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与余生书

发布时间:2023年4月11日  更新时间:2024年1月1日
作者:戴名世  文章ID:73003  浏览:

【原文】
    与余生①书
    戴名世
    余生足下。前日浮屠犁支自言永历②中宦者,为足下道滇黔间事。余闻之,载笔往问焉。余至而犁支已去,因教足下为我书其语来,去年冬乃得读之,稍稍识其大略。而吾乡方学士有《滇黔纪闻》一编,余六七年前尝见之。及是而余购得是书,取犁支所言考之,以证其同异。盖两人之言各有详有略,而亦不无大相悬殊者,传闻之间,必有讹焉。然而学土考据颇为确核,而犁支又得于耳目之所睹记,二者将何取信哉?
    昔者宋之亡也,区区海岛③一隅,仅如弹丸黑子,不逾时而又已灭亡,而史犹得以备书其事。今以永历之帝西粤、滇黔,地方数千里,揆以春秋之义,岂遽不如帝昺之在崖山?而其事惭以灭没。近日方宽文字之禁,而天下所以避忌讳者万端,其或菰芦泽之间有廑廑志其梗概所谓存什一于千百又无好事者为之掇拾流传不久而已荡为清风化为冷灰。至于老将退卒、故家旧臣、遗民父老,相继澌尽,而文献无征,凋残零落,使一时成败得失与夫孤忠效死、乱贼误国、流离播迁之情状,无以示于后世,岂不可叹也哉!
    终明之末三百年无史,金匮石室之藏,恐终沦散放失,而世所流布诸书,缺略不祥,毁誉失实。嗟乎!世无子长、孟坚,不可聊且命笔。鄙人无状,窃有志焉,而书籍无从广购,衣食日不暇给,惧此事终已废弃。是则有明全盛之书且不得见其成,而又何况于夜郎、筇笮、昆明、洱海奔走流亡区区之轶事乎?前日翰林院购遗书于各州郡,书稍稍集,但自神宗④晚节事涉边疆者,民间汰去不以上;而史官所指名以购者,其外颇更有潜德幽光⑤,稗官碑志纪载出于史馆之所不及知者,皆不得以上,则亦无以成一代之全史。甚矣其难也!余员昔之志于明史,有深痛焉、辄好问当世事。而身所与士大夫接甚少,士大夫亦无有以此为念者,又足迹未尝至四方,以故见闻颇寡,然而此志未尝不时时存也。足下知犁支所在,能召之来与余面论其事,则不胜幸甚。
    【注】①余生:余湛,字石民,戴名世的学生。②永历:朱由榔(1623年—1662年,南明最后一位皇帝。年号永历,史称永历帝。③海岛:即崖山,在广东省新会县南海口。1277年宋亡,次年陆秀夫等拥立帝昺在崖山坚持抗元。1279年,元军陷崖山,陆秀夫负帝昺投海死。④神宗:明神宗朱翊钧,年号万历。1616年(万历四十四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即帝位于关外,国号金,明清之间的战争此后愈演愈烈。⑤潜德幽光:潜德,不为人所知的美德;幽光:世人所不能见的光辉。

【问题】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或菰芦山泽之间/有廑廑志/其梗概所谓存什一于千百/又无好事者为之搬拾/流传不久而已/荡为清风/化为冷灰
    B.其或菰芦山泽之间/有廑廑志其梗概/所谓存什一于千百/又无好事者为之掇拾流传/不久而已荡为清风/化为冷灰
    C.其或菰芦山泽之间/有廑廑志/其梗概所谓存什一于千百/又无好事者为之掇拾流传/不久而已荡为清风/化为冷灰
    D.其或菰芦山泽之间/有廑廑志其梗概/所谓存什一于千百/又无好事者为之掇拾/传不久而已/荡为清风/化为冷灰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足下,称对方的敬辞,意为“您”;古代用以下称谓上或同辈相称,多用于书信。
    B.浮屠亦作浮图,原指佛教创始者“佛陀”,古人有时亦以此来称呼佛教徒或佛塔。
    C.金匮石室即藏书之室,收藏国家史料、档案等,后泛指国家收藏图书档案的地方。
    D.翰林院是古代以文学供奉朝廷的官署,宋设翰林待诏明改称翰林院,清沿袭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阅读了方学士考证详实的《滇黔纪闻》,将其与余生所记犁支的见闻相对照,发现二者之言有相差甚远之外,不知该相信谁。
    B.宋朝为元所灭,明朝亡于满清,作者认为二者具有相似性,故要趁许多旧臣遗老还健在的时候访求查证,以著成信史,昭示后人。
    C.翰林院曾经从各地搜购遗书,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很多有价值的书难以搜购齐全,现有的又难以反映历史的全貌,作者深以为憾。
    D.结尾明确表达了作者希望通过余生来实现与犁支面对面地核实相关史实的愿望,表现了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强烈的历史责任感。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以永历之帝西粤、滇黔,地方数千里,揆以春秋之义,岂遽不如帝昺之在崖山?而其事惭以灭没。
    (2)鄙人无状,窃有志焉,而书籍无从广购,衣食日不暇给,惧此事终已废弃。

