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荀子的遗憾与忧伤

发布时间:2022年4月7日  更新时间:2023年7月1日
作者:孙守名  文章ID:60697  浏览:

【原文】
    荀子的遗憾与忧伤
    孙守名
    一个雨后初晴的早晨,荀子信步走至淄水河边,面对汤汤流水,浩然长叹。他头颅硕大,目光如炬,布衣草屦,步态稳健。顺着河畔那条幽僻的小径,他静静地走着,苦苦思索着人生的意义。他遍观宇内,搜罗群象,脑海里渐渐形成“人性本恶”的想法,于是声声叹惋回荡在淄川长空阔天。荀子内心深处波涛阵阵,一种神圣不可遏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陡然升起。就在行走于淄水河畔的那个清晨,他写下了卓绝千古的《劝学》,以不容置辩的口吻劝勉人之向善。
    荀子勤勉好学,手执古卷孜孜以求。晨昏相继,他总是手捧《诗经》《尚书》《春秋》《礼记》吟哦诵读,那些让他痴迷的竹简已然破旧不堪,但他总是耐心地重新穿绳相结。荀子不单读书,且深谙读之高妙,他认为《尚书》是政事的记录,《诗经》是心声之归结,《礼经》是法制的前提、各种条例的总纲,因此他说读书要从读《诗经》开始而终止于《礼经》,这样才能达到道德之顶峰。《礼经》敬重礼仪,《乐经》讲述中和之声,《诗经》《尚书》博大广阔,《春秋》微言大义,这些经典已经将天地间的大学问囊括其中,只要尽力去读,便可成为高尚之人。书简上的每一个字都在闪烁真理的光芒,这让荀子兴奋异常,他废寝忘食,熟读成诵,潜心揣摩,终成一代儒学大家。
    荀子之前的那个时代也让他陶醉其中,那个弹瑟的瓠巴是哪里人?是否生有异相?他的瑟到底有多少根琴弦?他就那么不经意间一挥手,琴声就如清风流星四处飘散,惊得水中的鱼儿浮出水面,静静倾听。这是怎样的一个乐师呀!今天,哪个乐坛圣手能像他那样令我们心生羡慕和嫉妒?那个弹琴的伯牙在荒野是否已然遇到了樵夫钟子期?“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钟子期是在听到什么样的乐曲发出如此的感叹?子期死,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的知音传说,高山流水的绝唱,为什么荀子没有向我们娓娓诉说?
    不对,荀子明明也在寻找知音,寻找那个识贤用才的君上。他曾两度到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游学,借以推行主张,多次担任过列大夫的祭酒。但一个小小的学官与治国经邦的愿望相差实在太大,于是他愤然离去,带着满腔豪情前往秦国,拜见秦昭王。面对威严的秦王,荀子有点心悸,但他并不畏形于色,只是神态自若地把选贤能明赏罚,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的政治主张和盘托出。秦昭王听得有点倦怠,长长地打了个呵欠,婉言辞绝。荀子的内心沉入万丈深渊,从威仪赫赫的宫内走出,抬头便看到了阴霾的天空,灰蒙蒙的大幕让他感到身心交瘁。
    荀子无奈地离开秦国,前去楚国。楚王听完荀子的一番陈述,感到有些茫然,何去何从,他犹豫不决。望着眼前这位风尘仆仆的说客,楚王感到一丝怜悯,言不由衷地让荀子去就任兰陵令。就这样,荀子来到兰陵,内心有点悲哀和凄凉。一番周游没有取得理想的结果,心里着实有些不甘,但同时又有点庆幸,就先在兰陵实现自己的治国之梦吧!这天夜晚,他开始规划宏伟蓝图,召官员,约下吏,制条例,定规章。第二天,他骑着头小毛驴,穿街走巷,遍访百姓,风餐露宿,行走无踪。兰陵,这个在中国版图上并不起眼的古镇遍布了荀子的足迹。荀子治理有方,再加上风调雨顺,几年下来,士民殷富,明礼知方,四面八方的百姓如水之归海,纷纷前来,争相归附。这让楚王感到威势大减,很不舒服。公元前二百三十八年,一纸令下,荀子免官。失望的荀子回家闲居,在悲愤和绝望中离开了尘世。
    荀子时代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流走,这位孔孟之后的儒学大师、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带着遗憾和忧伤,带着满腹经纶和惊世才华,带着治国方略和容颜憔悴,凄然而逝。而今山东临沂苍山县兰陵镇东南、运女河西岸的一座古冢成为他灵魂的栖息地,墓碑四周,田野空旷。朔风惊寒,酷暑连天,这座古墓就那样静静地毫无声息地堆在那儿。荀子连同他的思想早已埋在荒烟寒波之中,萋萋的荒草和茂盛的庄稼似乎在诉说着一个久远的故事。【远方的枯树枝干上,一只乌鸦仰头望天,声声凄厉的悲鸣似乎倾诉着我们对这位思想者的不公……】
    (选自《世界华人周刊》有删节)

【问题】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作为儒学大家,主张人性本恶,但不妨碍他作《劝学》以劝人向善,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B.本文艺术手法多样,为了表现乐师的高超技艺,用比喻突显琴声悠扬,用鱼儿的反应侧面烘托,还用直抒胸臆赞美乐师。
    C.作者善用环境描写,如“阴霾的天空”“灰蒙蒙”等用词,烘托出荀子政治理想受挫后内心的苦闷和精神的疲惫。
    D.荀子政治理想的落空跟当时各国国君不重视他的为政理论有关,也因为他虽有政治理想但缺乏实际处理政事的才能。
    5.第三段作者写高山流水的绝唱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6.赏析结尾划横线句子。

