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中国古代哲学是一种以“天人合一”为其基点的生态哲学,而其美学

发布时间:2023年4月16日  更新时间:2024年1月1日
作者:未知  文章ID:73344  浏览:

【原文】
    中国古代哲学是一种以“天人合一”为其基点的生态哲学,而其美学则是一种生态的美学。那么,如何对这种古典形态的生态美学话语进行必要的归类与阐释呢?
    我们先来看基本的生态哲学话语,主要是“天人之和”的生态——生命论哲学与美学思想,主要是作为“六经之首”《周易》提出的“生生之为易”(《系辞上》)。易者,简也,变也,道也。这说明,所谓“易”就是中国古代以最简洁的方式揭示有关天地人宇宙万物变化发展的学问,即是中国古代的元哲学。而这种“元哲学”就是“生生”。作为使动结构,此句可解为“使万物生命蓬勃生长旺盛”。这就是中国古代最基本的“生生之学”,用当代哲学的基本表述,就是一种生态的生命哲学。这种生态与生命的“生生”之学可以理解中国哲学的统领性概念,贯彻于儒、道、佛各种学术之中。从儒家来说,其“仁爱”思想体现了一种“仁者爱人”的“爱生”的思想。因为,在“天人合一”之中,儒家更加偏向于人,由对于人的关爱发展到对于万物生灵的关爱。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的“恕道”思想,正是对于人与万物的关爱的“爱生”思想的表露。发展到宋代,则形成张载的“民胞物与”思想。“生生”在道家中的表现即为“自然”,所谓“道法自然”。这里的自然即为“道也”,是一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四十二章》),反映了“阴阳相生”的“生生”的规律。而“生生”之生态与生命论哲学表现在佛学之中则是“慈悲”的“普渡众生”的“护生”的佛学思想。佛学在印度本为“出世”之学,但传到中国之后加强了人文情怀,表现出浓郁的“护生”思想。由此可见,“生生”的生态与生命论哲学是贯通中国古代各家各派哲学思想的统领性概念,是中国哲学之根。
    可以说,这种“天人之和”“阴阳相生”的生态与生命论美学思想是贯穿整个中国古典哲学与美学的,构成了中国古代哲学与美学在“天人”关系中的特有的生命意蕴,渗透于中国艺术与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特殊的东方审美境界,包含着基本的古典形态的生态美学话语:第一,是有关生态共同体与生态家园的理论,这就是著名的“天地人三才说”、“天父地母”、“天园地方”等,是将宏阔的宇宙作为人类的“家园”,将人类与“天”与“地”紧密相连,须臾难离。第二,是有关生命论美学的理论。包括大家熟知的“生生之为易”、“天地之大德曰生”、“阴阳相生”、“四时与养生”等。
    (节选自曾繁仁《生态美学的中国话语探索》)
    材料二:
    要理解“生态文明”这个概念,无疑应该首先理解“文明”。“文明”(civilization)经常与“文化”(culture)这个术语混用,二者都是对于人的本能状态的超越。与“文明”相对的概念是“野蛮”,特指人类经过漫长的进化过程之后、超越荒蛮状态而进化为更高级的生存状态;与“文化”相对的概念则是“自然”,指的是人类在自然的基础上所创造的一切产品的总和。
    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说,人类创造的一切事物都是“文化产品”,包括工具、制度、观念等;但是,文化产品不一定都是“文明成果”——有很多文化创造其实极其野蛮,是人类最愚蠢的行径所导致的恶果。比如,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科学技术取得了极大的进步,二百多年中所创造的文化产品远远超过了人类历史上所有文化产品的总和。但是,也必须看到,过去二百多年也是人类不断犯下严重罪行的历史,不仅仅有两次世界大战这样的同类相残shì jiàn,而且由于人类贪欲不断膨胀导致了大量物种的迅速灭绝。如果说德国纳粹二战期间大肆屠杀犹太人是“人种灭绝”暴行的话,那么,由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其他物种的灭绝无疑是“物种灭绝”暴行——这些暴行无论如何都不能称为“文明”。
    正是为了将人类从现代文明所导致的环境危机中拯救出来,我们才必须大力倡导并切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于生态美学研究而言,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它引领我们着力解决生态审美观问题。
    从生态价值观的角度反思我们的审美观和审美行为会发现:人类社会中存在着大量的非生态审美现象。比如,在动物伦理(属于当代生态伦理的一部分)兴起之前,人们往往把貂皮大衣当作雍容华贵的服饰;但是,当一个女士目睹了水貂被活活剥掉毛皮的残忍过程之后,她从貂皮大衣上感受到的不再是雍容华贵,而是残忍和野蛮,从而可能改变自己对于服饰的审美偏好。再比如,为了所谓的“整齐”、“美观”,人们以前常用水泥和石头将河岸、湖岸进行硬化;但随着生态知识和生态意识的普及,人们也逐渐认识到自然的河岸与湖岸更加具有审美价值。生态美学研究应该在生态文明理念的指导下,从理论上剖析传统审美观的各种弊端,分析生态意识和生态知识对于生态审美的重要性,探索实施生态审美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从而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随着生态研究的逐步展开,特别是随着中国文化复兴之梦想的日益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注重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发掘生态思想资源,生态美学研究也不例外。
    (节选自程相占《中国生态美学发展方向展望》)

