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中说: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作者:未知 文章ID:79054 浏览:
【原文】
《周易》中说:“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仰观与俯察代表了中华民族祖先观察世界的方式,并由此演绎衍生出了中华文明的一系列特质。
中国温润的地理气候条件,养成了眷恋历史过往、相信周而复始的民族性格。春种秋收、花开花谢,自然景物中浸透了宇宙运行的规则,也注入了微妙的情感。
中国人的宗教精神,以礼乐文明的方式部分保存。中国人认为世界和人类不是被造物主创造出来的.而是本然自生的有机过程,宇宙的各个部分都从属于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都参与到生命过程的相互作用之中。西方学者牟复礼评价说:这是个天才卓颖的观念,比其他宗教和神话更接近现代物理学的观点。英国人李约瑟穷尽一生的时间,要为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还原和正名,以保存人类科技探索中的火种。这一切,皆因为我们民族很早发现了宇宙旋律及生命节奏的秘密。
仰观与俯察,是艺术、情感、感性的视角。“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体认身在其中的地球脉动,而非将自身置于物外横加干涉,身与物化之后才能神与物游。世界不是用来征服的对象,而是与我平等的主体,“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没有物我两分和高下之别,万物众生都是平等,仪态万方才能自然,万象纷呈,道通有无。在物欲横流、人性异化的今天,中国文化保存着一份上古天真和灵性。
在古人的视野中,生老病死、爱恨情仇,不过是造化循环中的一瞬。消弭了分别之心的
大我,才能不忧不喜不惑不惧,坦荡屹立于天地之间,将德行、事业和声名留给身后世界,而在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现世,被提炼到至高境界的精神则进入历史,化作永恒。在或为实在或为虚空的世界,圣贤存在的价值就在于,于无意义之处充实意义。
农耕文明产生了对于天地自然的敬畏,由此带来对安定和平外部环境的向往。投射到社会层面,尚和合,慕仁义,替天行道,扶危济困,拒绝分离和战乱。中国社会从来不是原子化个体的简单排列,而是深度融合乃至化合的有机整体。每个人同周围的环境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个体的充分发展不是彻底斩断已有的联系,而是规范、引导、影响、塑造这些联系,立己达人,修身成德之后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回馈社会中完成人生的修行。
中国人推崇自然法则下的秩序,认为万物运行自有其道理,最高境界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整个世界都要各归其位、各行其道,礼仪就是世界规律的反映。由此不到危急存亡的关头,中国人都是在俯仰之间笑看风云。
仰观与俯察,凝结着中华文明的美丽精神。在天人合一、物我合一、情景合一的体悟过程中,尘世之人的灵魂精神在生活世界自然跃升,完成了从自然境界到功利境界、道德境界,最终到达天地境界的内在超越。
(摘编自《仰观与俯察天地即人生》)
【问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民族性格的形成和居住地地理气候条件密切相关,中华民族眷恋历史过往、相信周而复始、赋予自然景物以微妙的情感的特质,都体现了这一点。
B.中国文化至今保存着上古的天真和灵性,推崇众生平等,万象纷呈,道通有无。在物欲横流、人性异化的今天,更加彰显其宝贵性。
C.敬畏天地自然,向往安定和平,尚和合,慕仁义,替天行道.扶危济困,拒绝分离和战乱是农耕文明社会的显著特征。
D.中国社会从来不是原子化个体的简单排列,在以融合为特点的社会状态下,个体的价值不能得到充分发展。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中华民族祖先观察世界的方式是仰观与俯察,并由此演绎衍生出了中华文明的一系列特质。
B.仰观与俯察足中国人观察自然万物的艺术、情感、感性的视角,以物我相融和众生平等的态度来看待世界。
C.中国人在自然法则秩序下,以有序的礼仪反映世界各归其位、各行其道的运行规律,形成了在俯仰之问笑看风云的常态。
D.仰观与俯察凝结着中华文明的美丽精神,使尘世之人的灵魂精神完成了从自然境界到功利境界乃至天地境界的超越。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人的宗教不认为世界和人类是被造物主创造出来的,而是本然自生的有机过程,礼乐文明能够体现其某些精神。
B.中华民族很早就发现了宇宙旋律及生命节奏的秘密,因此诸如牟复礼、李约瑟等西方学者对中华文明的成就高度认可。
C.在中国古人看来,生老病死、爱恨情仇太过短暂,没有意义,将德行、事业和声名留给身后世界,才有存在的价值。
D.中国社会一向是深度融合乃至化合的有机整体,个体的发展应该是修身成德之后齐家治国平天下,回馈社会。
【参考答案】
1.D(“个体的价值不能得到充分发展”与原文不符。)
2.A(原文说“仰观与俯察代表了中华民族祖先观察世界的方式”,而非唯一。)
3.C(“生老病死、爱恨情仇没有意义”与原文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