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艺术是一种具有标志性的中国文化符号,作为全世界【】的一种
作者:未知 文章ID:74641 浏览:
【原文】
陶瓷艺术是一种具有标志性的中国文化符号,作为全世界【 】的一种艺术语言,似乎总是以优雅的姿态吸引着世界的目光。制作瓷器需要极度的细心和耐心,否则,不可能制造出【 】的瓷器。中国陶瓷上有“中国故事”,在表达人物故事或戏曲故事时,工匠们惯于使用“减法”,抓住其中最具爆发力的瞬间,或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来概括整个故事的内容。而( )。通过这种以图代文的方式,实现理念与思想的教化和普及。随着瓷器的大量出口,中国传统故事画也传到了异国他乡。中国瓷器所蕴藏的“中国风”,令西方人【 】,但因为文化传统的隔阂,国外文博学界在解读中国瓷器故事画时经常【 】。当前,国家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古丝绸之路有了新的时代内涵,这使中国陶瓷焕发生机提供了更大的舞台。各方力量应该携手,把陶瓷上的中国故事讲得精准、透彻、动听。
【问题】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耳熟能详 美轮美奂 拍案叫绝 张冠李戴
B.有目共睹 精美绝伦 拍案叫绝 南辕北辙
C.耳熟能详 精美绝伦 赞不绝口 张冠李戴
D.有目共睹 美轮美奂 赞不绝口 南辕北辙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些故事内容通常取材于当时流行的话本小说,容易被理解。
B.这些故事又通常取材于容易被理解的话本小说,当时很流行。
C.这些故事内容通常取材于容易被理解的话本小说,当时很流行。
D.这些故事又通常取材于当时流行的话本小说,容易被理解。
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国家在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古丝绸之路有了新的时代内涵,这给中国陶瓷焕发生机提供了更大的舞台。
B.国家在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赋予了古丝绸之路新的时代内涵,这使中国陶瓷焕发生机提供了更大的舞台。
C.在国家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赋予了古丝绸之路新的时代内涵,这使中国陶瓷焕发生机提供了更大的舞台。
D.在国家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古丝绸之路有了新的时代内涵,这给中国陶瓷焕发生机提供了更大的舞台。
【参考答案】
17.C
18.D
19.D
【解析】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依次填入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这是考查成语的运用。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可以用排除法。“耳熟能详”:听得熟悉,乃至能够详细地复述出来。“有目共睹”:大家的眼睛都能看得见。形容极其明显。语境说的是陶瓷艺术作为标志性的中国文化符号,全世界都很熟悉它,所以此处选用“耳熟能详”。排除BD项。“美轮美奂”:形容高大华美的,而且一般多用于赞美新屋。“精美绝伦”:精美:精致美好。绝伦:没有可以相比的。精致美妙得没有东西可以比得上。此处说的对象是瓷器,所以应选用“精美绝伦”。“拍案叫绝”:形容非常赞赏。“赞不绝口”:赞美的话说个不停,形容对人或事物十分赞赏。语境说“中国瓷器所蕴藏的‘中国风’”,令西方人赞赏得不停。应选用“赞不绝口”。排除A项。“张冠李戴”比喻名实不符,弄错了对象。“南辕北辙”:心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相抵触。语境说“因为文化传统的隔阂,国外文博学界在解读中国瓷器故事画时经常”会弄错对象,此处选用“张冠李戴”,排除A项。综上分析,本题选C项。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这是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此题考核选填衔接句,此题注意语意的衔接。“容易被理解”是指“取材于当时流行的话本小说”的“这些故事”,而不是“话本小说”,所以应排除BC项。比较AD两项,A项中的“内容”和“故事”有重复的嫌疑,且D项中“又”承接上文。所以应排除A项。本题应选D项。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文中划横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国家在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作句首状语,缺少介词“在”所以AB项错误。C项“赋予了古丝绸之路新的时代内涵”缺少主语,应在该句前添加主语“古丝绸之路”。所以C项错误。故本题选D项。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