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仁愿,华州下邽人也。本名仁亶,以音类睿宗讳改焉。少有文武材
作者:未知 文章ID:58766 浏览:
【原文】
张仁愿,华州下邽人也。本名仁亶,以音类睿宗讳改焉。少有文武材干,累迁殿中侍御史。时有御史郭霸上表称则天是弥勒佛身,凤阁舍人张嘉福与洛州人王庆之等请立武承嗣为皇太子,皆请仁愿连名署表,仁愿正色拒之,甚为有识所重。万岁通天二年,监察御史孙承景监清边军,战还,画战图以奏。【每阵必画承景躬当矢石、先锋御贼之状】,则天叹曰:“御史乃能尽诚如此!”擢拜右肃政台中丞,令仁愿叙录承景下立功人。仁愿未发都,先问承景对阵胜负之状。【承景身实不行,问之皆不能对,又虚增功状】。仁愿廷奏承景罔上之罪,于是左迁崇仁令,擢仁愿为肃政台中丞、检校幽州都督。三年,突厥入寇。【朔方军管沙吒忠义为贼所败,诏仁愿摄御史大夫,代忠义统众。仁愿至军而贼众已退,乃蹑其后,夜掩大破之先朔方军北与突厥以河为界河北岸有拂云神祠突厥将入寇必先诣祠祭酹求福因牧马料兵而后渡河】。时突厥默啜尽众西击突骑施娑葛,仁愿请乘虚夺取漠南之地,于河北筑三受降城,首尾相应,以绝其南寇之路。太子少师唐休璟以为两汉已来,皆北守黄河,今于寇境筑城,恐劳人费功,终为贼虏所有,建议以为不便。仁愿固请不已,中宗竟从之。仁愿在朔方,奏用监察御史张敬忠、何鸾、长安尉寇泚,鄂县尉王易从,始平主簿刘体微分判军事,太子文学柳彦昭为管记,义乌尉晁良贞为随机。敬忠等皆以文吏著称,多至大官,时称仁愿有知人之鉴。景龙二年,拜左卫大将军、同中书门下三品,累封韩国公。春还朝,秋复督军备边。中宗赋诗祖饯,赏赐不可胜纪。寻加镇军大将军。睿宗即位,以老致仕。开元二年卒,赠太子少傅,赙物二百段,命五品官一人为监护使。
(节选自《旧唐书张仁愿传》)
【问题】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仁愿未发都 发:出发
B.乃蹑其后 蹑:跟踪、追随
C.建议以为不便 不便:不利、无益
D.以老致仕 致仕:请求辞官回乡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甚为有识所重 某所,而母立于兹
B.御史乃能尽诚如此 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C.于河北筑三受降城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以绝其南寇之路 如惠语以让单于
10.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讳即避讳,帝制时代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这是避讳的一条总原则。
B.表即奏表,是古代臣属向帝王进言陈事的文书。“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中的“表”即李密在蜀亡后被征召为太子洗马时向晋武帝上书的表文。
C.左迁是指贬官、降职。白居易《琵琶行》中“予左迁九江郡司马”中的“左迁”与《张衡传》中的“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中的“徙”都有降职之意。
D.祖是古代饯行的一种隆重仪式,祭路神后,在路上设宴为人送行。《荆轲刺秦王》中“至易水上,既祖,取道”也举行了这种仪式。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夜掩大破之先/朔方军北与突厥以河为界河/北岸有拂云神祠/突厥将入寇/必先诣祠祭酹求福/因牧马料兵而后渡河
