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读燕南园
作者:戴建华 文章ID:69020 浏览:
【原文】
读读燕南园
戴建华
燕南园是个地方,可以读么?
友人初到京华,想去一个特别的地方。北京特别的地方特别多,但都特别花钱,因而实际上就失去了“特别”的意义。于是忐忑不安地陪她去燕南园。谁知一发而不可收,一而再再而三地乘月夜访。不是游览,也不是品赏,而是读。燕南园犹如一本上好的书,可以反复地读,每次读都能兴味盎然。
燕南园座落在燕园(北京大学)西南角,并不太大。只有十几栋楼房错落地摆在林荫中。树是普通的松柏和国槐,还有半株已然枯死。树荫下有丛生的杂草,中间零星地开着一些不知名的花;林间小路不很轩敞,倒还干净;房子虽是青砖旧瓦,但并没有古色和古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你在这林间小路上漫步,分明能呼吸到一种气氛,一种特别的不同凡俗的令人肃然的气氛。清风徐来,树影婆娑,你不敢大声地在这里说话,只有默然。现在的北大早已现代得可以,未名湖畔随处可见一对对情侣亲密得旁若无人,但没有人有勇气踏进这空旷疏朗又密树浓荫的燕南园,哪怕只是肩比肩手拉手而已。燕南园虽有一道石砌的围墙,但四边有门并无人把守,连一块木栅栏也没有。维护着这里一片宁静的力量,全部来自于每一位造访者内在的尊严和敬畏。
北大燕南园住着一些“国宝”级的专家学者。
随手指点,我低声向友人叙说。你看,这个院子里有三棵松树。什么?只有两棵?不,是三棵,有一棵小些的,在院墙边。这就是“三松堂”,大哲学家冯芝生(友兰)先生最后是在这里写完那部皇皇巨著《中国哲学史新编》的。你回头看,对面这座房子别看它普通,这是语言学大师王了一(力)先生生前的住所。还有那西北角的那栋房子怎样?太陈旧了,一点也不美观是吧?而这里曾经是美学的渊薮,美学大师来光潜先生生前住在那里……他们都是学术巨擘,著作等身,但也都饱经沧桑。比如王力先生,在“文革”最黑暗的日子里,稍见光明就在燕南园里偷偷地写书。他曾伤感地对夫人说过,这些书稿只能作为遗稿了……他没有料到自己的黄昏时刻还终于赶上了好时代。冯友兰先生是在差不多失明而又失聪的困境中写完他最后的作品的。了一先生和芝生先生还都把稿费数万元捐献给学校,作为奖励学术和学生的基金。我想起了《易经》上的两句话,或者可以用来形容他们的精神,那就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走出燕南园,乘兴到整个燕园去匙。不知不觉中来到了朗润园。突然,我的眼睛一亮,那不是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出来了吗?他华发雪巅,在家人的搀扶下,到湖沟边的一块石头上坐下。我想上前打个招呼问个好儿,但又犹豫徘徊,好去打搅他么?友人怂恿我,说老人说不定正想和一个年轻人聊聊。我站在那儿,悄悄地看着老人足足有一刻钟,最后还是悄悄地走开。我想,尊敬、爱戴一个值得尊敬、爱戴的老人,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去破坏他难得的宁静。但毕竟是遗憾,只得默默地选上一块离季先生不远的石头,兀坐良久……
我想对友人说,还是别去燕南园建什么馆了吧。那儿还有一些健在而年事已高的学者在默默地耕耘,不要去打搅他们。我在心里说着他们的名字,陈岱孙、张岱年、汤一介……我又一遍一遍地在心里说,燕南园里已故者的书,千万不要散失了,千万,千万……
燕南园,你也是一本读不完的书。我还要来读你。
(选自《书城》杂志1996年第4期,有删改)
【问题】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描绘了燕南园环境的普通、落破甚至荒凉,旨在说明造访者需要勇气、尊严和敬畏。
B.住在燕南园的专家学者是燕南园历史和精神的代表,也是吸引作者“还要来读”的重要原因。
C.作者描写了在朗润园邂逅季羡林先生的复杂心理变化,对自己未能与季老交流而遗憾良久。
D.文章行文高妙,结构严谨。首尾部分,一问引兴趣,一答显真情;中间是“读”园的内容。
5.文章倒数第3段的情节设置,你认为有无必要?请简要说明。(5分)
答:
6.文章标题为“读读燕南园”,请结合全文,谈谈作者在燕南园“读”到了什么。(6分)
答:
【参考答案】
4.A;首先,文章描绘燕南园环境的这般,有其客观性的一面,目的并非是为了说明造访者需要勇气和内在的尊严、敬畏。其次,每一位造访者内在的尊严和敬畏是“维护着这里(燕南园)一片宁静的力量”,与作者描绘的燕南园环境没有必然联系。
5.解析:有必要。(1分)对季羡林先生的态度正好和下文不要打扰那些年事已高的学者相符合,能够更好地反映出作者对这些老学者的尊敬、爱戴。(2分)此段是作者行读燕南园情节的自然延续,没有偏离文章的主题。(2分)(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也可)
无必要。(1分)此情节偏离了文题的范围。此段作者已经走出燕南园,季羡林先生也不是在燕南园中活动。(2分)对季羡林先生的态度和下文对尚存老学者的态度重复。(2分)(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也可)
6.解析:(1)造访者需要用内在的尊严和敬畏来维护燕南园的宁静。
(2)以“国宝”级专家为代表的燕南园的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3)对燕南园专家的尊敬、爱戴,就是不要去破坏他们的宁静和耕耘。
(4)对燕南园前途命运的担忧。读者可以从“还是别去燕南园建什么馆了吧”和“我又一遍一遍地在心里说,燕南园里已故者的书,千万不要散失了,千万,千万……”看出。(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得6分。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