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河的第三条岸

发布时间:2023年2月3日  更新时间:2024年1月1日
作者:未知  文章ID:71119  浏览:

【原文】
    河的第三条岸
    若昂·吉马朗埃斯·罗萨
    父亲是一个尽职、本分、坦白的人。他并不比谁更愉快或更烦恼,只是更沉默一些。是母亲,而不是父亲,在掌管着我们家,她天天都责备我们——姐姐、哥哥和我。
    但有一天,发生了一件事:父亲竟自己去定购了一条船。
    父亲对船要求很严格,它要用含羞草特制,牢固得可以在水上漂二三十年,大小恰好可供一个人使用。母亲唠叨不停,牢骚满腹,丈夫是突然想去做渔夫吗?父亲什么也没有说。
    离开我们家不到一英里,有一条大河流过,水流平静,又宽又深,一眼望不到对岸。
    我总忘不了小船送来的那天。父亲并没有显示出什么特别的神情。他像往常一样戴上帽子,对我们说了一声再见,没带食物,也没拿别的什么。我原以为母亲会大吵大闹,但她没有。脸色苍白,从头到尾她只说了一句话:“如果你出去,就呆在外面,永远别回来。”
    父亲没有吭声,他温柔地看着我,示意我和他一起出去。我们一起向河边走去。我强烈地感到无畏和兴奋。“爸爸,你会带我上船吗?”
    他只是看着我,为我祝福,然后做了一个手势,要我回去。我假装照他的意思做了。但当他转过身去,我伏在灌木丛后面,偷偷地观察他。父亲上了船,划远了。
    父亲再也没有回来。其实他哪也没去。他就在那条河里划来划去,漂来漂去。
    每个人都吓坏了。从未发生过,也不可能发生的事现在却发生了。每个人都猜想父亲疯了。母亲觉得羞辱,但她几乎什么都不讲,尽力保持着镇静。
    河边的行人和两岸附近的居民说,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都没见父亲踏上陆地一步。他像一条被遗弃的船,孤独地、毫无目的地在河上漂流。人们一致认为,对于父亲而言,食物是一个大问题,他一定会离开大河,回到家中。
    可他们大错特错了。父亲有一个秘密的补给来源,那就是我。我每天偷了食物带给他。后来我惊异地发现,母亲知道我做的一切,而且总是把食物放在我轻易就能偷到的地方。她怀有很多不曾流露的感情。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父亲从不踏上泥土、草地或河岸一步。从没生过火,没有一丝光亮。他的身体怎样?不停摇桨消耗他多少精力?河水泛滥时,他又怎么能幸免于难?我常常这样问自己。
    姐姐生了一个男孩,她坚持要让父亲看看外孙,那天天气好极了,我们全家来到河边。姐姐穿着白色的新婚纱裙,高高地举起婴儿,姐夫在旁边为他们撑着伞。我们呼喊,等待。但父亲始终没有出现。姐姐哭了,我们都哭了,大家彼此携扶着。
    后来,姐姐搬走了,哥哥也到城里去了。母亲最后也走了,和女儿一起生活去了。只剩下我一个人留了下来。我从未考虑过结婚。我留下来面对一生中的困境。父亲,孤独地在河上漂流的父亲需要我。我知道他需要我,尽管他从未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不管怎么样,我都不会因这件事责怪父亲。
    我的头发渐渐灰白了,我到底有什么错,到底有什么罪过?渐渐地,我因年老而心瘁力竭,生命踌躇不前,同时爱讲到疾病和死亡。他呢?为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终有一天,他会精疲力竭,让小船翻掉,或者听任河水把小船冲走,直到船内积水过多而沉入激流当中。噢,天哪!
    我等待着,等待着,终于,他在远方出现了。在那,就在那儿。我庄重地指天发誓,尽可能地大声叫着:“爸爸,你在河上漂流得太久了,你老了,回来吧,你不是非得这样下去不可,回来吧。无论何时,我会登上你的船,顶上你的位置。”
    他听见了,站了起来,挥舞着船桨向我划过来,他接受了我的提议。我突然浑身战栗起来。因为他举起手臂向我挥舞,这么多年来还是第一次。我不能……我害怕极了,发疯似的逃掉了,因为他就像是从另一个世界来的人。
    极度恐惧给我带了一个冰冷的感觉,我病倒了。从那以后,再也没有人见过他,听说过他。从此我还是一个男人吗?我不该这样,我本该沉默。但明白这一点又太迟了。我不得不在内心广漠无际的荒原中生活下去。我恐怕活不长了。在我死的时候,我要别人把我装在一只小船里,顺流而下,在河上迷失,沉入河底。
    阅读导引
    这篇小说的主题,是探讨人类对生活的选择困境。
    本文标题是理解的切入口。河只有两岸,第三条岸并不存在。在这篇小说中,“河的第三条岸”,所指的显然是“爸爸”的船。这条船象征着一种和现实生活完全不相同的生存状态。如果说河岸上的生活是现实的,那么船上的生活就可以理解为反现实的。“河的第三条岸”,代表着反抗现实的选择。
    反抗现实,就意味着与现实决裂。现实是无法选择和逃离的,拒绝生活就只能选择绝望。这一点从“父亲”和“我”的身上都能看出来。生活本来是无处可逃的,但“父亲”仍然试图选择逃离。然而,“父亲”最后面临着失败,曾经对父亲的选择感到“无畏和兴奋”的“我”也失败了。
    受困于现实而心有不甘,是人类普遍感觉到的存在状态。这篇小说象征性地表明,尽管我们常常会有摆脱现实的热望和梦想,但现实生活将会永远拘囚我们,这是人类的困境。

