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雷鸣的瓦

发布时间:2022年1月28日  更新时间:2023年7月1日
作者:未知  文章ID:58440  浏览:

【原文】
    雷鸣的瓦
    灰灰色,泥质,中间是逐渐凹下去的圆弧边际线。也没看出诗歌或散文里吟咏的什么“沧桑感”、“历史厚度”、“民族表情”、“存量文化增量文化”等等——汉瓦也是瓦,本色的瓦,盖房子用的瓦。岁月苦短。两千多年前的瓦,到今天,仍然是瓦,仍然叫瓦,仍然是瓦的本相。就像我们华夏子孙,今天仍然是黄皮肤黑头发,仍然说汉语,仍然叫中华民族。
    不同的只是,瓦,在飞快地消失!
    过去,我们谁不是生活在瓦的君临之下?比如家宅之上的青瓦,虽然不声不语,却天天眷顾着我们的喜怒哀乐。大院门楼上的大灰瓦,高兴地迎候着我们归来,也在管束着我们的出行。街道两旁的建筑上,时时都有大大小小的瓦眼,在关注着我们的大秘密、小秘密。再如,公园的围墙是花瓦、彩瓦、翘檐瓦、艺术瓦们粉墨登场的舞台,每天夜深人静时候,不知道会有多少精彩的节目在争奇斗艳。更有少数民族的多形多状、丰富多彩、气度万千、大含细入的瓦们,开阔着我们关于瓦的视野……
    【尽管如此,我们却在长期中,对身边的瓦朋友、瓦爹瓦娘、瓦哥瓦姐、瓦保护神,采取了视而不见的态度,对它们的情悟和思望一点也不在意。因为,瓦们实在是太普通了,普通到不起眼,不起眼到被人忽视,被人忽视到就像空气一样虽存在却如同不存在。】直到有一天,瓦,瓦们,突然从我们的视野中减少、撤退、集体大规模的消失,我们才猛然惊醒,拍着自己的胸膛叫道:“糟了,瓦被我们错过了!”
    确凿,瓦已经被我们错过了。现在,别说城市,哪怕是最小的城市,也已是一片玻璃钢幕墙节节进犯而大获全胜的战场。即使在农村,就是在很偏僻很偏僻的山旮旯里,农村也早已被瓷砖、不锈钢、预制板所统治。瓦们呢?躺在屋角、院角、村角的尘埃里,像前朝的灰头宫女一样,落寞,心死,一任身前身后,荒草萋萋……
    有识之士就出来抢救了,大声说这是民族遗产,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又说是精神支撑,传统的和现代的。还说是文化攸关的,是上层建筑同时亦是经济基础的。以及是绿色的、低碳的、环保的、国事家事的、千秋万代的……
    还有人身体力行,想尽绵薄之力留住瓦。比如陕西的设计大师余平,放下如日中天的身段,终止频获国内国际大奖的建筑设计项目,十多年间在偏乡僻壤中行走,像夸父逐日一样寻瓦、觅瓦、追索瓦、解读瓦,整日和瓦们相伴相生……
    更有人搭上大把的钱财,舍上年华和身家,期冀让瓦重新回到生活中来。比如儒商赵少君,把生命前半程赚的钱都转投到了“瓦库”上面,目前已经在西安、郑州等地建成了4个“瓦库”。“瓦库”,望文生义就是“瓦的仓库”,实地看看,是把茶放在“瓦的仓库”里面喝,或者说在“瓦的仓库”中开茶楼,让人一边品茶,一边学习从全国各地呕心沥血搜寻来,又挖空心思装饰成各种造型墙的白色、黑色、灰色、红色、黄色、绿色、大块的、小块的、长方形的、半圆形的、三角形的、矩形的、各方各地、各年各代的瓦们……
    甚至,还有人为瓦召开了研讨会,唏嘘,感慨,悲伤,叹惋,追怀,疾呼,宣誓,要为留住瓦而皓首穷经,而披肝沥胆,而所向披靡,而愚公移山,而奋斗不止……
    然而,尽管他们全都抱定了钢铁的信念,不把世界“瓦”起来绝不收兵;可是我,可悲的直率的我,还是兜头泼了一盆冷水:
    “女士们先生们至爱亲朋们,瓦的时代已经永远过去了!今天,已是网络无处不在的世界,人类怎么可能倒退回农耕文明的岁月呢?虽然代表着农业生产方式的瓦,和进城的农民工一样淳朴憨厚,吃苦耐劳,可是不经过工业文明+高科技文明的脱胎换骨的改造,他们怎么可能肩负起新时代文明的重任呢?”
    我们不可能回归瓦了,就像不可能砸烂电视机、电脑、手机、汽车、飞机、磁悬浮列车和核电站一样。
    多少恨,人奈何?今天的瓦,只能是这样的一些符号了:
    文化记忆:记住历史,我们曾经是这样走过来的;
    文明标尺:标示高度,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
    传承血脉:薪火相传,高贵和优秀的精神永在长江和黄河中奔流;
    借鉴修正:反璞归真,反思我们今天的所作所为,是否符合天道和人道的规则?
    更新观念:回归自然,照鉴我们今天的一切一切,是否在为生态和环保加分?
    激发砥砺:以瓦为镜,为了民族的健康发展,我们必须对消费抱有高度的警惕,摒除贪图享受的私心,滋养最自然、最普通、最本色的仁人之心,先天下,后喜乐。
    而在我的内心,我自己最心仪的,还是瓦的平民化。瓦有很多我个人非常认可的优点,比如说它们是质朴的、踏实的;把自己隐藏在集体中的,不炫耀不声张不出风头的;最本真最本质最本色的,不虚伪不矫饰不巧言令色的。鲁枢元教授说:“大自然是神”。韩小蕙跟着说:“瓦乃自然之子。余宁愿自己是一块瓦。”
    曾经屈原时代,价值观乃高庙堂而矮江湖,所以对瓦的印象很不好。屈大夫对瓦的评价亦超低:“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卜居》)而今换了人间,别的屈说也许还都差不离,唯独对瓦的贬评,应该纠正了,赶快从审丑的小木舟上撤下来,改乘审美的航天飞船吧。
    于无声处,请静下心来,谛听瓦之雷鸣。

