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惯了“抬轿子式”的文艺评论,真实真诚的思想交锋之声,自然显
作者:未知 文章ID:78215 浏览:
【原文】
听惯了“抬轿子式”的文艺评论,真实真诚的思想交锋之声,自然显得尤为珍贵。
如今,文艺创作繁荣,文坛和舞台均新作涌现。一些评论人反倒有些“招架不住”,相比于沉下心来写一篇文艺批评,他们更倾向于在各类研讨会间来回赶场。一本数十万字的小说尚未读完,虽能凭借“自身积累”和“长期观察”谈上一二,可其准确性与真诚度难免要打问号。“标签式评论”也屡见不鲜。一部新作甫一问世,评论人便急于贴上“当代红楼梦”“围城2.0”等标签。这样的标签自然夺人眼球,且不论作品水准能否与经典相媲美,时代的变化、作者的匠心,都被淹没在简单类比之中。
当然也不乏有“批评”的。可难免有人小心翼翼地拿捏着“好话”与“坏话”的比例,九句好话过后,奉上一句“挠痒痒”式的意见。拿某部舞台作品来说,问题的核心在于对文本内涵挖掘与人物表演塑造的关切少了,可是在那些“挠痒痒”的意见里,这里服装换一换,那里舞美色调亮一点等表面问题反倒频繁被提及。凡是建议,自有其道理,可其作为文艺批评的含金量无疑打了折扣。
长期被油腻的、应酬式的赞美包裹,创作者听不到真实有深度的文艺批评,自然对其日后发展无所助益。而缺乏掷地有声、言之有物的“声音”,无疑将文艺作品的价值拱手让位于市场营销语境的商品属性。一本新书出版后,在店家或书封等醒目位置永远绕不开成名作家、学者、商人甚至不相干网红的“联袂推荐”。精英对文学作品的推荐在读者心目中的分量被“畅销榜单”“知识付费产品”所替代。内容推介上,自媒体青睐“呕心沥血数十年”的励志故事,而展现一代人的精神风貌与深入体察时代特质的内容却不常有。
【问题】
27.结合文本内容,请简要概括“‘抬轿子式’的文艺评论”的特点。
28.请简析“标签式评论”屡见不鲜的原因。
29.结合材料,请分析文艺评论者如何才能有言之有物的“声音”。
【参考答案】
27.赞美语甚多,评论模式化,批评不深入。
28.评论人凭借自身经验,作品阅读肤浅,评论类比简单。
29.多关心文本内涵和人物塑造,多挖掘文艺作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