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社姓氏录》序
作者:秦瀛 文章ID:78242 浏览:
【原文】
《复社姓氏录》序
秦瀛①
古者圣王之世,道一风同,有庠序,以萃天下之士;有礼乐,以陶淑士之性情,于是上之政教出于一,天下之士亦出于一。三代而降,上之政教既失,由是人自为师,家自为学,分门别户,而标榜之风渐炽,非天下之幸,亦非士之幸也!
东汉士崇气节,有甘陵南北部之称,范蔚宗为之传。厥后党锢代兴,至于明而东林之祸烈矣。维时士大夫之家居者,大率联敦盘之会、中树坛坫,及其季也,东南名士,倡为复社、几社、应社、听社诸名,争尚声气,遂相应和,以激扬清浊,而复社之名尤著。
复社者,太仓张天如溥、吴县杨廷枢维斗、贵池吴应箕次尾、吾邑顾子方杲为之魁,而《留都防乱公揭》,则子方名居首,以攻阮怀宁大铖。既而大铖枋②用欲尽杀异己者,于是次尾等皆逮捕下狱。于戏!天地闭,贤人隐,使诸人不幸丁阳九之运③,见几明哲,为徐稚、申屠蟠,必不致激成清流之祸。然当是时,国事瓦解,三百年养士之泽,已荡然无余,而奸邪犹日寻报复,荼毒士类,以讫于亡。君子论其人,亦可以知其世矣。
《复社姓氏录》二卷,为孟坚吴氏手定本,孟坚,次尾子也。孟坚子铭道,复参以朱竹垞锡鬯所录吴氏扶九本,为《补录》一卷,而附以《防乱公揭》。《姓氏录》中诸人,或后先死国难,或不即死而高采薇之节,屏居以终,尚矣!乃若周钟、陈名夏、龚鼎孳辈,苟且偷生,罔修晚节,而其始亦得滥厕社中,岂其能矜厉名节于始,而不能持其后欤?亦复社声气太广,附之者不必皆君子,其初本有未暇慎择者欤?观是录者,又可知儒者立身自有本末,而不系复社姓氏之有无也。
桐城胡君得是录于武昌志局,喜而录其本,余亦为钞而存之,并序数语于简端,以为后世考鉴得失之林云。(选自《小岘山人诗文集》,有删改)
【注】①秦瀛:江苏无锡人,嘉庆间官至刑部侍郎。②枋:通“柄”,权柄。③阳九之运:即厄运。
【问题】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萃天下之士 萃:聚集
B.及其季也 季:末年
C.丁阳九之运 丁:遭遇
D.滥厕社中 厕:污秽
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东林党人受祸剧烈,当时的士大夫纷纷结社来声援,其中以复社的名气最大。
B.复社发布《留都防乱公揭》声讨阮大铖,阮氏掌权后,将复社首领逮捕入狱。
C.在明清变革之际,复社成员或守节死难,或隐居不出,或变节投敌,操守各异。
D.作者认为,儒者本来就有自己立身处世的原则,不会因为入不入复社而改变。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三百年养士之泽,已荡然无余,而奸邪犹日寻报复,荼毒士类,以讫于亡。(6分)
(2)亦复社声气太广,附之者不必皆君子,其初本有未暇慎择者欤?(4分)
8.请简要概括《复社姓氏录》的成书过程。(4分)
【参考答案】
5.(3分)D(厕:夹杂、参与,如“厕身士林”,同“侧身”)
6.(3分)A
7.(9分)
(1)(6分)三百年培养士人的遗风已经完全丧失,可是奸邪小人仍然每天找机会想要报复,残害士大夫们,而国家也到了灭亡的地步。(每句1分,语义通顺1分)
(2)(4分)还是说复社名声太大,来依附它的不一定都是君子,而复社在一开始本就存在没时间顾及慎重选择人员的情形呢?(每句1分,语义通顺1分)
8.(4分)①吴孟坚编写《复社姓氏录》二卷;②吴扶九也编写过《复社姓氏录》;③吴铭道在前面两种本子基础上又作《补录》一卷;④作者(秦瀛)作序。(意思相近,概括合理即可,每点1分)
【参考译文】
上古圣王的时代,大道和风教都是统一的,有庠和序各级学校,来汇聚天下的士人;有礼乐教化,来陶冶士人的性情使之变得美好,由此在上位者的政治和教化都出于统一的标准,天下的士人所受到的教化也就都出于同一个标准。夏商周三代之后,在上位者的政治教化已经丧失了统一的标准,从此每个人都自以为老师,各家创立自己的学问,分出流派各立门户,而各自标榜自己学说的风气也就渐渐兴盛起来,(这)不是天下的幸事,也不是士人的幸事。
东汉的士人崇尚气节,(甚至发展到)有甘陵人周福、房植两大派的名号,范晔曾经为他们做过传记。此后党锢之祸一代代兴起,一直到明代东林党所遭遇到的灾祸可谓非常惨烈了。当时隐居在家的士大夫,大都像古代诸侯那样结成盟誓从而在文坛上树立起声望,到明代末期,东南地区的名士,倡导发起复社、几社、应社、听社等名目,争着推扬自己的名声,于是相互应和,来抨击坏人坏事、褒扬好人好事,其中复社的名声特别显著。
复社,是太仓人张溥(字天如)、吴县人杨廷枢(字维斗)、贵池人吴应箕(字次尾)、我的同乡人顾杲(字子方)作为首领的,到了发布《留都防乱公揭》的时候,则是由顾子方署名在首位,来讨伐怀宁人阮大铖。不久阮大铖执掌权柄受到朝廷重用,就想要全部杀死和自己意见不同的人,于是吴应箕等都被逮捕关入牢狱。呜呼!就像《周易》说的那样,天地隔绝阴阳乖违,贤能的人就应该隐藏不出,假使这几位在不幸而遭遇厄运的时候,能够辨明时势通达事理,成为像汉代徐稚、申屠蟠那样隐居不出的人,一定不会导致最后激化成清流党人受难的灾祸。可是在这个时候,国家大事已经崩溃解体,三百年培养士人积累起来的影响已经完全丧失一点都没留下,可是奸邪小人仍然每天找机会想要报复,来残害士大夫们,一直到国家灭亡。君子们如果研究这些复社人物,也就可以明白他们所处的时代是怎样的了。
《复社姓氏录》二卷,是吴孟坚亲手校定的本子,孟坚,是吴应箕的次子。吴孟坚的儿子吴铭道,又参照朱彝尊(字锡鬯号竹垞)所抄录的吴扶九编写的本子,写了《补录》一卷,并且把《留都防乱公揭》一文附录在其中。《姓氏录》中记载的诸人,有的先后为国难而死,有的没有立即去死但是从此尊崇伯夷叔齐采薇不食周粟的气节,隐居不出仕一直到去世,也可以称得上是高尚的啊!至于像周钟、陈名夏、龚鼎孳这类人,厚着脸皮苟活偷生,也不修养晚年的节操,但是一开始也能够胡乱置身于复社之中,难道说他们能在一开始慎重砥砺自己的名誉节操,却不能在后来维持住吗?还是说复社名声太大,来依附它的不一定都是君子,而复社在一开始本就存在没时间顾及慎重选择人员的情形呢?看这本名录的人,通过这个又可以明白儒者立身处世自有其轻重好坏的标准,而和能不能列入复社姓氏之中是没有必然关系的啊。
桐城人胡君在武昌志局得到了这本《复社姓氏录》,非常高兴就抄录了这个本子,我也为此而抄录来保存它,并且在书籍开头写下几句话的序言,把它作为后代人考订借鉴历史得失的诸多参考之一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