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自汉、魏、晋、唐而降,杜甫氏之外,诸作者各以所长名家,而不
作者:未知 文章ID:73428 浏览:
【原文】
夫自汉、魏、晋、唐而降,杜甫氏之外,诸作者各以所长名家,而不能相兼也。学者誉此诋彼各师所嗜譬犹行者埋轮一乡而欲观九州之大必无至矣。盖尝论之:渊明之善旷,而不可以颂朝廷之光;长吉之工奇,而不足以咏丘园之致,皆未得为全也。故必兼师众长,随事摹拟,待其时至心融,浑然自成,始可以名大方,而免夫偏执之弊端矣。
(节选自高启《<独庵集>序》)
【问题】
21.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限4处)(4分)
学者誉此诋彼各师所嗜譬犹行者埋轮一乡而欲观九州之大必无至矣。
22.高启与【 】和【 】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2分)
23.根据材料,用自己的话概括求学的人怎样才能成为“大方”之家。(4分)
【参考答案】
21.学者誉此诋彼/各师所嗜/譬犹行者埋轮一乡/而欲观九州之大/必无至矣。(4分)
22.宋濂 刘基(2分)
23.(1)博采众长;(2)融会贯通。(每点2分。如只答“临摹拟写”“缘事而发”得1分)
【参考译文】
自汉、魏、晋、唐以来,除杜甫外,众多写作的人都各有所长,自成一家,却不能兼容他人。求学的人赞誉这个诋毁那个,各自学习自己喜欢的,犹如出行的人固守一乡,却想看尽阔大的天下,肯定是无法实现的。我曾经说过:陶渊明的诗文擅长表达旷达的情感,却不能用来歌颂朝廷的圣明;李贺的诗文精通奇特的技巧,却不能吟咏丘园的雅致,都是因为没有能够全面地学习。所以一定要互相学习博采众长,因事临摹拟写,等到所写之文和内心融为一体之时,浑然天成,才可以成为大方之家,从而去除偏执带来的弊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