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一棵树的正常死亡

发布时间:2022年10月16日  更新时间:2023年7月1日
作者:梅寒  文章ID:67999  浏览:

【原文】
    一棵树的正常死亡
    梅寒
    没错,老槐是一棵树,一棵很老很老的槐树。它从什么时候就站在那里,连那所院子里年纪最老阅历最广的老张也不知道。但老张却记得那些年,老槐给那个小院带来的欢乐。
    小院是一栋四合院,临街,门前就是那个小镇最繁华的人民路。老槐站在小院门口右侧,庞大的根系盘根错节,一半在小院的院子底下,一半在人民路的路面底下。熟悉树的脾气的人都知道,它的根扎到哪树冠就会延伸到哪。
    老槐是小镇上天然的一把巨伞,在每一个炎夏来临之际,把灼人的热浪挡在外面。树下,是小镇人的乐园。老人们摇着蒲扇下棋,姑娘媳妇儿们聊着家常纳鞋底绣花,孩子们最是快乐,撅着屁股趴在树底下逗蚂蚁。老张是小院的主人,也算是老槐的半个主人。他喜欢那份热热闹闹的烟火气,南来北往,无论是来树下纳凉的老街坊还是过路歇脚的陌生人,来了,拿张小凳来杯茶水,三言两语,就聊成老友。
    过日子,要有人气。老张家的日子,在那份兴腾腾的人气中蒸蒸日上,真的就越过越红火了。儿女们一个个长大出息了,回头将家里的旧房旧院翻整一新。老张熬成了家里的爷,有事无事拿把宜兴紫砂小壶,坐在老槐树上的石桌边不紧不慢的啜。看人民路上车来人往,听老槐树顶上鸟鸣啾啾,给个神仙也不换的日子。
    老张挺感激那棵老槐树,待它也好。春天里,他在老槐树周围挖上一圈深沟,将发酵好的土肥填上,再浇足水,老槐就像吃了什么灵丹妙药,一下子返老还童。夏天来时,长疯了,那叶子油绿发亮,密不透风,将整个小院笼在一片清凉里。老槐树身上出现几个莫名的洞,害虫钻的。那洞就像咬在老张的身上,老张坐立不安,连忙找来针筒,找来药,按比例兑好,给老槐树打针,绕着树来来回回找,一个小洞也不放过。过路的人,看到老张戴着老花镜给树打针的样子,忍不住就打趣他两句:老张,啥时改当树医生了?哈哈!树医生,啄木鸟。老张也不介意,呵呵笑两声,回:这树可比人要强。你能活过一棵树么?
    是啊是啊,但也要看那棵树它活在哪里。来人搭讪着走远了,老张却被他那一句定在那里。
    他说得没错,一棵树的寿命长短,有时候不在于它本身,不在大自然为它提供的阳光雨露,而在于最初那颗种子的选择,或者说在于人的选择。老槐树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灾难,树不知道,老张知道。
    儿子回来,把他的生意触角伸到了小镇,伸到了他们的老院里。他要将老院的房子全部扒倒,建吊角楼,搞农家乐。小镇上的旅游业日渐火起来,可小镇上的餐饮住宿服务还远远跟不上。小镇人像老张一样慵懒迟钝,老张的儿子却嗅觉灵敏。盖楼,老槐树是第一个要挪开的绊脚石。挪,只有死。不挪,也是死。就得锯掉。与其花那么大的力气去挪一棵终究要死的树,不如干脆锯掉。儿子说得唾沫星子乱飞,老张听得脸红脖子粗:你休想打那棵树的主意!
    老张和儿子的较量就从那天开始。老张拼命守护,儿子拼命要砍树。老槐树是当地的林业部门注册上号的,要砍掉它其实也没有那么容易。这是唯一让老张心安的一点。
    那些天,儿子似乎消停了些,不再提砍树的事。天天开着他那辆黑色的奔驰车,“呜”一下来了,“呜”一下又没了影儿……偶尔还会对老槐树关心一下,提桶水浇浇它。
    老张却不晓得那棵老槐树是怎么回事,它似乎预知到什么,精神一天天委顿下去。一树油绿发亮的叶子慢慢失去光泽,慢慢打卷泛白。那个夏天还没走,一树叶子就开始簌簌地落,像衰老人的发,止也止不住。老张看着那一地惨绿的枯叶,心疼得掉泪,却没有任何办法。那棵老槐,正在慢慢死去。
    小镇上的人,也很少再到老槐树下扎堆聚集。往日的好时光,也像那一树飘落的叶子,一点一点的飘逝了。
    老张说给儿子听:人不能富得只剩下钱。
    儿子不服:中国人有普遍的仇富心理。
    老槐倒下,是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漆黑雨夜。一场台风席卷小镇,老槐树没能躲过那一劫。其实,与往年的台风相比,那一场台风并算不得凶猛。人老了,不抗病,树老了,不抗风。老张只能如此安慰自己。
    倒下的老槐树,树根都变黑变烂了。
    如果不是儿子的眼泪,如果不是他浑身被绑得白粽子一样躺在医院里。关于老槐树的秘密,也许就永远地随着老槐树去了。可儿子忍不住,憋了好多天,还是跟老张说了:爸,你说得对,人不能富得只剩下钱……那也是一个人最穷的时候了……
    老张儿子去找老同学帮忙开采伐证,老同学不急不徐地告诉他:按照相关规定,我们是无权给你开这个采伐证的,但你得明白,我们也无权阻止一棵树的正常死亡——树也有生老病死嘛。那一句,让老张的儿子眼前豁然开朗,他不再跟倔驴一样的父亲争,他只买回一种药,掺到水里,时不时给老槐树喂一点……
    爸,老槐树这次没把我砸死,只把我的车砸烂,是还在念着您老对它的好吧……我,我对不起老槐树啊……
    老张活了六十多年,自诩吃过的盐比儿子吃过的饭还多,过过的桥比儿子走过的路还多,他却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儿子会有这样的招数来对付他和老槐树。
    为赎罪,儿子说等养好了伤就去买一千棵槐苗,栽到镇里的荒山上。
    看儿子满脸的愧与悔,老张心里说不出是啥滋味。
    (选自《红豆》2015年第9期)

