原和描摹他们灵魂深处对于人文始祖的想象。
    这是一场伟大的接力。开始是几个人,在黄河岸边,在邙山脚下,悄悄地创意和谋划;后来是几十个人在一起规划和行动;再后来是几百人、几千人、几万人、几十万人、几百万人、几千万人、几万万人……从百姓到官员,从海内到海外,所有炎黄子孙都投入和关注着这个伟大的工程。他们规划设计,他们捐款筹款,他们宣传发动,他们风雨无阻地投入建设。从一九八七年到二零零七年,整整二十个年头,无数中华儿女,用双手,用双肩,用心血,用汗水,用整个心灵,测量着天地的高度、日月的光亮,并用这一切雕塑着人文始祖的高大和辉煌。
    终于,炎黄二帝回来了,回到了他们创业和出发的地方。他们以山的姿态,站在黄土高原的终点,站在地上悬河的起点,站在苍茫的天地之间。他们比肩而立,一个凤目龙准,英姿勃发,气宇轩昂;一个广额厚唇,智慧深邃,宽厚仁爱。他们在凝望,西望雄关,北眺太行,东览华北大平原。不,是在凝望整个华夏大地!
    看啊,炎黄二帝,在深情地看着我们,在天地之间凝视着他们的子孙!我的眼睛,化作趋光的蝴蝶,与香烛一样燃烧着的黄河一起,沿着巍然屹立的邙山,袅袅上升,袅袅上升,去承接那天光一般清澈、深邃的目光。
    那目光,像时空隧道一样深远。与之对接的一刹那,天啊,五千年的岁月,带着披荆斩棘的意象,带着星河流转的沧桑,带着奋发和创造的力量,像滔滔黄河一样滚滚而来,把我深深地裹挟,把我高高地托举。
    面对这目光,弯曲的腰板必定挺直;面对这目光,疲软的心灵必定坚挺、坚毅、坚强。
    也许,我们也有软弱的时候,也有懈怠的时光,那么,让我们来到黄河岸边,来到邙山脚下,来接受那伟大目光的洗礼吧,它将告诉你:大地在下,苍天在上,人是万物的灵长,创造是我们的宿命,奋进是我们的方向,开拓是我们屹立于天地之间的凭仗!
    (选自《散文选刊》2008年第3期)

【问题】
    16.怎样理解第②段中“炎黄二帝铺天盖地而来,覆盖了我的整个眼睛。占据了我整个心灵”这句话?(2分)
    17.文章第一、二自然段写“我”见到炎黄二帝塑像时的感受。请简要说明这种感受变化的三个层次。(3分)
    18.作者把为炎黄二帝塑像,称为“一场伟大的接力”,这是为什么?请结合该句所在自然段说明。(4分)
    19.本文题为“塑像与目光”,而不用“塑像的目光”,为什么?请从文章结构和表达内容两个角度做简要分析。(4分)
    20.给炎黄二帝塑像,有人认为此举意义重大,很有必要;有人认为劳民伤财,实属多余。请就此问题谈谈你的看法。(4分)
    2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作者把炎黄二帝的塑像,置身于“黄河岸边”“邙山脚下”“蓝天白云之间”,显得顶天立地,不同凡俗,这是令我“震撼”的主要原因。
    B.本文气势博大,作者采用了排比、拟人、夸张、比喻等多种修辞方法,着力烘托出炎黄二帝对子孙继续拼搏奋斗的巨大感召力。
    C.“终于,炎黄二帝回来了,回到了他们创业和出发的地方”—句,把塑像的完成说成“炎黄二帝”回来,表明炎黄始祖始终活在中华儿女的心中,这件雕塑作品的意义不同寻常。
    D.文中不断出现“黄河”“长江”“华夏大地”等字眼,这便赋予了炎黄二帝塑像以特殊的含义,表明这塑像寄托了中华民族的力量、精神和愿望。我们要对塑像持有膜拜的心态。
    E.炎黄二帝的塑像,是依山势而建的比肩而立的头部塑像,作者侧重展示的是塑像的高大,这高大昭示华夏儿女要不怕困难,不断开拓进取,再创辉煌。

