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絮二阕
作者:韩琦 文章ID:79168 浏览:
【原文】
柳絮二阕
【宋】韩琦
其一
惯恼东风不定家,高楼长陌奈无涯。
一春情绪空缭乱,不是天生稳重花。
其二
絮雪纷纷不自持,乱愁萦困满春晖。
有时穿入花枝过,无限蜂儿作队飞。
【问题】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首诗第—句均采用了比喻手法,描写出柳絮漂泊不定、轻薄浮躁的特点。
B.“其一”首句写景,次句点出对景之人。“奈”字,表明愁来无端,无可奈何。
C.“一春情绪空缭乱”一语双关,既指柳絮般缭乱飞舞,也说人的愁情“缭乱”。
D.“其二”诗,诗人以“乱愁萦困”比喻满天风絮,实景虚写,故格外新鲜动人。
16.第二首诗中的“有时穿入花枝过,无限蜂儿作队飞”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其妙处。(6分)
【参考答案】
15.A“比喻”错,应为“比拟”
16.(6分)①用细节描绘柳絮。(1分)②柳絮穿过花枝,巧妙地借来了色香,引来无数蜂儿排队追逐。(2分)③将柳絮的狡狯轻薄表现得极为形象。(2分)这两句语言活泼有致,富有意趣。(1分)
【赏析】
第一首诗,首句是景,次句才点出对景之人。“高楼”,人之所在;“长陌”,柳之所在,登高楼而望长陌,但见柳色如烟,远接天涯,这“不定家”的柳絮,纷纷扬扬,蒙蒙一片。登楼之前,诗人的心境本来是平静的,但现在睹物思情,不由自主,产生了满怀愁情。着一“奈”字,正表明愁来无端,无可奈何。至于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愁,则未予点明,仅在下句以“缭乱”作了补充,显示出这既不是单一的故乡之思,也不是纯粹的身世之感,它更为复杂,更为纷乱,因此也更为难堪。第三句承上启下。既然柳絮漫天无际,既然诗人的愁情也一如柳絮般缭乱飞舞,情景相生相发,岂不是越来越无可奈何吗?如果顺势写下去,也并非不可,但“文似看山不喜平”,须作顿挫。第三句便是这样的顿挫,引而不发,为下句蓄势。空,徒然之意。诗人经历了烦闷、思索,终于豁然开朗,明白了柳絮“不是天生稳重花”,前此种种的情绪缭乱都是徒然的感喟。需要说明,第三句兼指诗人和柳絮而言。就诗人说,以他那样严肃的性格却为并不“稳重”的柳絮动情,当然会自嘲为“空缭乱”。就柳絮说,它颠狂起舞,轻薄作态,必然落得毫无结果,当然只是“空缭乱”,这里即物即人,不粘不脱,有浑融无迹之妙。
第二首诗,紧承第一首而来。这时诗人的情绪已经平静,所以能以静观的态度来写。一二句大笔渲染,在广阔的空间背景下活现出“絮雪纷纷”的轻薄浮浪之态。“乱愁萦困”是比喻之词。稍晚于韩琦的贺铸曾以“满城风絮”比喻闲愁,韩琦则是以萦怀困人的乱愁比喻满天风絮,实景虚写,一反以具体喻抽象的惯例,格外新鲜动人。三四句则选择了一个细节加以描绘。由“穿入”而“过”,这是一个短暂的过程;“无限蜂儿”争先恐后地追着它飞,更衬出柳絮飘得极快。蜜蜂的性情是慕香爱色,而柳絮偏偏乏色少香,这就构成了一对矛盾。如果柳絮不“穿入花枝”,没有烂漫花丛作映衬,它就与蜜蜂无涉。而一一“穿”而“过”,既巧妙地借来了色香,又活泼有致,引来了“无限蜂儿”成队追逐。诗用“有时穿入花枝过”表现柳絮的狡狯轻薄,用“作队飞”表现蜜蜂的快乐和轻捷,精切传神。“有时”一联写景,其特点主要是细,但又并非详尽无遗,句无余味。具体地说,诗只写“穿入花枝过”,却并未细写花枝,而枝的繁盛、花的灿烂都历历如在目前;诗只写“无限蜂儿作队飞”,也未展开描写,而那争先之状、嗡嗡之声,都可想见。景外有景,耐人寻味。
这两首七绝,每首都有其独立意义和艺术上的特色。但篇章前后的安排,却又显然有总体的考虑,次序绝对不能颠倒。既富于变化又周密严谨,于此也可窥见诗人的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