篁村题壁记
作者:袁枚 文章ID:63948 浏览:
【原文】
篁村题壁记
袁枚
壬申,余游北,见良乡题壁诗,风格清美,末署“篁村”二字,心钦迟之,不知何许人,和韵墨其后。忽忽十余稔,两诗俱忘。
丙戌秋,扬州太守劳公来,诵壁间句琅琅然,曰:“宗发宰大兴时,供张良乡,见店家翁方塓馆,篁村原倡与子诗将次就圬。宗发爱之,苦禁之。店翁诡谢曰:‘公命勿圬是也。第少顷制府过,见之,保无嗔否?’宗发窃意制府方公故诗人,盍抄呈之,探其意。制府果喜曰:‘好诗也,勿塓。’今宗发离北路又四年,两诗之存亡未可知。”予感劳公意,稽首祝延之。不意方公以尊官大府而爱才若是,亟录所诵存集中,夸于人,道失物复得。然卒不知篁村为何许人。
今乙丑岁矣。八月十一日,饮江宁梁方伯所。客有萧山陶君者,苍发渊雅,倾衿谈甚乐,不知即篁村也。次日来,又次日诗来,署名“元藻”,终不知即篁村也。弟子陈古渔闯然入,睇其小印曰:“嚄!陶篁村在此耶!”余闻之,如结解,如迷释,如天上物堕,适适然起舞。盖古渔耳篁村名甚久,而不知余更先之也。
今夫天下大矣,方闻之士众矣。邂逅慕思,付诸茫昧,宁料有承颜抗手时耶!旅壁残墨,剥无万万数,而此五十八字偏蒙护持,又宁料知音之外,更有知音耶?相思垂二十年,卒不遇;即遇,复将交臂失,又宁料有旁人来,无心叫呼为指而明之耶?然方公、劳公俱已物故,而我与篁村幸留其身以相见,则又安得不骇且贺,而终之以悲也?
因忆平生过邗江寺壁,爱苕生诗,过金陵书肆,爱东亭诗。二人者均不著名氏,均访得之,一为蒋君士铨,一为董君潮。未几均登甲科,入翰林,与余同史馆。而苕生自西江移家来,得朝夕见甚狎。东亭则终不见,且死矣,或未必知余之拳拳其相思也。友朋文字间,亦有遇与不遇,而况其他遭际哉!此佛家前缘之说,所以余不能不为之惑也欤!
【问题】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少倾制府过 第:等到
B.稽首祝延之 稽首:行跪拜礼
C.宁料有承颜抗手时耶! 颜:脸色
D.然方公、劳公俱已物故 物故:死亡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客有萧山陶君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
B.则又安得不骇且贺 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C.因忆平生过邗江寺壁 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D.且死矣 且贰于楚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记叙的是与陶元藻相识的经过,以一首题壁诗作为主线贯穿始终,顺事件发展,历历述来,曲折委婉。
B.袁枚的散文善于将平淡的事写得出人意表。与篁村见面一段,先已写两事作铺垫,至已会面,却又几乎失之交臂,最后才写见面的欢愉,文章便畅达饱满,淋漓尽致。
C.文章写太守劳公、制府方公对题壁诗的珍爱,写袁枚看见邗江寺壁苕生的诗、金陵书店东亭的诗,继而寻访作者并终于同在史馆共事,都可见当时士大夫间的风气。
D.本文详写篁村事,以苕生、东亭事牵引比偶,抒发感叹,表达了袁枚求友如渴的执著及对人生遇合的感慨。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宗发宰大兴时,供张良乡,见店家翁方塓馆,篁村原倡与子诗将次就圬。(5分)
(2)盖古渔耳篁村名甚久,而不知余更先之也。(3分)
18.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3分)
今人谓后三日为外后日意其俗语耳偶读唐逸史裴老传乃有此语裴大历中人也则此语亦久矣
(陆游《外后日》)
【参考答案】
14.A(应解释为“只是”)
15.C(C项一为连词,因而;一为介词,因为。A项定语后置的标志。B项连词,那么。D项连词,而且)
16.C(袁枚与苕生、东亭没有同在史馆共事)
17.(8分)
(1)我在大兴做县宰的时候,在良乡供设帷帐迎接上官,看见店家老人正在粉刷客馆,陶篁村的原诗和你的和诗将依次被涂抹掉。(得分点提示:宰、供张、塓、将次、就圬)(5分)
(2)大概陈古渔很久前就听到过篁村的名声,却不知道我听到的更在他之前。(得分点提示:耳、而、先)(3分)
18.今人渭后三日为外后日/意其俗语耳/偶读唐逸史裴老传/乃有此语/裴/大历中人也/则此语亦久矣(共3分,错一处扣0.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