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的蓝天
作者:林清玄 文章ID:59427 浏览:
【原文】
水中的蓝天
林清玄
(1)开车从莺歌到树林,经过一个名叫“柑园”的地方,看到几个农夫正在插秧。由于太久没看到农夫插秧了,再加上春日景明,大地辽阔,使我为那无声的画面所感动,忍不住下车。
(2)【农夫弯腰的姿势正如饱满的稻穗】,一步一步将秧苗插进水田,并细致敬谨地往后退去。
(3)每次看到农人在田里专心工作,心里就为那劳动的美所感动。特别是插秧的姿势最美,这世间的大部分工作都是向前的,惟有插秧是向后的,也只有向后插秧,才能插出笔直的稻田;那弯腰退后的样子,总使我想起从前随父亲在田间工作的情景,生起感恩和恭敬的心。
(4)我站在田岸边,面对着新铺着绿秧的土地,深深地呼吸,感觉到春天真的来了,空气里有各种薰人的香气。刚下过连绵春雨的田地,不仅有着迷蒙之美,也使得土地湿软,种作更为容易。春日真好,春雨也好!
(5)看着农夫的身影,我想起一首禅诗: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6)这是一首以生活的插秧来象征在心田插秧的诗。意思是惟有在心田里插秧的人,才能从心水中看见广阔的蓝天,只有六根清净才是修行者惟一的道路;要走入那清净之境,只有反观回转自己的心,就像农夫插秧一样,退步原来正是向前。
(7)站在百尺竿头的人,若要更进一步,就不能向前飞跃,否则便会粉身碎骨。只有先从竿头滑下,才能去爬一百零一尺的竿子。
(8)人生里退后一步并不全是坏的,如果在前进时采取后退的姿势,以谦让恭谨的方式向前,就更完美了。
(9)“前进”与“后退”不是绝对的,假如在欲望的追求中,性灵没有提升,则前进正是后退;反之,若在失败中挫折里,心性有所觉醒,则后退正是前进。
(10)农人退后插秧,是前进,不是退后呢!
(11)记得从前在小乘佛教国家旅行,进佛寺礼拜,寺院的执事总会教导,离开大殿时必须弯腰后退,以表示对佛的恭敬。
(12)此刻看着农夫弯腰后退插秧的姿势,想到与佛寺离去时的姿势多么相像,仿佛从那细致的后退中,看见了【每一株秧苗都有佛的存在】。
(13)“青青秧苗,皆是法身”,农人几千年来就以美丽谦卑的姿势那样地实践着。那美丽的姿势化成金黄色的稻穗,那弯腰的谦卑则化为累累垂首的稻子,在土地中生长,从无到有、无中生有,不正是法身显化的奇迹吗?
(14)从柑园的农田离开,车子穿行过柳树与七里香夹道的小路,我的身心爽然,有如山间溪流一样明净,好像刚刚在佛寺里虔诚地拜过佛,正弯腰往寺门的方向退去。
(15)空中的蓝天与水中的蓝天一起包围着我,从两颊飞过,带着音乐。
【问题】
15.如何理解第(12)段划线句“每一株秧苗都有佛的存在”的含意?(2分)
答:【 】。
16.作者写到看着农夫的身影,“我”想起了一首禅诗,请说明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4分)
答:【 】。
17.第(2)段划线句“农夫弯腰的姿势正如饱满的稻穗”,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5分)
答:【 】。
18.文章结尾写到“空中的蓝天与水中的蓝天一起包围着我,从两颊飞过,带着音乐”,试分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5分)
答:【 】。
19.结合全文,说说作者从农夫在田间劳作这件事中引发了关于人生的哪些思考,试分条概括。(6分)
答:【 】。
【参考答案】
15.意思是对万事万物都应心存恭敬和谦卑的态度。
16.想到一首禅诗,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1分),既上承前面几段对农夫劳作的描写,又自然转入下文由此产生的思考(2分),逐层深入,为主题的揭示做准备(1分)。
17.因为“我”常常为农夫在田里的劳动美所感动,常使“我”想起从前“父亲”在田间工作的情景,生起感恩和恭敬之心(3分)。采用的比喻的修辞手法,既贴切形象富于美感,又能引发“我”的思考(2分)。
18.文章采用比拟的修辞手法结尾(1分),形象生动地表达了我在由农夫劳作得到人生启迪、心灵获得净化后的心理感觉(2分)。语言优美空灵,感染力强,引人深思(2分)。
19.①人在欲望的世界里要时时反观自己的心,努力修行,使心性时时觉醒,性灵才能提升(由5、6、7段得出);②在人生路上,要明白前进和后退不是绝对的,充满了辩证法,在前进时采取后退的姿势,以谦让恭谨的方式向前,往往会柳暗花明(由8、9、10段得出);③为人处事应该恭敬谦卑,心存感恩,才会有收获(由11、12、13段得出)。(每点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