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黄权,字公衡,巴西阆中人也。少为郡吏,州牧刘璋召为主簿。时别

发布时间:2022年3月25日  更新时间:2023年7月1日
作者:未知  文章ID:60424  浏览:

【原文】
    黄权,字公衡,巴西阆中人也。少为郡吏,州牧刘璋召为主簿。时别驾张松建议,宜迎先主,使伐张鲁。权谏曰:“左将军有骁名,今请到,欲以部曲遇之,则不满其心,欲以宾客礼待,则一国不容二君。若客有泰山之安,则主有累卵之危。可但闭境,以待河清。”璋不听,竟遣使迎先主,出权为广汉长,及先主袭取益州,将帅分下郡县。郡县风景附,权闭城坚守,须刘璋稽服,乃诣降先主。先主假权偏将军。及曹公破张鲁,鲁走入巴中,权进曰:“若失汉中,则三巴不振,此为割蜀之股臂也。”于是先主以权为护军,率诸将迎鲁,鲁已还南郑,北降曹公。然卒破杜濩、朴胡,杀夏候渊,据汉中,皆权本谋也。
    先主为汉中王,犹领益州牧,以权为治中从事,及称尊号,将东伐吴,权谏曰:“吴人悍战,又水军顺流,进易退难,臣请为先驱以当寇,陛下宜为后镇。”先主不从,以权为镇北将军,督江北军以防魏师。先主自在江南。及吴将军陆逊乘流断围,南军败绩,先主引退。而道隔绝,权不得还,故率将所领降于魏。有司执法,白收权妻子。先主曰:“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待之如初。魏文帝谓权曰:“君舍逆效顺,欲追从陈、韩邪?”权对曰:“臣过受刘主殊遇,降吴不可。还蜀无路,是以归命。【且败军之将,免死为幸,何古人之可慕也!”】文帝善之,拜为镇南将军,封育阳候,加侍中,使之陪乘。蜀降人或云诛权妻子,权知其虚言,未便发丧,后得审问,果如所言。及先主薨问至,魏群臣咸贺而权独否。文帝察权有局量,欲试惊之,遣左右诏权,末至之间,累催相属,马使奔驰,交错于道,官属侍从莫不碎魄,而权举止颜色自若。
    后领益州刺史,徙占河南。大将军司马宣王深器之,问权曰:“蜀中有卿辈几人?”权笑而答曰:“不图明公见顾之重也!”宣王与诸葛亮书曰:“黄公衡,快士也,每坐起叹述足下,不去口实。”景初三年,蜀延熙二年,权迁车骑将军、仪同三司。明年卒,谥曰景候。子邕嗣。邕无子,绝。权留蜀子崇,为尚书郎,随卫将军诸葛瞻拒邓艾。到涪县,瞻盘桓未近,崇屡劝瞻宜速行据险,无令敌得入平地。瞻犹与未纳,崇至于流涕。会艾长驱而前.瞻却战绵竹.崇帅厉军士,期于必死,临阵见杀。
    (选自《三国志》)

【问题】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郡县风景附    景:同“影”,像影子一样
    B.然卒破杜澧、朴胡    卒:结果、最后
    C.及先主薨问至    问:诘问、询问
    D.累催相属    属:接连
    9.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欲【以】部曲遇之,则不满其心    不赂者【以】赂者丧
    B.【乃】诣降先主    【乃】悉发国中兵,深入击秦
    C.权笑【而】答曰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D.则主有累卵【之】危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10.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黄权曾经进谏刘璋不要迎接刘备人蜀,但刘璋没有采纳他的意见,还是让他去把刘备迎了进来。
    B.先主刘备袭取益州后,别人纷纷投降,黄权却坚守不降。等到刘璋臣服于先主之后才投降。于是先主让他做了个代理偏将军。
    C.黄权降魏后,有人说刘备杀了黄权的妻子儿女,但黄权知道刘备不敢,所以没有为家人举丧。
    D.文章写到黄权的儿子黄崇率部誓死抗敌,英勇牺牲,与反复变节投降的黄权形成对比,可见作者对黄权的为人暗含讽刺和鄙弃。
    11.(1)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2分)
    德随量进量由识长故欲厚其德不可不弘其量欲弘其量不可不大其识(取材于明·洪应明《菜根谭》)
    (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且败军之将,免死为幸,何古人之可慕也!(4分)
    (2)会艾长驱而前,瞻却战绵竹,崇帅厉军士,期于必死,临阵见杀。(4分)

