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天人合一”(合天人)的观念将会为解决“人与自然”之间
作者:未知 文章ID:79449 浏览:
【原文】
儒家的“天人合一”(合天人)的观念将会为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提供有意义的思想资源。对于如何了解“天人合一”思想,朱熹有段话很重要,他说:“天即人,人即天,人之始生,得之于天;即生此人,则天又在人矣。”“天”离不开“人”,“人”也离不开“天”。人初产生时,虽然得之于天,但是一旦有人,“天”的道理就要由“人”来彰显,即“人”对“天”就有了责任。“天人合一”作为一种世界观和思维模式,它要求人们不能把“人”看成是和“天”对立的,这是由于“人”是“天”的一部分,破坏“天”就是对“人”自身的破坏,“人”就要受到惩罚。因此,“天人合一”学说认为,“知天”(认识自然,以便合理地利用自然)和“畏天”(对“自然”应有所敬畏,要把保护自然作为一种神圣的责任)是统一的。“知天”而不“畏天”,就会把“天”看成一死物,不了解“天”乃是有机的生生不息的刚健大流行;“畏天”而不“知天”,就会把“天”看成外在于“人”的神秘力量,而使人不能真正得到“天”(自然)的恩惠。所以“天人合一”思想要求“人”应担当起合理利用自然,又负责任地保护自然的使命。“天人合一”这种思维模式和理念应该说可以为解决当前“生态危机”提供某些有意义的资源。
“人我合一”(同人我)的观念将会为解决“人与人(社会)”之间的矛盾提供某些有意义的思想资源。“人我合一”是说在“自我”和“他人”之间存在着一种相即不离的内在关系。为什么“自我”和“他人”之间存在着相即不离的内在关系?《郭店楚简·性自命出》中说:“道始于情。”人世间的道理(人道)是由情感开始的,这正是孔子“仁学”的出发点。孔子的弟子樊迟问“仁”,孔子回答说:“爱人。”这种爱人的品质由何而来呢?《中庸》引孔子的话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仁爱”的品德是人本身所具有的,爱自己的亲人是最根本的。但孔子的儒家认为“仁爱”不能停留在只是爱自己的亲人,而应该由“亲亲”扩大到“仁民”以及“爱物”。孟子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把爱自己国家、自己民族的“爱”扩大到对别的国家、别的民族的爱,那么世界不就可以和平了吗?把“亲亲”扩大到“仁民”,就是要行“仁政”,所以“人”与“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相互爱护和相互尊重的“人我合一”思想对建设“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应是有重要意义的。
“身心合一”(一内外)将会为调节自我身心内外的矛盾提供某些有意义的思想资源。“身心合一”是说肉体生命与精神生命之间存在着一种相即不离的和谐关系。儒家认为达到“身心合一”要靠“修身”。《郭店楚简·性自命出》中说:“闻道反已,修身者也。”意思是说,知道了做人的道理,就应该反求诸已,这就是“修身”。所以《大学》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如果一个社会有了良好的制度,再加之,以有道德修养的人来管理这个社会,社会上的人都能“以修身为本”,那么这个社会也许就可以成为一个“和谐的社会”,世界就可以成为一个“和谐的世界”了。
(摘编自汤-介《论儒学的复兴一-“新轴心时代”或将到来》)
【问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人”是“天”的一部分,所以,“天人合一”的观念要求人们不能把“人”和“天”对立起来。
B.“知天”和“畏天”是对立统一的,蕴含着人合理利用自然又要保护自然的理念。
C.《郭店楚简·性自命出》一书认为孔子“仁学”的出发点是“人道”。
D.只要做到了修身,知道了做人的道理,就能调节自我身心内外的矛盾,达到“身心合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并列式结构,阐述了儒家观点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的内在与外在的影响。
B.文章第2自然段论述“仁爱”思想是按爱己、爱民、爱物的思路展开的。
C.文章第3自然段引用《大学》的语句是为了强调修身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根本。
D.全文运用儒学经典资料,增强了文章的论证力量和学术色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项是( )
A.朱熹的话强调,自然孕育了人类,人类也应该遵循自然规律。
B.“天人合一”的思想完全可以解决当前“生态危机”的相关问题。
C.本文的三种观念对“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的形成都有促进作用。
D.如果社会有了良好的制度,社会上的人都能注重修身,那么这个社会就能成为和谐社会。
【参考答案】
1.A
2.B
3.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