【问题】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老槐树的根“一半在小院的院子底下,一半在人民路的路面底下”,一方面表现了老槐树根深叶茂,另一方面也为下文写儿子觉得老槐树碍事埋下伏笔。
    B.老槐树身上出现几个害虫钻的洞,“那洞就像咬在老张的身上”,一个比喻句形象地将老张和老槐树联系在一起,使两个形象富有象征意蕴,耐人寻味。
    C.老张说:你能活过一棵树么?过路人说:但也要看那棵树它活在哪里。这个细节说明那个人已经预见到老槐树的悲剧下场,同时推动情节,颇具匠心。
    D.老张看到老槐树在慢慢死去,对儿子说:人不能富得只剩下钱。可见老张已经知道儿子对老槐树动了手脚。这句话不仅用来规劝儿子,也暗示了主旨。
    E.发生在一棵老槐树由枝繁叶茂到黯然死去的故事曲折动人,由此引发的父子冲突,蕴含着作者对当下社会伦理道德的忧虑与反思,这是小说的深刻之处。
    (2)小说有老槐树、父亲、儿子三条线索,请选择其中两条线索,梳理小说的情节脉络。(6分)
    (3)小说在刻画儿子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三次写儿子对老槐树不同态度和表现,请按照时间先后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8分)

【参考答案】
    ⑴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B给1分;答CD不给分。
    ⑵老槐树:枝繁叶茂、荫蔽众人——生长位置引发父子冲突——逐渐枯萎、慢慢死去——在风雨之夜倒下、根部腐烂。
    父亲:享受槐树阴凉、对树悉心照料——拒绝儿子砍树、教训儿子——看着树枯萎、伤心无奈——得知真相、心情复杂。
    儿子:嫌树碍事要砍树却有顾忌——找同学求助有了主意——对树表面关心暗做手脚——被树砸中后对父亲忏悔。
    ⑶①精明能干,有经济头脑。在众人慵懒迟钝时他却嗅觉灵敏,发现小镇商机,准备发展餐饮住宿业务。②利令智昏,不择手段。为了盖楼挣钱而不惜砍掉老树,用暗地下药的手段毒死老槐树。③良知未泯,知错能改。被树砸伤之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向父亲坦白忏悔,决心栽树弥补。
    ⑷①第一次是认为树“不如干脆锯掉”,“说得唾沫星子乱飞”,这种表现是觉得树妨碍自己做生意挣钱,想要砍树的真实表达。
    ②第二次是偶尔“对老槐树关心一下,提桶水浇浇它”,关心浇水的背后,是受同学建议的启发,暗自对老槐树动手脚,给它下药。
    ③最后一次是对父亲流泪忏悔,庆幸树没砸死自己只砸坏车,“说等养好了伤就去买一千棵槐苗,栽到镇里的荒山上”,这背后是良心发现的愧疚和悔改。
    三次描写,虽表现不同,却相互联系,层层递进,丰富了儿子的人物形象,且增加了小说情节的趣味性,凸显了小说对物质和精神深层思考的主题。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鹊桥仙·春日登楼
  • 下一篇:陈梦家:生当乱世如浮萍
  • 【推荐文章】

  • 【原文】 愁 杜甫 江草日日唤愁生,巫峡泠泠非世情。 盘涡鹭浴底心性?独树花发自分...

  • 赠黄山胡公求白鹇

    【原文】 赠黄山胡公求白鹇 李白 请以双白璧,买君双白鹇。 白鹇白如锦,白雪耻容颜...

  • 滕王阁诗

    【原文】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

  • 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

    【原文】 高阳台 送陈君衡被召① 周密 照野旌旗,朝天车马,平沙万里天低。宝带金章...

  • 送耿晦之守湖州

    【原文】 送耿晦之守湖州 徐祯卿(明) 远下吴江向雪川,高秋风物倍澄鲜。 鵁鶄①菰叶...

  • 鹧鸪天

    【原文】 鹧鸪天 朱敦儒[注] 画舫东时洛水清。别离心绪若为情?西风挹泪分携后,十夜...

  • 【最新文章】

  • 苏颂字子容,泉州南安人。第进士,知江宁县。
  • 留下长江的人
  • 材料一:关于语言经济学的由来,学界都普遍认
  • 中国上下五千年,拥成自己的灿烂文化,古代常
  • 说到人类大脑,你一定能联想到这种坚果——核
  • 赠黄山胡公求白鹇
  •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元名敦实,避英
  • 被施了魔的花园
  • 材料一:理论上,讲好一个故事需要考虑三种主
  • 中国画有“山水画”这一门类。为什么叫“山水
  • 民间有种说法,有外伤不能吃酱油,否则伤口会
  • 滕王阁诗
  • 《曾国藩家书·致诸弟》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