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谭其骧自传

发布时间:2022年2月13日  更新时间:2023年11月21日
作者:未知  文章ID:58976  浏览:

【原文】
    谭其骧自传
    我的经历很简单,可以说就是读书和教书。
    我在大学第一年读的是社会系,第二年读的是中文系,第三年头两个星期读的是外文系,到第三个星期才转入历史系,转了三次系才定下来。转了外文系又转历史系,当时不少人都不以我这样做为然。但事实证明我这样做是做对了。我这个人形象思维能力很差,而逻辑思维能力却比较强,所以搞文学是肯定成不了器的,学历史并且侧重于搞考证就相当合适。这一点我是通过数十年来的实践,深有自知之明的。
    但是一旦认定了一个方向之后,就该锲而不舍,终身以之,切不可见异思迁,看到哪一门走运了,行时了,又去改行搞哪一行。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广大,地名繁多,沿革复杂。杨守敬根据历史文献,详加考证,分朝代绘成地图,对历史地理学的确是一大贡献。我于一九五七年初回到上海,作较长期的规划,进行<中国历史地图集》的编纂工作。在有关单位的配合协助下,原定计划在一九六七年可以完成编稿。但由于受时代的影响,编图工作也就全部陷于停顿。三年之后才恢复了绘图工作,又搞了四五年,至一九七四年,《中国历史地图集》内部本八册始告编成。
    这部八巨册的地图集,以历史文献资料为主,吸取了迄今已发表的考古研究成果,收录了石器时代的重要文化遗址,自商周至清代全部可考的县级和县级以上的行政单位,边区不设政区地带的部族分布和其他各种地区名、居民点,还包括主要的河流、湖泊、山脉、山峰、运河、长城、关隘和海岸线、岛屿等。除中原王朝外,还包括了各兄弟民族在边疆地区建立的大小政权。所有的图幅都以最近的地图为底图,分色套印,古今对照,每册都编有地名索引。很明显,这已经不是杨图的改编修订,而是一部新编的前所未有的大型历史地图集。
    我有幸主持这项工作。看到自己耗费了近二十年心力的成果终于问世,不能不感到安慰和喜悦。但我也深知这绝不是我个人的成就,没有兄弟单位的协作和我们研究所全体同志的努力,要完成这样一项艰巨、浩繁的任务是不可能的。一切为之做出贡献的同志都应该分享这份光荣。
    如果说我几十年来多少取得了一点成就的话,在自己方面来说,重要的一条是不迷信。前人说的,权威定的,当然应该充分重视,但并非都是对的,更不是不能更动的。只有不迷信,才能发现问题,才能解决前人没有解决的问题。清代史学家中,我很佩服钱大昕。尽管如此,我并不迷信钱氏,因为至少在历史地理方面,我也发现丁他的一些错误。
    同样我服膺王国维,但也不为王氏的说法所左右。四十年代我在浙大时写的《秦郡新考》就是既不同意钱氏的说法,也有异于王氏的结论的。
    有人以为搞历史地理的人记忆力一定很好,其实我的记忆力是很坏的。但讲到一千五百多个汉县,大部分我都能记得它们属于哪个郡国,大致在什么地理位置。怎么会记得的呢?这是因为《汉书·地理志》是所有《地理志》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因此研究历史地理各方面的问题,差不多都要用到它。几十年来我把一部《汉书‘地理志》几乎翻烂了,当然记忆力再坏也会记得不少。由此可见,记忆力不好的人,也是可以学历史地理的,只要你肯下功夫。
    近年内,我将整理出多年来讲授中国历史地理的讲义,在此基础上写成《中国历史地理概论》,约需四五十万字。我计划组织力量,重写《水经注疏》,重绘《水经注图》,总结这方面研究的最新成果,超越杨守敬的《疏》和《图》的水平,为探索历史时期我国的地貌变迁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还准备整理几部古代著名的地理著作。这样的计划对一个年过七十的老人来说也许过于庞大,但我有决心,也完全有信心予以实现。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半个多世纪以来,先生在历史地理这块处女地中经过辛勤的耕耘,取得了丰硕成果;今天,先生虽已年逾古稀,还是孜孜不倦,夜以继日,为祖国,为学术,为下一代无私地贡献出余年,正像那长年的流水,始终在滋润大地,催人奋进!(葛剑雄《耕耘历史地理园地五十年的结晶——读谭其骧<长水集>》)
    ②过去治黄河史的学者,惯于把各个时期黄河灾害轻重的原因,归之于时世的治乱和防治工程的成败。我觉得归之于时世治乱则与史实不符:实际上乱世黄河不见得多灾,治世往往反而多决多徙;归之于工程成败则于事理不可通。(谭其骧《长水集(上)》)