【问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贯彻于儒、道、佛各种学术中的“元哲学”——“生生”之学,作为中国当代哲学的基本表述,是理解中国哲学的统领性概念。
    B.佛学传到中国后,因为受到中国生态与生命论哲学的影响,增加了人文情怀,表现出浓郁的“护生”思想,而蜕变为入世之学。
    C.人类创造的工具、制度、观念等文化产品,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推进了文明的进程,其作为人类文明成果是可贵的。
    D.倡导生态美学,引导人们体验生活中的生态伦理,能引发人们对生活中存在着的非生态审美现象的反思,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明”和“文化”虽然是两个有着较大区别的概念,但都是人类对于人的本能状态的超越,两者间存在着交集。
    B.观念是行动的先导,生态审美观的提出有助于引领我们着力解决生态文明理念问题,进而切实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C.中国文化复兴梦想的日益深入人心,从事生态美学研究的中国学者需要从传统生态与生命论哲学中发掘思想资源。
    D.人们的审美观和审美习惯不是一成不变的,增加生态审美体验,普及生态知识,能有效增强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中国生态美学范畴的一项是(3分)
    A.护生者,护心也。去除残忍心,长养慈悲心。(《护生画集》)
    B.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道德经》)
    C.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孟子》)
    D.拨开世上尘氛,胸中自无火炎冰兢;消却心中鄙吝,眼前时有月到风来。(《菜根谭》)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中国古典生态美学下一个简要定义。(4分)
    5.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6分)

【参考答案】
    1.(3分)D(A.“‘生生’之学”是“中国古典哲学的基本表述”。B.错在“增加了人文情怀”“而蜕变为入世之学”。C.并非所有的文化产品都是文明成果,都有积极作用而可贵。)
    2.(3分)B(错在颠倒了“生态审美观”“生态文明理念”两者间的关系。)
    3.(3分)D
    4.(4分)中国古典生态美学是一种以“生生”为核心(1分)、倡导“天人之和”(1分)、“阴阳相生”(1分)的生态与生命美学(1分)。
    5.(6分)①首先,辨析文明和文化及其“文化产品”与“文明成果”的区别,引入生态审美观;②进而,指出从生态价值观的角度反思我们的审美观和审美行为的必要性;③最后,吁请中国学者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发掘生态美学研究的思想资源。(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放鸭
  • 下一篇:《历代诗余引吹剑录》中记载,有一幕士善歌,东坡因问曰我词何如
  • 【推荐文章】

  • 【原文】 愁 杜甫 江草日日唤愁生,巫峡泠泠非世情。 盘涡鹭浴底心性?独树花发自分...

  • 赠黄山胡公求白鹇

    【原文】 赠黄山胡公求白鹇 李白 请以双白璧,买君双白鹇。 白鹇白如锦,白雪耻容颜...

  • 滕王阁诗

    【原文】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

  • 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

    【原文】 高阳台 送陈君衡被召① 周密 照野旌旗,朝天车马,平沙万里天低。宝带金章...

  • 送耿晦之守湖州

    【原文】 送耿晦之守湖州 徐祯卿(明) 远下吴江向雪川,高秋风物倍澄鲜。 鵁鶄①菰叶...

  • 鹧鸪天

    【原文】 鹧鸪天 朱敦儒[注] 画舫东时洛水清。别离心绪若为情?西风挹泪分携后,十夜...

  • 【最新文章】

  • 苏颂字子容,泉州南安人。第进士,知江宁县。
  • 留下长江的人
  • 材料一:关于语言经济学的由来,学界都普遍认
  • 中国上下五千年,拥成自己的灿烂文化,古代常
  • 说到人类大脑,你一定能联想到这种坚果——核
  • 赠黄山胡公求白鹇
  •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元名敦实,避英
  • 被施了魔的花园
  • 材料一:理论上,讲好一个故事需要考虑三种主
  • 中国画有“山水画”这一门类。为什么叫“山水
  • 民间有种说法,有外伤不能吃酱油,否则伤口会
  • 滕王阁诗
  • 《曾国藩家书·致诸弟》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