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孔子讲“五十而知天命”,而自人道而言,“知天命”是半世人生奔

发布时间:2022年9月20日  更新时间:2023年7月1日
作者:未知  文章ID:66996  浏览:

【原文】
    孔子讲“五十而知天命”,而自人道而言,“知天命”是半世人生奔求之后,知自我人生之大限,知可为不可为,当为不当为,因此之知,则不仅产生自我意志行为的深刻变化,而且也形成自我与世界关系的大转换。
    孔子51岁官封鲁国中都宰,因为治理有方、成效显著,“四方皆则之”,一年后,先后升为司空和大司寇,至于由大司寇摄相事,以其卓绝的文经武略带来鲁国大治。孔子的人生理想不是做官,而是兴仁政。当时执政鲁国的大夫季恒子与孔子政见不合,当两人冲突达到极点时,他一方面诱使国君鲁定公接受齐国以瓦解孔子治国理念为目的而赠送的女乐,君臣沉迷其中,“三日不听朝”,另一方面恃权贬抑孔子——郊祭之日,按例应分给大夫的祭肉也不分给孔子。“克己复礼为仁”,季恒子挟鲁君所为,是完全背离孔子的仁政理想的。认清形势的孔子,于55岁之年弃官离鲁,为其仁政理想奔走列国,颠沛造次而不悔,返鲁时的孔子已是70老人了。一部《论语》,绝大部分是对孔子师徒流亡列国的言行的荟萃纪录。设想,如果孔子只知进取,不知退让,只知死守,不知转求,孔子之为圣人的使命,势必断送于他与季氏的权势倾轧中。
    “五十而知天命”,是人生阅历充沛之后,对于世界的大觉悟,对于自我人生的大解放。五十以前,人生是求索奔劳的,不仅功业未成,而且智识未醇,焦心劳体,一味企求上进。为人一逾五十,不仅身心劳顿日久,而且功名成败,若未成结局,也是格局难改了。在此时节,如果能够幡然自觉,知道进退取舍,实在比奋力拼博更为重要。知天命而行,不是顺从委屈,自我放弃,而是人生在关键处的一大转换:过去是受教化规训,以外制内,现在是发现本心,以内导外。换言之,知天命而行,就是觉知现实根本制约之后,以无思无畏、无欲无求的自由心境去从心所欲,竟成自我最内在的理想追求。
    五十知天命,就是知“五十无命”。“五十无命”,指对于自我五十以后的人生,外在现实的依靠尽净了,外在的束缚限制也无意义了,未来的可能不是需要于外,而是发自于内。换言之,消极地说,人生五十,其命运的可能已经完全展示,到了“无命可靠”的年岁;积极地说,“无命”是对自我拘于世俗关系的生命认知的否决,并在这个否决中开发出自我心性超限制的自由。五十以前靠命,五十以后靠心;五十以前求知,五十以后求悟。
    “大器晚成”,人生一世,能否真成大器,根本就在于能否有“五十无命”的觉悟和转换。孔子等先哲的人生启迪皆在于此。
    (选自《中华读书报》,肖鹰《五十无命》,有删节)

【问题】
    1.下列对于“五十而知天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所说的“五十而知天命”,是人生阅历充沛之后,对于世界的大觉悟,对于自我人生的大解放。
    B.五十而知天命,就是对五十岁以前的人生的否定,因为五十以前,人生是求索奔劳的,不仅功业未成,而且智识未醇,焦心劳体,一味企求上进。
    C.知天命不是顺从委屈,自我放弃,而是在人生关键处由原来的受教化规训,以外制内转换为现在的发现本心,以内导外。
    D.“五十而知天命”是对于自我人生的大解放,若能知天命,不仅会使自我意志行为发生深刻变化,也可形成自我与世界关系的大转换。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孔子能由大司寇摄相事,是因为51岁任鲁国中都宰时治理有方、成效显著,最终孔子凭借卓绝的文经武略带来鲁国大治。
    B.当时执政鲁国的大夫季恒子恃权贬抑孔子,郊祭时不按例分给孔子祭肉,是因为他与孔子的政见不合,想以此来排挤打击孔子。
    C.孔子的人生理想不是做官,而且兴仁政,当他明白自己的仁政理想在鲁国不能实现时,他就奔走列国,颠沛造次而不悔,返鲁时已是70岁的老人了。
    D.若孔子只知进取,不知退让,只知死守,不知转求,他的性命就会断送于他与季氏的权势倾轧中,也就没了后来的儒学经典《论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十以前,智识未醇,焦心劳体,一味企求上进,这个时候很难做到对世界的大彻大悟和对于自我人生的大解放,也就是还不能知天命。
    B.为人一逾五十,到了“无命可靠”的年岁,功名成败,若未成结局,也是格局难改了,这个年纪的人应该敢于放弃,勇于后退。
    C.知天命而行,主张人以无思无畏、无欲无求的自由心境去从心所欲,竟成自我最内在的理想追求,而这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是抵牾的,显得消极。
    D.孔子等先哲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能否“大器晚成”,根本就在于能否发现本心,以内导外,有“五十无命”的觉悟和转换。

【参考答案】
    1.B
    这种说法太过绝对,并不是对五十岁以前的人生的否定,而是对自我拘于世俗关系的生命认知的否决,并在这个否决中开发出自我心性超限制的自由。
    2.D
    偷换概念,原文第二段中说“孔子之为圣人的使命,势必断送于他与季氏的权势倾轧中”,是“使命”而不是”性命”。
    3.C
    原文第三段中说“知天命而行,就是觉知现实根本制约之后,以无思无畏、无欲无求的自由心境去从心所欲,竟成自我最内在的理想追求”,但这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并不抵牾,也不消极。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院里的故事
  • 下一篇:登采石矶
  • 【推荐文章】

  • 山中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其

    【原文】 山中 [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初至巴...

  • 最好的结果

    【原文】 最好的结果 莫小米 那一天,父亲走失了。 父亲是去邻村喝喜酒的,本来是跟村...

  • 品味遗憾

    【原文】 品味遗憾 ①遗憾,字典上的解释是 不称心 、 大可惋惜 (的心理),既然如...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原文】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 铁如意

    【原文】 铁如意① 谢翱 仙客五六人,月下斗婆娑。 散影若云雾,遗音杳江河。 其一起...

  • 水调歌头·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原文】 水调歌头 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程珌 天地本无际,南北竟谁分?楼前多景...

  • 【最新文章】

  • (一)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
  • 4、请从下列句子中各找出一个与“遍插茱萸少
  • 5、探究字形背后的文化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更
  • 告别是一种心情,告别也是一种决定。【雨季是
  • [材料一]习总书记说:“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
  • 山中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其
  • 2007年2月27日凌晨4点(委内瑞拉当地时间26日
  • 为了激发学生阅读中国四大名著的兴趣,李老师
  • 准备月亮,就变出月亮
  • 最好的结果
  • 4、请用一句话提取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 8、中考临近,为了节省时间,晚自习前小明家
  • 令人警惕的网络低俗语言
  • 品味遗憾
  • 用文化产品彰显“存在感”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