【参考答案】
    8.C(问:消息)
    9.C(C表修饰的连词。A用/因。B才/于是、就。D定语标志:的/补语标志:得)
    10.B(A不是“让他去”C“刘备不敢”不对。D并非形成“对比”,没有“暗含讽刺和鄙弃”)
    11.(10分)
    (1)德随量进/量由识长/故欲厚其德/不可不弘其量/欲弘其量/不可不大其识(2分)
    (2)①况且败军之将,免去一死就是幸运,还有什么羡慕古人之处!(4分)
    ②正遇邓艾长驱直入,诸葛瞻退至绵竹作战,黄崇统帅军队激励将士,要求(期望)与敌决一死战,在阵前被敌军所杀。(4分)
    【附参考译文】
    黄权,字公衡,巴西郡阆中人。他年青时作过郡吏,益州牧刘璋征召他为主簿。当时别驾张松建议,应该邀迎刘备入蜀,让他前去讨伐张鲁。黄权劝谏说:“左将军刘备有骁勇声名,现在请他来蜀,想用部下之礼对待他,则不能满足他的心愿;想以宾客之礼对待他,则一国不能容下二位君王。如果客有泰山般的安稳,则主人就会有累卵之危了。现在尽可守紧边境,等待时局的稳定。”刘璋不听他的劝告,最终还是派人迎请刘备,并将黄权外派作广汉县县长。及至刘备袭取益州,将帅们分别占领蜀地各郡县,各郡县望风归附,黄权紧闭城门,直至看到刘璋投降,才前往归降刘备。刘备让黄权代理偏将军。待曹操击破张鲁,张鲁逃往巴中,黄权向刘备进言:"如果失去汉中,则三巴之地就会受到威胁,这就割去了蜀国的大腿与臂膀。"于是刘备任命黄权为护军,率领诸将去迎接张鲁。其时张鲁已退回南郑,北往投降曹操,然而刘备最终还是打败了杜濩、朴胡,斩杀夏侯渊,占据汉中,这都出自黄权的原来计谋。
    刘备为汉中王后,仍兼任益州牧,任命黄权为治中从事。及至刘备登基称帝,准备征讨东吴,黄权劝谏说:“吴人骠悍善战,而我军又水路出兵顺流而下,易进难退,为臣乞请您让我为先头部队去试探舌人虚实,陛下应当在后面坐镇。”刘备没有听从黄权的建议,而任他,镇北将军,督领江北军队防御魏国出兵,刘备自己在江南前线。等到后来吴国将军陆逊顺长江流势冲破蜀军的包围,蜀国江南前线部队大败,刘备撤退。由于返蜀道路被吴军完全阻断,黄权军队无法返回蜀地,故此他只好率领部下投降魏国。蜀国有关衙门依军法行事,向刘备报告说已将黄权妻子儿女收捕。刘备说:“是孤有负黄权.而黄权并未负孤啊!”对待他的家小仍同过去一样。魏文帝曹丕对黄权说:“您背弃叛逆效命顺从天意的人,是想仿效陈平、韩信的作法吗?”黄权回答说:“为臣受过刘蜀主的特殊恩遇,既不能投降东吴,又无路返回蜀地,故此前来归顺。况且败军之将,免去一死就是幸运,还有什么羡慕古人之处!”曹丕颇为赞赏他,任命他为镇南将军,封育阳侯,加官侍中,并恩待他陪同乘坐同一辆车。蜀国投降的人有的说黄权的家小被杀,黄权知道其言不真实,故未马上发丧。后来得到确切消息,果然如黄权所言。刘备病逝的消息传来,魏国群臣都相互庆贺,独黄权无一丝笑意。曹丕观察到黄权很有器量,想试着惊惧他一下,于是派遣身边的人诏知黄权,黄权未进宫廷之前,来催促他的人一个接着一个,使者坐骑奔驰不绝道路,黄权的部下莫不胆战心惊,而黄权却举止谈笑脸色自若。
    后来黄权兼任益州刺史,又调任河南。大将军司马懿非常器重黄权,问黄权说:“蜀中人物像您这样的有几人?”黄权笑着回答说:“没想到明公您如此看重我!”司马懿与诸葛亮的信说:“黄公衡,豪爽之士,无论何时谈起您,总是赞叹,不改初言。”景初三年(239),即蜀延熙二年,黄权被升为车骑将军、仪同三司。第二年黄权即去世,谥号为“景侯”。其子黄邕继承侯位,黄邕无子,所以绝嗣。黄权留在蜀国的儿子黄崇,为蜀国尚书郎,跟随卫将军诸葛瞻抗御邓艾。出兵至涪县,诸葛瞻盘桓不前,黄崇多次劝说诸葛瞻应当迅速前行守住险要之地,不让敌军得以进入平川之地。诸葛瞻犹豫不足而没有采纳黄崇的意见,黄崇为此进谏以至流涕痛哭。等到邓艾长驱直入,诸葛瞻退至绵竹作战时,黄崇统帅军队激励将士,要求(期望)与敌决一死战,在阵前被敌军所杀。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给房产政策排排队
  • 下一篇:酒泉子
  • 【推荐文章】

  • 【原文】 愁 杜甫 江草日日唤愁生,巫峡泠泠非世情。 盘涡鹭浴底心性?独树花发自分...

  • 赠黄山胡公求白鹇

    【原文】 赠黄山胡公求白鹇 李白 请以双白璧,买君双白鹇。 白鹇白如锦,白雪耻容颜...

  • 滕王阁诗

    【原文】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

  • 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

    【原文】 高阳台 送陈君衡被召① 周密 照野旌旗,朝天车马,平沙万里天低。宝带金章...

  • 送耿晦之守湖州

    【原文】 送耿晦之守湖州 徐祯卿(明) 远下吴江向雪川,高秋风物倍澄鲜。 鵁鶄①菰叶...

  • 鹧鸪天

    【原文】 鹧鸪天 朱敦儒[注] 画舫东时洛水清。别离心绪若为情?西风挹泪分携后,十夜...

  • 【最新文章】

  • 苏颂字子容,泉州南安人。第进士,知江宁县。
  • 留下长江的人
  • 材料一:关于语言经济学的由来,学界都普遍认
  • 中国上下五千年,拥成自己的灿烂文化,古代常
  • 说到人类大脑,你一定能联想到这种坚果——核
  • 赠黄山胡公求白鹇
  •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元名敦实,避英
  • 被施了魔的花园
  • 材料一:理论上,讲好一个故事需要考虑三种主
  • 中国画有“山水画”这一门类。为什么叫“山水
  • 民间有种说法,有外伤不能吃酱油,否则伤口会
  • 滕王阁诗
  • 《曾国藩家书·致诸弟》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