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者可与守成论
作者:苏轼 文章ID:62594 浏览:
【原文】
儒者可与守成论
苏轼
圣人之于天下也,无意于取也。譬之江海,百谷赴焉;譬之麟凤,鸟兽箤焉。虽欲辞之,岂可得哉?禹治洪水,排万世之患,使沟壑之地,疏为桑麻,鱼鳖之民,化为衣冠。契①为司徒,而五教行,弃②为后稷,而蒸民粒,世济其德。至于汤武拯涂炭之民,而置之于仁寿之域,故天下相率而朝之.此三圣人者,盖推之而不可去,逃之而不能免者也。于是益修其政,明其教,因其民不易其俗.以是得之,以是守之,传数十世,而民不叛。岂有二道哉?
周室既衰,诸侯并起力征争夺者,天下皆是也。德既无以相过,则智胜而已矣;智既无以相倾,則力夺而已矣.至秦之乱,则天下荡然,无复知有仁义矣。汉高帝以三尺剑,起布衣,五年而并天下。虽稍辅以仁义,然所用之人,常先于智勇,所行之策,常主于权谋。是以战必胜,攻必取.天下既平,思所以享其成功,而安于无事,以为子孙无穷之计,而武夫谈臣,举非其人,莫与为者。故陆贾讯之曰:“陛下以马上得之,岂可以马上治之!”叔孙通亦曰:“儒者难以进取,可与守成.”于是酌古今之宜与礼乐之中,取其简而易知,近而易行者,以为朝觐会同冠昏丧祭一代之法.虽足以传数百年,上下相安,然终不若三代圣人取守一道源深而流长也。
夫武夫谋臣,譬之药石,可以伐病,而不可以养生。儒者譬之五谷,可以养生,而不可以伐病。宋襄公争诸侯,不禽二毛,不鼓不成列,以败于泓,身夷而国蹙。此以五谷伐病者也。秦始皇焚诗书,杀豪杰,东城临池,北筑辽水,民不得休息,传之二世,宗庙芜灭。此以药石养生者也。善夫,贾生之论曰:“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夫世俗不察直以攻守为二道故具论三代以来所以取守之术使知文武禹汤之威德亦儒者之极功而陆贾叔孙通之流盖儒术之粗也。(《东坡文集卷四十》)
[注]①契:商的祖先,传说是舜的臣,任司徒,助禹治水有功而而封于商。②弃:周族的始祖,被尊为“百谷之神”,所以叫“后稷”。
【问题】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譬之麟凤,鸟兽萃焉 萃:聚集.
B.而蒸民粒,世济其德 济:成全
C.虽稍辅以仁义 稍:逐渐
D.身夷而国蹙 夷:平安、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故天下相率而朝之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B.德既无以相过,则智胜而已矣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C思所以享其成功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D.此以五谷伐病者也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18.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思想性很强的策论文,从多个角度雄辩地阐释了儒者对于守成的重要性,旗帜鲜明地表明了文人主政的政治思想。
B.文章首先阐明上古三代以杰出贡献和文德教化而赢得天下从而安守天下,继而阐明刘邦凭借武力取得天下却缺乏文士治理天下。
C.文章最后用精当的比喻,并结合宋襄公和秦始皇正反两例,论证武夫和文士在攻守方面的不同作用,进而总结了文人用于守成的观点。
D.本文多用结构对应的整句,读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既体现了语言的音乐美,更体现了论说文雄辩的色彩,大大增强了说服力。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夫世俗不察嚷:以攻守为玄道故具论讓代以来所以取守之术使知文武禹汤之威德亦儒者之极功而陆贾叔孙通之流盖儒术之粗也。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而武夫谋臣,举非其人,莫与为者。(4分)