【参考答案】
    10.B
    11.D
    12.B
    13.⑴现在凭着永历帝在西粤、滇黔称帝,土地方圆达数千里(的情况),如果用春秋大义来衡量,难道竟比不上宋朝帝昺在崖山抗元的往事吗?
    ⑵我没有什么成就,私下却有志于(明末历史的整理),但是无法广泛搜集购买书籍,每日的衣食都不能及时供应,担心此事最终要废弃。
    【翻译】
    余生足下:前些时候和尚犁支说他自己是永历时的宦官,曾给您讲述在滇、黔时期的事情,我听说后,携带着笔墨到犁支那里询问。等我到那之后,犁支已经离去,因而让足下给我写信,将他所说的写下来。去年冬天才收到,读了之后,稍稍知道了大概。我的家乡方学士撰有《滇黔纪闻》一书,我六七年前曾经见过,等到我买了一本,把犁支所说的拿来加以考证,以便弄清二者的同异之处。大体上,两人所说的各有详有略,但也有大相径庭的地方。传闻之间,肯定有错误失实之处。然而,学士考据的颇为精确详实,而犁支所说又是耳闻目睹得来的,二者之间将选择相信哪一个呢?
    从前,宋朝灭亡时,小小的海岛一隅仅如弹丸黑子,没过多长时间就灭亡了,而史书仍然还能够详细地记载这件事。而现在像弘光称帝于南京,隆武称帝于闽越,永历称帝于两粤和滇黔,地方数千里,前后十七八年。揆度《春秋》的义例,难道不如昭烈称帝于巴蜀,帝昺残喘于崖州?但事迹逐渐湮没无闻。近一段时间,文字的禁忌才开始变得宽松一些,但天下需要避讳的东西仍有成千上万,有的人在草莽山泽之间,仅仅只是记述了这些事情的大概经过,想要把十分之一的历史保存于千百年之后。但这些史书并没有流传于世,又没有热心的人为之编辑搜集,不长时间后,就会荡为清风。至于那些老将退卒,故家旧臣,遗民父老,都相继死去,再加上文献没有保存,凋残零落,致使一代兴亡成败,与那些忠臣尽忠为报效国家而死和乱臣贼子误国之事,以及流离失所四处奔波之情形,无法向后人展示,岂不可叹!
    整个明朝,三百年没有历史。金匮石室所保存的史册,恐怕早晚要散落逸失。而社会上流行传播的那些史书,残缺不全,毁誉失真。嗟乎!世上没有子长、孟坚,不可以随意轻率地执笔写史。我没有什么才能,只是存有这个志向,然而,无法大量地购买书籍,且又被饥寒交迫所困扰,每天都为吃饭和穿衣发愁,我担心写史一事终将废弃。这样,明代强盛时期的史书尚且写不出来,更何况那些夜郎、筇笮、昆明、洱海等地的奔窜流亡一类的小小的轶闻逸事呢。前些天翰林院向各州郡收购遗书,史书逐渐汇集起来。但从神宗晚年开始,凡是涉及边疆的,民间都隐没起来不往上交。而除了史官所指名要购买的史书之外,更多的倒是那些山林隐逸之士所记述的明代史事,超出史馆所了解的野史小说所记载的和石碑上所镌刻的内容,都不能呈上,这样,就没有办法写成一代全史。实在是困难啊!我一直有写明史这个志向,对明代没有史书深感痛惜,所以喜欢询问当时的事情。只是自身与士大夫接触的太少,士大夫中也没有想要写明史的人,再加上我足迹未尝远涉四方,故而见闻颇少,然而,这个志向却一直保存着。足下如果知道犁支所在的地方,能把他找来,和我当面讨论这些事情,那我将不胜荣幸。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老林的树
  • 下一篇:朱淑真《菩萨蛮·咏梅》 林通《霜天晓角·梅》
  • 【推荐文章】

  • 【原文】 愁 杜甫 江草日日唤愁生,巫峡泠泠非世情。 盘涡鹭浴底心性?独树花发自分...

  • 赠黄山胡公求白鹇

    【原文】 赠黄山胡公求白鹇 李白 请以双白璧,买君双白鹇。 白鹇白如锦,白雪耻容颜...

  • 滕王阁诗

    【原文】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

  • 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

    【原文】 高阳台 送陈君衡被召① 周密 照野旌旗,朝天车马,平沙万里天低。宝带金章...

  • 送耿晦之守湖州

    【原文】 送耿晦之守湖州 徐祯卿(明) 远下吴江向雪川,高秋风物倍澄鲜。 鵁鶄①菰叶...

  • 鹧鸪天

    【原文】 鹧鸪天 朱敦儒[注] 画舫东时洛水清。别离心绪若为情?西风挹泪分携后,十夜...

  • 【最新文章】

  • 苏颂字子容,泉州南安人。第进士,知江宁县。
  • 留下长江的人
  • 材料一:关于语言经济学的由来,学界都普遍认
  • 中国上下五千年,拥成自己的灿烂文化,古代常
  • 说到人类大脑,你一定能联想到这种坚果——核
  • 赠黄山胡公求白鹇
  •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元名敦实,避英
  • 被施了魔的花园
  • 材料一:理论上,讲好一个故事需要考虑三种主
  • 中国画有“山水画”这一门类。为什么叫“山水
  • 民间有种说法,有外伤不能吃酱油,否则伤口会
  • 滕王阁诗
  • 《曾国藩家书·致诸弟》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