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间即事
作者:黄公度 文章ID:58514 浏览:
【原文】
道间即事
宋·黄公度
花枝已尽莺声老,桑叶渐稀蚕欲眠。
半湿半晴梅雨道,乍寒乍暖麦秋天。
村垆沽酒谁能择,邮①壁题诗尽偶然。
方寸②怡怡无一事,粗裘粝食地行仙。
注释:①邮,驿站、旅舍。②方寸,指心。
【问题和参考答案】
(1)本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它是通过哪些意象表达出来的?
【解析】概括时节要先关注诗人选取的意象。诗中作者用到了“花”,写“花枝已尽”,可见花期已过。“莺声”,用“老”形容,可见黄莺已经长成,属于暮春时节。“桑叶”已经稀少,春“蚕”将要进入眠期。可见已经是暮春初夏。“梅雨”提示了这是江南初夏的景色;“麦秋天”进一步引证了这是初夏时节。
失分点提醒:本题失分在对时节判断不准。学生没有关注到诗人选取的诸多意象的提示作用,简单概括为这是江南梅雨时节。
【答案】江南初夏的景色。莺声老,说明莺声短促稀疏;桑叶稀,说明桑叶已被采食殆尽;梅雨一词更加说明了江南初夏的季节特点。
(2)请自主赏析颈联。
【解析】赏析诗句,包括对诗句的表现手法、内容和情感的分析。“村垆沽酒谁能择,邮壁题诗尽偶然。”诗人在梅雨时节赶路,已见羁旅行役之苦。走累了,也只能在乡村酒店歇歇脚,饮几杯水酒解解乏,更显出沉滞下僚,仕途奔波之艰辛。“谁能择”一句反问,深化了意境,隐隐露出蹭蹬失意的情怀。逆旅生活的另一侧面也反映了诗人随遇而安,恬然自适的心境。在邮馆客舍的墙壁上,即兴题诗,把偶然的感受信手写出,只不过是为了排遣旅途的寂寞,消除心头的郁闷。旅人皆然,己亦如是。“尽偶然”与“谁能择”相对应,蕴含着不得不随俗浮沉,与时俯仰的衷曲。
失分点提醒:本题失分较多,学生对本句诗中蕴含的诗人的多种情感分析不准。因为缺乏对诗人写作风格和诗人生活经历的了解,学生只能通过诗句本身,分析出诗人随遇而安的情感,对于其中隐含的艰辛和失意,理解不准。
【答案】“沽酒”和“题诗”这两个动作描写的结果是“谁能择”和“尽偶然”,表现了奔波赶路的艰辛;蹭蹬失意的情怀;随遇而安的心境。
(3)尾联如何抒情?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解析】作者在尾联直抒胸臆,以作收煞,说自己虽然劳累途路,但心中怡然,毫不把得失萦绕胸中,穿着粗布衣服、吃着粗食,仍然恬淡无忧,犹如地行仙一样。
失分点提醒:本题失分在对作者抒情方式的准确判断上。因为对“方寸怡怡”的理解不准,直接导致学生误以为是借用典故抒情。实际上,“方寸怡怡”是内心怡然的意思,用在这里是直接抒发情感。
【答案】直抒胸臆。以地行仙自比,说明自己虽然粗裘粝食,但是内心依旧和悦顺从,怡然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