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世界经济增长仍然低迷,要求刺激、拉动中
作者:未知 文章ID:63472 浏览:
【原文】
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世界经济增长仍然低迷,要求刺激、拉动中国国内消费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根据官方统计,消费只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48%,相比之下,在全球范围内,消费占GDP的比重平均为80%,在美国这一比例高达88%,欧盟则在83%左右。按照现在流行的观点,中国人的消费不足成了全球经济失衡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中国必须采取刺激消费的政策,一方面来帮助全球经济实现再平衡,另一方面也是其自身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然而,中国的消费率太低的观点其实是站不住脚的。这种观点错误地假设了需求可以驱动增长。当经济在低于其潜在产能的水平运行时,需求可以决定一个国家当前或短期的经济增长率。这是传统的凯恩斯理论,我们对此都没有异议。但是一国长期的经济增长和发展依赖于其生产能力的扩张,而这取决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积累以及技术进步的速度。也就是说,投资而不是消费才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引擎。如果消费需求就能推动经济长期增长的话,那么这个世界就没有穷国了!
可能会有人指出,中国不到50%的消费率也低得太不寻常了。在我们看来,官方统计数据大大低估了中国的消费水平。例如,官方统计数据不能涵盖由公司账户付费的私人消费,此项支出一般被视作企业的经营成本,这种通过公司账户进行私人消费的做法在中国普遍存在,包括吃喝宴请、旅游度假、汽车保养、汽油消耗、通讯支出等等,几乎任何可以开发票的家庭用品的开支都可以打入公司账户。这种做法大大节省了公司层面和个人层面的所得税,但也因此让中国的消费被大大低估了。
学术界的经济学家在做国际比较时通常不会简单采用各国官方的统计数据,而是采用所谓的“宾大世界表”(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国际价格比较项目根据各国商品价格的调查结果而重新编制的“世界各国国民经济核算数据”)的数据,因为它根据购买力评价对各国的消费和投资价格水平以及官方的汇率做了相应的调整,使得各国的数据具有更好的可比性。根据最新发布的“宾大世界表”,即使不考虑我们那些被低估或遗漏的消费支出,中国的消费占比在2010年也达到了GDP的60.9%,而不是官方数据给出的47.4%。这个差别的主要原因在于“宾大世界表”是用所谓的“国际价格”而不是用中国的名义价格来计算中国的消费和投资的价值。根据“宾大世界表”,中国的消费率在1990年是58.9%(而不是官方的62.5%)。而且,在过去的20年间,该比率一直稳定在60%左右的水平,而不是像官方统计数据显示的那样在不断下降。因此,如果说中国60%的消费率太低,那么,至少根据“宾大世界表”的数据,在过去的20年里它从来都是这么低!但中国经济不正是在这20年里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吗?有什么理由认为中国的低消费现在就成了问题呢?
当然我们也不能迷信“宾大世界表”的数据,但同时考虑到中国还有大量的消费支出并没有被官方数据统计进来,我们几乎可以肯定如果用可比的国际价格来衡量,中国的实际消费率不会低于60%,与“东亚四小龙”所经历过的水平非常相似。也许正是由于类似的“低消费高储蓄”的倾向,中国很可能会成为下一个高收入的经济体。
(选自《现代阅读》2014年第9期,有删改)
【问题】
8.下列说法,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与实际消费率过低有着直接关联。
B.传统凯恩斯理论不适用于当前中国的经济运行状况。
C.通过公司账户进行私人消费降低了中国的消费水平。
D.用国际价格统计消费率,数据更符合中国消费实际。
9.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根据官方统计数据,中国当前的消费率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也远低于美国和欧盟。
B.通过投资提升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积累及技术进步的速度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引擎。
C.与“东亚四小龙”类似的“低消费高储蓄”倾向预示中国必定成为高收入的经济体。
D.中国经济20年来的飞速发展一定程度上说明所谓的低消费并不是影响经济的要素。
10.文中作者认为“中国的消费率太低的观点其实是站不住脚”的依据是什么?(3分)
【参考答案】
8.D
9.C
10.(1)这种观点本身就作了一个错误的假设:需求能驱动增长。(2)许多公司账户付费的私人消费无法统计在官方数据中。(3)按照宾大世界表,中国消费率在20年内一直稳定在60%左右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