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静寒之境

发布时间:2023年9月22日  更新时间:2023年9月22日
作者:朱良志  文章ID:78528  浏览:

【原文】
    静寒之境
    朱良志
    ①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这与中国人的文化追求有关。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②静寒境界是片宁静的天地。宁静驱除了尘世的喧嚣,将人们带入悠远清澄的世界中;宁静涤荡了人们的心灵污垢,使心如冰壶,从而归于浩然明澈的宇宙之中。宁静本身就是道,就是宇宙之本,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比如在中国画中,永恒的宁静是其主要面目。烟林寒树,雪夜归舟,深山萧寺,渔庄清夏等,这些习见的画题,都在幽冷中透出宁静。这里没有鼓荡和聒噪,没有激烈的冲突,即使像范宽《溪山行旅图》中的飞瀑,也在空寂的氛围中,失去了如雷的喧嚣。寒江静横,孤舟闲泛,枯树萧森,将人们带入永恒的宁静中。如北宋画家王晋卿传世名作《渔村小雪图》,画山间晴雪之状,意境清幽,气氛静寂,画中渔村山体均以薄雪轻施,寒林点缀于石间崖隙,江水荡漾,与远山相应,一切都在清晖中浮动,真是幽寒宁静之极。
    ③中国画家酷爱静寒之境,是因为静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心境。画之静是画家静观默照的结果,也是画家高旷怀抱的写照。画家在静寒之中陶冶心灵,以静寒来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同时通过静寒来表达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④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文嘉自题《仿倪元镇山水》:“高灵爽气澄,落日横烟冷,寂寞草云亭,孤云乱山影。”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飘渺,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正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
    ⑤静与空是相联系的,静作用于听觉,空作用于视觉,听觉的静能推荡视觉的空,而视觉的空也能加重静的气氛。在中国画中,空绝非别无一物,往往与静相融合,形成宁静空茫的境界。因此,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中国艺术热衷于创造“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境界,拒斥俗世的欲望,不介入社会的复杂文化活动,尽量保持“自然的纯粹性”,即以山水面貌的原样呈现,不去割裂自然的原有联系。空山无人,任物兴现,山水林泉都加入到自然的生命合唱中去。
    (节选自朱良志《一丸冷月的韵味》,有删改)

【问题】
    17.请简要概括全文的论述思路。
    18.作者在第④段中引用了文嘉的题画诗,有什么作用?
    19.中国艺术为什么追求静寒境界?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
    17.首先,提出中国艺术追求的是静寒境界;然后,阐释了“静寒境界”的具体内涵:既是环境的宁静,更是一种独特的心境与生命的跃迁;最后,指出静与空是相联系的,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
    18.题画诗表现出了静寂冷寒天地中充满了生机(或“静寒为盎然的生机提供了一个背景”);证明了“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的观点;运用例证,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说服力。
    19.因为静寒之境体现了中国人的社会思想和审美追求(文化追求)因为静反映了一种独特心境,中国画家喜欢用静寒来表达对宇宙的独特理解;因为以静观动,动静相宜,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因为中国艺术要尽量保持自然的纯粹,呈现山水面貌的原样。
    【解析】
    17.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请简要概括全文的论述思路”,是考查学生概括文章论述思路能力。概括文章的论述思路,可以先给文章划分层次,然后概括层意,最后应“首先……其次……接着……”等关联词,将各层层意联结起来即可。本题,通读文章,可知本文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第①节为文章第一部分,提出中国艺术追求的是静寒境界;第②——④段为文章第二部分,阐释了“静寒境界”的具体内涵:既是环境的宁静,更是一种独特的心境与生命的跃迁。第⑤节为文章的第三部分,指出静与空是相联系的,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所以本文的论述思路为首先,提出中国艺术追求的是静寒境界;然后,阐释了“静寒境界”的具体内涵:既是环境的宁静,更是一种独特的心境与生命的跃迁;最后,指出静与空是相联系的,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
    点睛:概括文章(段)论述思路可以分三步走:
    第一步,通读文章(段),给文章(段)划分层次;
    第二步,概括各层层意;
    第三步,用“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之类的关联词把各层层意联结起来。
    18.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作者在第④段引用了文嘉的题画诗,有什么作用”,这是考查论述类类文本中论据的作用。首先明确论据的类型,“引用了文嘉的题画诗”说明这是引用论证,且引用的是诗词,表达上的作用通常是“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加了文学色彩,增强了说服力”,这是套话,考生可以熟记于心;然后分析第四段的中心,“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是本段的中心句,后面所使用的论据自然是为了证明这一中心;最后分析题画诗的内容,“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飘渺,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正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从这些内容的分析中可以知道,题画诗表现出了静寂冷寒天地中的生机。
    19.试题分析:题干文的是“中国艺术为什么追求静寒境界?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通读文章,可在文章第一段说“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这与中国人的文化追求有关。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这说明静寒之境是国人的理想和追求;第三段说“中国画家酷爱静寒之境,是因为静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心境……画家在静寒之中陶冶心灵,以静寒来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同时通过静寒来表达对宇宙的独特理解”;第四段说“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第五段说“中国艺术热衷于创造‘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境界,拒斥俗世的欲望,不介入社会的复杂文化活动,尽量保持‘自然的纯粹性’,即以山水面貌的原样呈现,不去割裂自然的原有联系”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概括中国艺术为什么追求静寒境界。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田间话絮
  • 下一篇:2014年,在乌镇举行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人们还在讨论4G如何普及
  • 【推荐文章】

  • 水村闲望

    【原文】 水村闲望 俞紫芝① 画桡两两枕汀沙,隔岸烟芜一望赊。 翡翠②闲居眠藕叶,鹭...

  • 客游

    【原文】 客游 李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①石。不谒承明庐②,老作平原客③。 四时...

  • 夏日

    【原文】 夏日 【宋】张耒 长夏江村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蝶衣晒粉花枝午,蛛网添...

  • 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

    【原文】 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①相访 刘长卿② 荒村带返照,落叶乱纷纷。古路无行客,...

  • 送项判官

    【原文】 送项判官 王安石 断芦洲渚落枫桥,渡口沙长过午潮。 山鸟自呼泥滑滑①,行...

  • 送蹇秀才赴临洮

    【原文】 送蹇秀才赴临洮① 高适 怅望日千里,如何今二毛。② 犹思阳谷去,莫厌陇山...

  • 【最新文章】

  • 崔恭,字克让,广宗人。正统元年进士,除户部
  • 水村闲望
  • 林教头误入白虎堂
  • 不“炒冷饭”的修行者
  • 我们的生活为什么没有诗
  • 客游
  • 伍文定,字时泰,松滋人。父琇,贵州参议。文
  • 第二条路
  • 材料一: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
  • 虫洞和时间旅行
  • ①。关公所代表的“义”,超越了血缘家族关系
  • 夏日
  •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
  • 蕉语
  • 谁的心中不曾有过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