【参考答案】
    4.D
    5.(1)内容上:表现荀子对识贤用才的知音的渴望,强化作者对荀子渴求知己赏识而不得的境遇的同情,深化主旨。
    (2)结构上:为下文荀子寻找识贤用才的知音做铺垫,与荀子一生未找到知音形成对比。
    (3)效果:典故,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章的文化性。
    6.(1)内容:凄清的景象更好烘托出作者对荀子渴望遇合明君实现政治理想而终无所成的不公命运的同情,情景交融表现主旨更深刻。
    (2)结构:结尾我们对荀子的不公照应题目荀子的遗憾与忧伤。(或结尾思想者与开头荀子的思想者形象形成首尾照应)结构更严谨。
    (3)手法:以景结情,余韵悠长,更能引起读者深思。
    【解析】
    4.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这是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比较多,有内容的概括,有语言的品味,有技巧的分析,还有主旨情感的体悟。答题之前,考生需要先浏览几个选项,明确每个选项考查的方向,然后有针对性的分析。D项,“也因为他虽有政治理想但缺乏实际处理政事的才能”错误,从文中来看,荀子有实际处理政事才能,文章第五段提到“荀子治理有方,再加上风调雨顺,几年下来,士民殷富,明礼知方,四面八方的百姓如水之归海,纷纷前来,争相归附”。
    5.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第三段作者写高山流水的绝唱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段落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作答。首先明确第三段所写的内容,这一段写到高山流水这一绝唱,写到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相知相识,结合下文来看,“荀子明明也在寻找知音,寻找那个识贤用才的君上”,由此可知,高山流水这一绝唱其实是表现了荀子对能够了解自己赏识自己的知音的渴望,荀子渴求知音而不得,作者荀子的这一遭遇表示同情,这些都属于内容上的作用。从结构上来看,下文写荀子也在寻找知音,他到过齐国,到过秦国,到过楚国,却一生未找到知音,这与第三段伯牙与钟子期之间高山流水的绝唱形成鲜明的对比。高山流水属于典故,文章运用典故,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文章的文化意蕴。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位置定位,句段在文中、段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也不同,这是首先要考虑的。然后把握句段的基本内容,这是答题的前提和基础,接着就要抓住句段与上下文的联系,这是答题的关键,最后还要把握常见的答题模式。内容上,写了什么(强调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感情,进一步写出了什么(题旨或作者意图)。结构上,要根据位置思考。本题中,因设题的材料属于典故,故还应考查引用典故、诗文的作用,即丰富文章内容,增加文章的文化意味。
    6.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赏析结尾划横线句子”,这是考查学生鉴赏品味散文语言的能力,因设题的内容在文章的结尾,故赏析的时候应联系文章的主旨。首先找到设题的句子,“远方的枯树枝干上,一只乌鸦仰头望天,声声凄厉的悲鸣似乎倾诉着我们对这位思想者的不公”,这是一段写景性的句子,以写景句子收尾,属于以景结情,这种结尾的效果是余韵悠长,更能引起读者的深思;我们再看所写景物的特点,画面的景有“枯树枝干”“乌鸦”“凄厉的悲鸣”,景象凄清,“对这位思想者的不公”,表达了作者对荀子怀才不遇的同情,荀子为官兰陵,治理有方,本能施展报负,怎奈造化弄人,被免官后忧郁而终,其奔走一世却没有遇到赏识之人,其命运之不公令人叹息,再联系文章的标题“荀子的遗憾与忧伤”,结尾凄清的景象以及蕴含的情感与文章的标题形成呼应。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题西溪无相院
  • 下一篇:誓言无声初心永恒——记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
  • 【推荐文章】

  • 【原文】 愁 杜甫 江草日日唤愁生,巫峡泠泠非世情。 盘涡鹭浴底心性?独树花发自分...

  • 赠黄山胡公求白鹇

    【原文】 赠黄山胡公求白鹇 李白 请以双白璧,买君双白鹇。 白鹇白如锦,白雪耻容颜...

  • 滕王阁诗

    【原文】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

  • 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

    【原文】 高阳台 送陈君衡被召① 周密 照野旌旗,朝天车马,平沙万里天低。宝带金章...

  • 送耿晦之守湖州

    【原文】 送耿晦之守湖州 徐祯卿(明) 远下吴江向雪川,高秋风物倍澄鲜。 鵁鶄①菰叶...

  • 鹧鸪天

    【原文】 鹧鸪天 朱敦儒[注] 画舫东时洛水清。别离心绪若为情?西风挹泪分携后,十夜...

  • 【最新文章】

  • 苏颂字子容,泉州南安人。第进士,知江宁县。
  • 留下长江的人
  • 材料一:关于语言经济学的由来,学界都普遍认
  • 中国上下五千年,拥成自己的灿烂文化,古代常
  • 说到人类大脑,你一定能联想到这种坚果——核
  • 赠黄山胡公求白鹇
  •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元名敦实,避英
  • 被施了魔的花园
  • 材料一:理论上,讲好一个故事需要考虑三种主
  • 中国画有“山水画”这一门类。为什么叫“山水
  • 民间有种说法,有外伤不能吃酱油,否则伤口会
  • 滕王阁诗
  • 《曾国藩家书·致诸弟》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