【参考答案】
    16.(2分)
    (1)炎黄二帝塑像的高大雄伟,作者感到“覆盖了整个眼睛”:(2)炎黄二帝的灵魂、血脉、精神博大,使作者心灵受到了“深深的震撼”,因而占据了“整个心灵”。
    【解析】本题考查对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本句的理解抓住关键词“眼睛”“心灵”,从2个层面去诠释。“覆盖了我的整个眼睛”表现了炎黄二帝塑像的高大雄伟;“占据了我整个心灵”表现的是炎黄二帝的灵魂、血脉、精神博大。
    17.(3分)
    “我”突然感到“炎黄二帝”塑像的高大;感到塑像铺天盖地而来,覆盖了“我”的眼睛;更感到塑像占据了我的心灵。(共3分,每个层次1分,意思相近即可)
    18.(4分)
    首先这像—场接力比赛。在时间进程上,先创意谋划,后规划行动,再投入建设。进程之中,参与人不断增加,最后扩展为炎黄子孙的全体行动。
    其次这是一场伟大的接力。—是参与人数众多,每个炎黄子孙都关注或投入;二是工程浩大,建设时间长,共用了20年;三是人们倾注心血多,用“双肩”“心血”“汗水”,以及“心灵”投入。(共4分,写出“接力”的意义1分,写出“伟大”的三个方面各1分)
    19.(4分)
    从结构看,文章在引出“炎黄二帝”塑像之后,按照时间进程侧重写了两个内容:一是人们在叩问和追寻自己的渊源之后,投入了塑像的建设工作;二是塑像完成后,写到自己得到了极大精神感召。因此,题为“塑像与目光”。
    从表达内容看,文章借助我的“所见”和“所感”,进行了心灵对话,既写出了炎黄子孙对先祖的追念和缅怀,又写出,感受炎黄创业艰辛和奋进的民族精神,并传承中华文明的意愿。题为“塑像与目光”内涵更丰富。(共4分,结构2分,表达2分,意思相近即可。)
    20.(4分)答案示例
    一、肯定、赞成或欣赏。(1)可表决我们对炎黄二帝的思慕、敬仰和缅怀之情;(2)可激励我们去创造、开拓和进取;(3)可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中华文明的向心力、影响力。
    二、否定、反对或鄙弃。(1)建造塑像、举办祭祀,兴师动众,劳民伤财;(2)形式主义,流于作秀。祭坛应“设在心里”,崇拜应体现在为祖国昌盛、统一和民族团结、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实际行动中;(3)推动图腾崇拜的同时也会一定程度上滋生、助长封建迷信思想。
    【觯析】本题属于探究题,是对作品进行有创意的解读。先明确自己的观点,1分,后结合文本和现实生活合理阐述,3分,共4分;脱离文本任意发挥不得分。
    21.(4分)BC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滕王阁
  • 下一篇:阑尾
  • 【推荐文章】

  • 【原文】 愁 杜甫 江草日日唤愁生,巫峡泠泠非世情。 盘涡鹭浴底心性?独树花发自分...

  • 赠黄山胡公求白鹇

    【原文】 赠黄山胡公求白鹇 李白 请以双白璧,买君双白鹇。 白鹇白如锦,白雪耻容颜...

  • 滕王阁诗

    【原文】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

  • 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

    【原文】 高阳台 送陈君衡被召① 周密 照野旌旗,朝天车马,平沙万里天低。宝带金章...

  • 送耿晦之守湖州

    【原文】 送耿晦之守湖州 徐祯卿(明) 远下吴江向雪川,高秋风物倍澄鲜。 鵁鶄①菰叶...

  • 鹧鸪天

    【原文】 鹧鸪天 朱敦儒[注] 画舫东时洛水清。别离心绪若为情?西风挹泪分携后,十夜...

  • 【最新文章】

  • 苏颂字子容,泉州南安人。第进士,知江宁县。
  • 留下长江的人
  • 材料一:关于语言经济学的由来,学界都普遍认
  • 中国上下五千年,拥成自己的灿烂文化,古代常
  • 说到人类大脑,你一定能联想到这种坚果——核
  • 赠黄山胡公求白鹇
  •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元名敦实,避英
  • 被施了魔的花园
  • 材料一:理论上,讲好一个故事需要考虑三种主
  • 中国画有“山水画”这一门类。为什么叫“山水
  • 民间有种说法,有外伤不能吃酱油,否则伤口会
  • 滕王阁诗
  • 《曾国藩家书·致诸弟》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