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韩江

发布时间:2023年8月24日  更新时间:2023年8月24日
作者:林渊液  文章ID:77232  浏览:

【原文】
    韩江
    林渊液
    每年春天,诗人冷雪总是发来邀约:来看韩江,来看木棉花吧。
    小时候听说韩江,是在一出潮剧里。这出戏叫作《苏六娘》。苏六娘与表哥青梅竹马私定终身,父亲却要她远嫁杨秀才。话说杨秀才见婚期迟迟未得苏家应允,遂带乳娘前来讨亲。经过府城时,她像刚进大观园的刘姥姥,遇山便问什么山,杨秀才答曰“韩山”,问山下那座大厝,答曰“韩祠”,再问山脚下那条溪,杨秀才没好声气地答:“韩江,韩江……”
    就这么把韩江懵懂记住了。
    长长的滨江路,巍巍的古城墙。沧海桑田,水的样貌谅必有了巨变。现如今,江水或潺湲或汹涌,都在堤岸的规范之内。
    木棉树有些年岁了,树干挺拔高古,雄奇而有凛凛之气。春风一吹,一粒粒肥厚酣畅的红,便缀上了枝头。花,给人的感觉总是妩媚阴柔,而木棉花,在非生物学意义上,是一个雌雄同体的传奇。我与冷雪坐在木棉树下,眺望江水,有一搭没一搭地聊。我们同饮一江水,口音非常接近。那时,她结束一段旧生活已有年余,过去,已然淡了,在情绪上引不起悲,或者恼;未来,还远着,它也召不来欢,或者歌。一切仿佛迷蒙的,混沌的,打断这节奏的,唯有木棉花坠落的声响。噗的一声,重重地,似一个来自生命本身的叹息。转过身用眼光去看望它,整朵的,不萎靡,如在枝头。
    如果说当年从戏文里获得的是抽象的韩江,那么,得识具象的韩江却费了一番周折。孩提时常去的是外砂溪。县城里的孩子只见过井水,那水是圈在井箍里的。而外砂溪是野性的,带着向远方敞开的浩浩荡荡的神秘。我所居住的小城,从南门继续往南走,远远地走过一段荒郊野地才见外砂溪。一见着了大溪,心便与嗓子、手脚一起野了。多年之后才明白,外砂溪就是韩江的支流。
    眼前这一段韩江下游,便是当年向往与眺望的地方了。
    冷雪写过一首诗《一枚醒着的钉子》:“深夜,地球上的一个国家/国家的一个省份/省份的一座小城/一条江,江边的/一个人,站着,好像一枚钉子/一枚醒着的钉子/冷冷地钉在地球的表面。”
    我相信,诗人这一枚探索和打量世界的钉子,不只是向内的,还有一个面向外部世界的无比漫长的半径。这条江,同时也是她建立的参照体系的重要原点。
    可是,到了今天我们的眺望又在何方?
    之前,其实去过三河坝,那个韩江开始的地方,看它到底是由两条怎样的河流交汇的。那两条河流,一条属红色岩系,又多盆地,故江水红而浊;另一条属花岗岩结构,周边植被良好,故江水绿而清。站在桥上,看两条秉性各异的水带,奔赴到了一起。那江水、那泥沙,那水中的鱼和微生物,它们相互进入对方身体的深处时,谅必还是彼此陌生的。我相信,很多不同事物的相互遇见和交融,与人和人之间的感情有着惊人的相似。或许,这场交汇是可以给我们带来神迹的,可是,也是在这一地方,我的眺望又在更远处。这一条红而浊的江水,它是由什么汇合而成的?那一条绿而清的江水又是如何?它们前面复杂的河网,一如庞大的家族背景,到底是羽状、扇状、辐散状,还是网状?它们经历了怎样的迂回、冲撞与交织,才来到了我们的面前?
    只道是见到了韩江的源头,其实,对于一条水来说,哪里才是源头呢?
    (摘自《散文》,有删改)

【问题】
    4.下列对这篇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写了“我”懵懂记住“韩江”这个名字的特定的情境,有人物,有画面,有情节,鲜明形象,生动真切,形象动人。
    B.“她像刚进大观园的刘姥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乳娘比作刘姥姥,一是使文章更富有文化内涵,二是使表达形象生动。
    C.说木棉花“是一个雌雄同体的传奇”,重重地坠落的却是“整朵的,不萎靡,如在枝头”,暗示了生命哪怕将要凋零也不悲凉。
    D.文章以作者和冷雪的重游韩江为线索,写了作者眼中的韩江,表达了作者对于韩江溯源、对于社会人生的深刻思考、独到见解。
    5.文章引用冷雪的诗《一枚醒着的钉子》,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结合文本,联系现实,请你从韩江溯源及家族溯源两个方面,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