【问题】
    1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17.结合全文内容简述,瓦在现代生活中的状态与意义。(6分)
    18.结合文章最后两段谈谈作者为什么给文章起名为“雷鸣的瓦”。(6分)
    19.下列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作者在写“瓦库”“瓦的仓库”时使用了双引号,作用是表示特殊含义需要强调。
    B.瓦是农耕时代的产物,我们不可能回归瓦了,建筑材料的瓦在我们生活中消失是一种必然。
    C.作者说可以瓦为镜对消费抱有警惕,摒除贪图享受的私心。因为瓦具有廉价特质。
    D.人们对瓦极尽所能的种种保护让瓦以精神的、审美的功用回到我们的生活中来。

【参考答案】
    16.(4分)比喻、顶真。比喻写出了瓦的普通和亲近;(2分)顶真,语势连贯、环环紧扣,鲜明反映平凡普通的瓦不被重视的种种状态间的联系。(2分)
    17.(6分)被边缘化的存在与收藏中,存在于瓦库中,存在于研讨会中。(2分)今天的瓦,只能是这样的一些符号了:文化记忆、文明标尺、传承血脉、借鉴修正、更新观念、激发砥砺。(2分)瓦代表民族传统的优秀品质:本色、本质、本真,质朴而平凡。(2分)
    18.(6分)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历史上瓦一直作为平凡、平庸的代表而被贬损。(2分)时代变迁,价值观念的变化使瓦具有新的价值审美意义。(2分)作者化用屈原的语句作题目体现瓦在历史中意义的变迁,雷鸣二字是希望瓦朴素、本色的品格在新的时代彰显。(2分)
    19.(4分)AC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淮上与友人别 绝句
  • 下一篇:同温丹徒登万岁楼
  • 【推荐文章】

  • 山中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其

    【原文】 山中 [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初至巴...

  • 最好的结果

    【原文】 最好的结果 莫小米 那一天,父亲走失了。 父亲是去邻村喝喜酒的,本来是跟村...

  • 品味遗憾

    【原文】 品味遗憾 ①遗憾,字典上的解释是 不称心 、 大可惋惜 (的心理),既然如...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原文】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 铁如意

    【原文】 铁如意① 谢翱 仙客五六人,月下斗婆娑。 散影若云雾,遗音杳江河。 其一起...

  • 水调歌头·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原文】 水调歌头 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程珌 天地本无际,南北竟谁分?楼前多景...

  • 【最新文章】

  • (一)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
  • 4、请从下列句子中各找出一个与“遍插茱萸少
  • 5、探究字形背后的文化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更
  • 告别是一种心情,告别也是一种决定。【雨季是
  • [材料一]习总书记说:“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
  • 山中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其
  • 2007年2月27日凌晨4点(委内瑞拉当地时间26日
  • 为了激发学生阅读中国四大名著的兴趣,李老师
  • 准备月亮,就变出月亮
  • 最好的结果
  • 4、请用一句话提取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 8、中考临近,为了节省时间,晚自习前小明家
  • 令人警惕的网络低俗语言
  • 品味遗憾
  • 用文化产品彰显“存在感”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