B.夜掩大破之/先/朔方军北与突厥以河为界河/北岸有拂云/神祠突厥将入寇/必先诣祠祭酹求福/因牧马料兵而后渡河
C.夜掩大破之先/朔方军北与突厥以河为界/河北岸有拂云神祠/突厥将入寇/必先诣祠祭酹求福因/牧马料兵而后渡河
D.夜掩大破之/先/朔方军北与突厥以河为界/河北岸有拂云神祠/突厥将入寇/必先诣祠祭酹求福/因牧马料兵而后渡河
1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张仁愿守正不阿,忠于李唐。凤阁舍人张嘉福等人请求将武承嗣立为皇太子,并邀请张仁愿一起签名上表,遭到他严辞拒绝。
B.张仁愿善于明察,坚持原则。监察御史孙承景报告作战情况,受到武则天高度赞扬。张仁愿弹劾孙承景欺君犯上,结果孙承景被贬官。
C.张仁愿作战勇敢,御敌有方。突厥入侵,张仁愿临危受命,大败敌军。并奏请乘机夺取漠南,修筑城堡,后因唐休璟的反对而作罢。
D.张仁愿知人善任,唯才所宜。朔方任职期间,他奏请任用张敬忠、何鸾、寇流、王易从等人,这些人都著称于世,许多人做到高官。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每阵必画承景躬当矢石、先锋御贼之状(3分)
(2)承景身实不行,问之皆不能对,又虚增功状(2分)
(3)朔方军管沙吒忠义为贼所败,诏仁愿摄御史大夫,代忠义统众。(3分)
【参考答案】
8.D(退休,这里解释的是“乞骸骨”)
9.D(来。A被/处所,地方;B竟然/只,仅仅;C“在”/对于)
10.C(“徙”是调动官职,原文是提升之意)
11.D
12.C(虽遭唐休璟反对,但在他的坚持下,唐中宗最终答应了他)
13.见译文。
【参考译文】
张仁愿,华州下邽人也。本名叫仁亶,以读音近似睿宗的名讳而改。年轻时有文武才干,几次升职担任殿中侍御史。当时有位叫郭霸的御史上奏章称武则天是弥勒佛之身,凤阁舍人张嘉福与洛州人王庆之等请求立武承嗣为皇太子,都请张仁愿一起签名上表,张仁愿表情严肃地予以拒绝,很受有识之士的敬重。万岁通天二年,监察御史孙承景监清边军,作战返回,画作战图献上。【每幅交战图总是画上孙承景亲自冒着枪林箭雨、身先士卒冲锋杀贼的形象】,武则天感叹地说:“御史竟能如此的忠诚!”升任孙承景为右肃政台中丞,命令张仁愿前去记录孙承景以下立功将士。张仁愿离开都城前,先去问孙承景交战胜负的情况。【孙承景实际并未亲临战阵,所问的都不能回答,又为自己虚报了许多功劳。】张仁愿在朝廷上奏告孙承景的欺君之罪,于是贬孙承景为崇仁令,升任张仁愿为肃政台中丞、检校幽州都督。神龙三年,突厥入寇。【朔方军总管沙吒忠义被敌军打败,皇帝命令张仁愿代理御史大夫,接替沙吒忠义统率部队。】张仁愿来到军中而敌兵已退,于是在后面紧追敌兵,夜晚偷袭打破敌兵。先前,朔方军北面与突厥以黄河为界,黄河北岸有座拂云神祠,突厥将要入侵时,必定先到祠前祭酒以求神的保佑,并趁机在此牧马整兵然后渡过黄河。这时突厥默啜率领全部兵马向西攻击突骑施娑葛,张仁愿请求乘虚夺取漠南地区,于黄河北岸修筑三座受降城,首尾相应,以断绝突厥的南侵之路。太子少师唐休璟认为两汉以来,都是北守黄河,如今在敌寇境内筑城,恐怕既劳民又费力,最终城池还会被敌人占有,因此不主张实行。张仁愿执意请求不止,中宗最终答应了他。张仁愿在朔方时,上奏任用监察御史张敬忠、何鸾、长安尉寇泚、鄠县尉王易从、始平主簿刘体微分管军事,太子文学柳彦昭为管记,义乌尉晁良贞为随机。张敬忠等人都以文职官吏而著称,许多人做到高官,当时人们称赞张仁愿有知人之明。景龙二年,被任命为左卫大将军、同中书门下三品,多次受封为韩国公。他春季回朝,秋季又督率军队守备边疆。中宗赋诗为他饯行,赏赐不计其数。不久加授镇军大将军。睿宗即位,张仁愿因年老退休。开元二年去世,追赠太子少傅,赠送办理丧事的丝织物二百段,命一位五品官一人为监护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