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静寒之境

发布时间:2023年9月22日  更新时间:2024年1月1日
作者:朱良志  文章ID:78528  浏览:

【原文】
    静寒之境
    朱良志
    ①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这与中国人的文化追求有关。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②静寒境界是片宁静的天地。宁静驱除了尘世的喧嚣,将人们带入悠远清澄的世界中;宁静涤荡了人们的心灵污垢,使心如冰壶,从而归于浩然明澈的宇宙之中。宁静本身就是道,就是宇宙之本,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比如在中国画中,永恒的宁静是其主要面目。烟林寒树,雪夜归舟,深山萧寺,渔庄清夏等,这些习见的画题,都在幽冷中透出宁静。这里没有鼓荡和聒噪,没有激烈的冲突,即使像范宽《溪山行旅图》中的飞瀑,也在空寂的氛围中,失去了如雷的喧嚣。寒江静横,孤舟闲泛,枯树萧森,将人们带入永恒的宁静中。如北宋画家王晋卿传世名作《渔村小雪图》,画山间晴雪之状,意境清幽,气氛静寂,画中渔村山体均以薄雪轻施,寒林点缀于石间崖隙,江水荡漾,与远山相应,一切都在清晖中浮动,真是幽寒宁静之极。
    ③中国画家酷爱静寒之境,是因为静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心境。画之静是画家静观默照的结果,也是画家高旷怀抱的写照。画家在静寒之中陶冶心灵,以静寒来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同时通过静寒来表达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④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文嘉自题《仿倪元镇山水》:“高灵爽气澄,落日横烟冷,寂寞草云亭,孤云乱山影。”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飘渺,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正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
    ⑤静与空是相联系的,静作用于听觉,空作用于视觉,听觉的静能推荡视觉的空,而视觉的空也能加重静的气氛。在中国画中,空绝非别无一物,往往与静相融合,形成宁静空茫的境界。因此,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中国艺术热衷于创造“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境界,拒斥俗世的欲望,不介入社会的复杂文化活动,尽量保持“自然的纯粹性”,即以山水面貌的原样呈现,不去割裂自然的原有联系。空山无人,任物兴现,山水林泉都加入到自然的生命合唱中去。
    (节选自朱良志《一丸冷月的韵味》,有删改)

【问题】
    17.请简要概括全文的论述思路。
    18.作者在第④段中引用了文嘉的题画诗,有什么作用?
    19.中国艺术为什么追求静寒境界?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
    17.首先,提出中国艺术追求的是静寒境界;然后,阐释了“静寒境界”的具体内涵:既是环境的宁静,更是一种独特的心境与生命的跃迁;最后,指出静与空是相联系的,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
    18.题画诗表现出了静寂冷寒天地中充满了生机(或“静寒为盎然的生机提供了一个背景”);证明了“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的观点;运用例证,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说服力。
    19.因为静寒之境体现了中国人的社会思想和审美追求(文化追求)因为静反映了一种独特心境,中国画家喜欢用静寒来表达对宇宙的独特理解;因为以静观动,动静相宜,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因为中国艺术要尽量保持自然的纯粹,呈现山水面貌的原样。
    【解析】
    17.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请简要概括全文的论述思路”,是考查学生概括文章论述思路能力。概括文章的论述思路,可以先给文章划分层次,然后概括层意,最后应“首先……其次……接着……”等关联词,将各层层意联结起来即可。本题,通读文章,可知本文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第①节为文章第一部分,提出中国艺术追求的是静寒境界;第②——④段为文章第二部分,阐释了“静寒境界”的具体内涵:既是环境的宁静,更是一种独特的心境与生命的跃迁。第⑤节为文章的第三部分,指出静与空是相联系的,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所以本文的论述思路为首先,提出中国艺术追求的是静寒境界;然后,阐释了“静寒境界”的具体内涵:既是环境的宁静,更是一种独特的心境与生命的跃迁;最后,指出静与空是相联系的,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
    点睛:概括文章(段)论述思路可以分三步走:
    第一步,通读文章(段),给文章(段)划分层次;
    第二步,概括各层层意;
    第三步,用“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之类的关联词把各层层意联结起来。
    18.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作者在第④段引用了文嘉的题画诗,有什么作用”,这是考查论述类类文本中论据的作用。首先明确论据的类型,“引用了文嘉的题画诗”说明这是引用论证,且引用的是诗词,表达上的作用通常是“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加了文学色彩,增强了说服力”,这是套话,考生可以熟记于心;然后分析第四段的中心,“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是本段的中心句,后面所使用的论据自然是为了证明这一中心;最后分析题画诗的内容,“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飘渺,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正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从这些内容的分析中可以知道,题画诗表现出了静寂冷寒天地中的生机。
    19.试题分析:题干文的是“中国艺术为什么追求静寒境界?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通读文章,可在文章第一段说“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这与中国人的文化追求有关。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这说明静寒之境是国人的理想和追求;第三段说“中国画家酷爱静寒之境,是因为静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心境……画家在静寒之中陶冶心灵,以静寒来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同时通过静寒来表达对宇宙的独特理解”;第四段说“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第五段说“中国艺术热衷于创造‘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境界,拒斥俗世的欲望,不介入社会的复杂文化活动,尽量保持‘自然的纯粹性’,即以山水面貌的原样呈现,不去割裂自然的原有联系”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概括中国艺术为什么追求静寒境界。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田间话絮
  • 下一篇:2014年,在乌镇举行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人们还在讨论4G如何普及
  • 【推荐文章】

  • 【原文】 愁 杜甫 江草日日唤愁生,巫峡泠泠非世情。 盘涡鹭浴底心性?独树花发自分...

  • 赠黄山胡公求白鹇

    【原文】 赠黄山胡公求白鹇 李白 请以双白璧,买君双白鹇。 白鹇白如锦,白雪耻容颜...

  • 滕王阁诗

    【原文】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

  • 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

    【原文】 高阳台 送陈君衡被召① 周密 照野旌旗,朝天车马,平沙万里天低。宝带金章...

  • 送耿晦之守湖州

    【原文】 送耿晦之守湖州 徐祯卿(明) 远下吴江向雪川,高秋风物倍澄鲜。 鵁鶄①菰叶...

  • 鹧鸪天

    【原文】 鹧鸪天 朱敦儒[注] 画舫东时洛水清。别离心绪若为情?西风挹泪分携后,十夜...

  • 【最新文章】

  • 苏颂字子容,泉州南安人。第进士,知江宁县。
  • 留下长江的人
  • 材料一:关于语言经济学的由来,学界都普遍认
  • 中国上下五千年,拥成自己的灿烂文化,古代常
  • 说到人类大脑,你一定能联想到这种坚果——核
  • 赠黄山胡公求白鹇
  •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元名敦实,避英
  • 被施了魔的花园
  • 材料一:理论上,讲好一个故事需要考虑三种主
  • 中国画有“山水画”这一门类。为什么叫“山水
  • 民间有种说法,有外伤不能吃酱油,否则伤口会
  • 滕王阁诗
  • 《曾国藩家书·致诸弟》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