【问题】
    16.“河的第三条岸”在小说中的具体所指和象征意义是什么,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4分)
    答:
    17.请解释“我独自一个人留下来面对人生的困境”中“困境”的含义。(4分)
    答:
    18.结合作品,请简要分析“母亲”这一人物形象。(6分)
    答:
    19.有人说,“河的第三条岸”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它象征着“父亲”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如果这样,那么“我”对“父亲”的这种追求持何种态度?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7分)
    答:

【参考答案】
    16.“河的第三条岸”在具体指的是父亲的小船。象征的是一种远离现实的、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河只有两条岸,没有第三条岸,但有了船,人就在两岸之外有了第三个立足之岸。“河的第三条岸”隐喻对生活的另一种选择,同时也暗示了这种选择的理想化、非现实的特征。
    17.“我”的困境,是面对人生无法选择。既不能追随父亲去河流上飘荡,也不能追随母亲去城里生活。既割舍不了难以令人满意的现实生活,也没有勇气反抗现实,去追求自主自由却充满不确定性和现实风险的生活。
    18.“母亲”是一个辛勤善良、忍辱负重的充满现实感的普通女性形象,她不理解父亲对生活的反抗和选择。她爱唠叨,常责备孩子;掌管着全家人的生活。她不理解“父亲”的行为,甚至觉得羞辱,但又一直牵挂和思念着他,直至年迈才放弃对“父亲”的等候。这些都表明“母亲”代表的是完全现实的生活方式,她不理解父亲对生活的反抗和选择。
    19.“我”对“父亲”的人生追求并不理解,因此对“父亲”坚定执著的非世俗行为持复杂的矛盾态度。最初,“我”对“父亲”的行为感到“无畏和兴奋”;随着时间的推移,又对他变为关心和同情。当全家人都走后,“我”在漫长的守候中,既渴望拯救“父亲”,又深感惘然和恐惧。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春寒
  • 下一篇:摄影家之死
  • 【推荐文章】

  • 山中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其

    【原文】 山中 [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初至巴...

  • 最好的结果

    【原文】 最好的结果 莫小米 那一天,父亲走失了。 父亲是去邻村喝喜酒的,本来是跟村...

  • 品味遗憾

    【原文】 品味遗憾 ①遗憾,字典上的解释是 不称心 、 大可惋惜 (的心理),既然如...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原文】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 铁如意

    【原文】 铁如意① 谢翱 仙客五六人,月下斗婆娑。 散影若云雾,遗音杳江河。 其一起...

  • 水调歌头·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原文】 水调歌头 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程珌 天地本无际,南北竟谁分?楼前多景...

  • 【最新文章】

  • (一)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
  • 4、请从下列句子中各找出一个与“遍插茱萸少
  • 5、探究字形背后的文化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更
  • 告别是一种心情,告别也是一种决定。【雨季是
  • [材料一]习总书记说:“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
  • 山中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其
  • 2007年2月27日凌晨4点(委内瑞拉当地时间26日
  • 为了激发学生阅读中国四大名著的兴趣,李老师
  • 准备月亮,就变出月亮
  • 最好的结果
  • 4、请用一句话提取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 8、中考临近,为了节省时间,晚自习前小明家
  • 令人警惕的网络低俗语言
  • 品味遗憾
  • 用文化产品彰显“存在感”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