(2)儒者譬之五谷,可以养生,而不可以伐病。(3分)
【参考答案】
16.D(夷:诛灭)
17.C(A.而:连词,表修饰/连词,表承接;B.则: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C.所以:固定结构,用来……;D.以:介词,用/介词,因为)
18.C(文中宋襄公和秦始皇的失败教训,均为反面事例)
19.夫世俗不察/直以攻守为二道/故具论三代以来所以取守之术/使知文武禹汤之威德//亦儒者之极功/而陆贾//叔孙通之流/盖儒术之粗也。
评分标准:共3分。每错断(含漏断)1处扣1分,扣完为止;“//”为可断可不断。
20.(1)然而武士和谋臣,全都不是这种人才,没有人能和他一起守成的。
评分标准:共4分。“而”、“举”、“其”、“莫”、“莫与(之)为者”省略句,每点1分,扣完为止。
(2)儒生就好比是粮食,能够保养身体,却不能用来治病。
评分标准:共3分。“譬”、“养生”、“伐”,每点1分,扣完为止。
【文言文参考译文】
对于天下,圣人是无意于取得它的。比如那江海,千百条谷水汇入其中;比如那麒麟凤凰,各种鸟兽都聚集(到它们的周围)。即使想要推辞,又怎么能够呢?大禹治理洪水,排除了万代的忧患,将沟沟壑壑整治成桑田沃土;让像鱼鳖般未开化之民,成为穿衣戴帽懂文明之人。契(xiè,古代人名)做了司徒之后,名种教化才得以施行;弃(后稷的名字)做了农官(虞舜命弃为农官,教民耕稼,称为“后稷”)教民耕稼之后,众百姓(蒸,众)才吃上了粮食,世人成全了他的美德。至于商汤与周武王拯救困苦的百姓,然后建立了仁德而长寿的国家,所以天下的百姓一个接着一个来朝见他们。这三个圣人,也许是因为辞让又不能使他们离开,躲避他们也不能避免,在这种情况下,更加整治好国内的政事,阐明教化,因此他的百姓不改变他们的好习惯。(这三个圣人)凭借这些来得到天下,又凭借这些来守住天下,传承十代,而百姓却不背叛(他们)。这难道有别的理由吗?
周王朝已经衰弱,诸侯都起来全力征伐抢夺,天下都是这样。如果用仁德已经没有办法帮助人们改正错误,那么就用智谋取胜吧;如果智谋已经无法使对方倾覆,那么就用武力抢夺罢。到秦始皇时,完全无秩序,全天下都败坏了,不再有人知道世上还应有仁德道义。汉高帝凭三尺宝剑,从布衣起事,五年时间就吞并了天下。虽然慢慢地用仁德道义来辅助治国,但是他所任用的那些人,一般都是对智谋和勇武很尊崇的,所推行的政策,都是以权术和谋略为主的。因此每战必定胜,每次攻占必定会夺取(土地财物)。天下已经平定,汉高帝悲愁没有能用来享受这功业,让国家平安无事,使子子孙孙代代相传的计策,但武士和谋臣,全都不是那种人才,没有能和他一起守成的。因此陆贾劝谏说:“陛下用武力夺得天下,怎么能用武力治理呢?”叔孙通也说:“儒生,我们很难与他们一起进攻,但可以与他们一起守卫成果。”于是斟酌从古至今那些适宜的,并且与礼乐一致的,选择那些简单又容易懂的,浅显又容易实行的,把它制订成诸侯朝拜觐见聚会婚庆丧葬祭祀等的一系列律法。虽然足以流传几百年,天子臣民相安无事,然而始终不如三代圣人取得(基业)和守护(基业)的方法那样源头深远且流传长久啊。
那武士和谋臣,就好比是药草和砭石,可以治病,但不能够用来保养身体。儒生就好比是粮食,能够保养身体,却不能用来治病。宋襄公与诸侯争霸,不捉拿头发花白的老人,不攻击没排成列的敌人,以致于在泓战败了,自己受伤,国家也陷入了困窘之中。这就是用粮食来治病的人啊。秦始皇烧毁诗书,杀死豪杰,东边的城墙修到了临洮,北边筑墙到了辽水,百姓得不到休养生息,(基业)只传了两世,统治就被推翻了。这就是用药草砭石来保养身体的人啊。贾谊的议论多么好啊:“不施行仁德道义,进攻和守卫的形势就不同啊。”那世间的俗人不知晓,一直认为进攻防守是两种方法。所以(我)详细地论述了三代以来用来夺取和守卫的策略,使人们知道文王武王大禹成汤的威力和仁德,是儒者的最高功业。而陆贾、叔孙通这一类,也许只是儒家学说的表面现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