【参考答案】
    4.B
    5.①结构上,承上启下。上文写童年对韩江极其有限的认识(外砂溪只是韩江支流,当时向往与眺望的地方也只是如今韩江下游),过渡到下文写作者对韩江对世界的更深更广的探索与打量。②内容上,有助于表达作者不停地认识与探索韩江、探索打量世界的坚定执着。
    6.①韩江溯源角度:韩江是由两条河流汇集而成,它们相互融合成了一条水;而它的上游,则是更复杂的河网;要回溯一条水真正的源头是很难的。②家族溯源角度:我们所在的群体也是由不同的人相互融合组成的;家族演变如同韩江一样非常复杂,尤难溯源。
    【解析】
    4.试题分析:该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考查内容涉及理解散文作品的内容,语言,表现手法,散文主旨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须首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作品内容及主旨。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B项,没有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喻的本质是取两个不同类事物即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同类事物不能构成比喻。该句是将乳娘比作刘姥姥,属于同类事物的比较,不构成比喻。
    5.试题分析:题干问“文章引用冷雪的诗《一枚醒着的钉子》,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引用诗词的作用,结合考查结构安排的作用。可以从内容与结构两方面来分析作用题。首先分析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冷雪的诗《一枚醒着的钉子》强调“地球上的一个国家/国家的一个省份/省份的一座小城/一条江,江边的/一个人”会成为一个参照体系的重要原点;接着分析这个内容表达与作者写作主体对象——韩江有什么联系,可以从下一段里得出结论:助于表达作者不停地认识与探索韩江、探索打量世界的坚定执着。结构上分析,要注意引用诗句的位置,在文章中间位置,一般会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那就要分析与上文什么内容什么关系,与下文什么内容产生什么联系,按照这个思路,可以得出结构上的答案是:上文写童年对韩江极其有限的认识(外砂溪只是韩江支流,当时向往与眺望的地方也只是如今韩江下游),过渡到下文写作者对韩江对世界的更深更广的探索与打量。
    6.试题分析:该题要求考生理解最后一段“只道是见到了韩江的源头,其实,对于一条水来说,哪里才是源头呢?”这一句的含义。这是考查根据文意和要求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本题还规定了思考的角度:“结合文本,联系现实”,“从韩江溯源及家族溯源两个方面”。理解句子的含义要遵循“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不能只抓住所给句子作表面解读,要深入文本,关注前后文进行分析。理解时要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分析研究,几个分句的要对分句逐个解读,有使用修辞手法的要还原。考生要答出自己的独特感受,首先要深入文本,选准切入点;然后深度开掘,从文中寻找证据;最后跳出文本,联系现实,读出其历史借鉴与实践指导的意义。理解该句要抓住几个关键词“只道是”“其实”“从韩江溯源及家族溯源两个方面”。文中说,“可是,也是在这一地方,我的眺望又在更远处。这一条红而浊的江水,它是由什么汇合而成的?那一条绿而清的江水又是如何?它们前面复杂的河网,一如庞大的家族背景,到底是羽状、扇状、辐散状,还是网状?它们经历了怎样的迂回、冲撞与交织,才来到了我们的面前?”这是最后一段话感慨的原因,可以把它分为两层,在“一如庞大的家族背景”前断开,这两层正好是韩江溯源及家族溯源两个角度,正面最后一段是作者从这两个角度做出的结论,“只道是……源头”表明这不一定是源头,“其实”表明,源头不易找到。为什么?韩江是由两条河流汇集而成,它们相互融合成了一条水;而它的上游,则是更复杂的河网;要回溯一条水真正的源头是很难的。这是从韩江溯源角度分析的。“一如庞大的家族背景……它们经历了怎样的迂回、冲撞与交织,才来到了我们的面前?”“一如”表明两者的相似点打通,概括整合得出第二点答案:家族溯源角度:我们所在的群体也是由不同的人相互融合组成的;家族演变如同韩江一样非常复杂,尤难溯源。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2018年1月30日晚间,獐子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目前发
  • 下一篇:丁鸿字孝公,颍川定陵人也。父公林,字幼春,封定陵新安乡侯,
  • 【推荐文章】

  • 水村闲望

    【原文】 水村闲望 俞紫芝① 画桡两两枕汀沙,隔岸烟芜一望赊。 翡翠②闲居眠藕叶,鹭...

  • 客游

    【原文】 客游 李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①石。不谒承明庐②,老作平原客③。 四时...

  • 夏日

    【原文】 夏日 【宋】张耒 长夏江村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蝶衣晒粉花枝午,蛛网添...

  • 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

    【原文】 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①相访 刘长卿② 荒村带返照,落叶乱纷纷。古路无行客,...

  • 送项判官

    【原文】 送项判官 王安石 断芦洲渚落枫桥,渡口沙长过午潮。 山鸟自呼泥滑滑①,行...

  • 送蹇秀才赴临洮

    【原文】 送蹇秀才赴临洮① 高适 怅望日千里,如何今二毛。② 犹思阳谷去,莫厌陇山...

  • 【最新文章】

  • 崔恭,字克让,广宗人。正统元年进士,除户部
  • 水村闲望
  • 林教头误入白虎堂
  • 不“炒冷饭”的修行者
  • 我们的生活为什么没有诗
  • 客游
  • 伍文定,字时泰,松滋人。父琇,贵州参议。文
  • 第二条路
  • 材料一: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
  • 虫洞和时间旅行
  • ①。关公所代表的“义”,超越了血缘家族关系
  • 夏日
  •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
  • 蕉语
  • 谁的心中不曾有过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