【问题】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谭其骧读大学时由社会系转到外文系并最后转到历史系,就是因为自己的形象思维能力很薄弱,而逻辑思维能力较强。
    B.“我国历史悠久,幅员广大,地名繁多,沿革复杂。”这句话不仅揭示了我国历史地理的特点,更强调了杨守敬绘图的必要性。
    C.《中国历史地图集》的图幅全部以最近的地图为底图,凸显其时代价值;而它每册都编有地名索引,体现其编图工作之细致。
    D.谭其骧对钱大昕顶礼膜拜,但又质疑钱氏的思想,且发现了他的错误之处,这反映出谭其骧矛盾的心情和茫然的心理。
    E.传主回忆了自己一生的学术追求及基本的求学态度,晚年仍表示有决心和信心做好学术工作,正如学者评价“为下一代无私地贡献出余年”。
    (2)本文的传主谭其骧在学术研究方面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简要分析。(6分)
    (3)传记主要特点是真实,文中叙述的真实性体现在哪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4)谭其骧谈到自己学术成就取得的原因之一在于“不迷信”,但是开展学术研究,常常建立在相信别人学术成果的基础上。本文中传主是如何“不迷信”的?并结合相关内容,谈谈你觉得学术研究应如何处理“迷信”与“相信”的关系。(8分)

【参考答案】
    (1)EC(答E给3分,答C给2分,答A给1分;答B、D不给分)A项分析概括表述不够严谨,他转系与自身的思维特点有关,但并不一定是唯一原因,因此选A项得1分。B项这句话强调的不是杨守敬绘图的必要性,而是传主组织全面绘图的必要性,因此选B项不得分。D项“反映出谭其骧矛盾的心情和茫然的心理”表述错误,顶礼膜拜与质疑并不是矛盾的,更不能说明他心理茫然,因此选D项不得分。
    (2)①有自知之明,确定合适的努力方向,锲而不舍,终身以之。②注重集体研究与协作,善于与人分享学术研究成果。③不迷信权威,在研究领域有所成就。④肯下功夫,弥补弱势。因为记忆力差,下苦功夫把《汉书·地理志》几乎翻烂。⑤为学术而献身。他锲而不舍,孜孜不倦,将才华无私地奉献给学术。(每点2分,答对任意三点并加以分析得6分。)
    (3)①本文叙述了传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贡献,介绍自己的生活工作经历和著作成就,叙述的内容具有客观性。②本文为自传,以第一人称为叙述角度,自述在历史地理方面的成果,叙述的角度更显真切。③引用历史地理专家葛剑雄对传主谭其骧的评价,侧面烘托了传主形象,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④语言表达比较客观,平实自然,没有任何修辞渲染,没有过多艺术的加工。
    (答案分别从叙述的内容、角度、方式和语言表达等方面来说明传记叙述的真实性。每点2分,答对任意三点即可得满分。)
    (4)①谭其骧所说的“不迷信”,是不迷信学术权威,不迷信前人的研究成果。(2分)
    ②例如他不迷信杨守敬的学术成果,编纂了《中国历史地图集》;他佩服钱大昕和王国维,但又勇于质疑他们的研究结论;对于治理黄河的学者,他也敢于质疑,得出更为客观的研究结论。(2分)
    ③在学术研究时,我们确实不能盲目迷信前人的观点和结论。不迷信,才能发现问题,超越前人。我们对前人的观点不能亦步亦趋,而是要勇于求真,探究真理,实事求是,得出客观的结论。(2分)
    ④但“不迷信”并非是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全盘否定,对于前人正确的研究结论,我们要相信,并积极继承,在继承的基础上推进学术进步。例如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就吸收了杨守敬部分研究成果。(2分)
    (该题考查考生对实用类文本进行综合探究的能力。对于这个问题,首先应该解释“不迷信”的意思以及在谭其骧身上的体现,其次是正面分析“不迷信”的价值,然后辩证分析“迷信”与“相信”的关系。)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听筝
  • 下一篇:李氏小园 初望淮山
  • 【推荐文章】

  • 水村闲望

    【原文】 水村闲望 俞紫芝① 画桡两两枕汀沙,隔岸烟芜一望赊。 翡翠②闲居眠藕叶,鹭...

  • 客游

    【原文】 客游 李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①石。不谒承明庐②,老作平原客③。 四时...

  • 夏日

    【原文】 夏日 【宋】张耒 长夏江村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蝶衣晒粉花枝午,蛛网添...

  • 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

    【原文】 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①相访 刘长卿② 荒村带返照,落叶乱纷纷。古路无行客,...

  • 送项判官

    【原文】 送项判官 王安石 断芦洲渚落枫桥,渡口沙长过午潮。 山鸟自呼泥滑滑①,行...

  • 送蹇秀才赴临洮

    【原文】 送蹇秀才赴临洮① 高适 怅望日千里,如何今二毛。② 犹思阳谷去,莫厌陇山...

  • 【最新文章】

  • 崔恭,字克让,广宗人。正统元年进士,除户部
  • 水村闲望
  • 林教头误入白虎堂
  • 不“炒冷饭”的修行者
  • 我们的生活为什么没有诗
  • 客游
  • 伍文定,字时泰,松滋人。父琇,贵州参议。文
  • 第二条路
  • 材料一: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
  • 虫洞和时间旅行
  • ①。关公所代表的“义”,超越了血缘家族关系
  • 夏日
  •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
  • 蕉语
  • 谁的心中不曾有过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