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三大儒之一的黄宗羲,关注教育,尤其重视学校建设,认为学校
作者:未知 文章ID:79907 浏览:
【原文】
①清初三大儒之一的黄宗羲,关注教育,尤其重视学校建设,认为“学校之盛衰,关系天下之盛衰”,他对以科举为轴心的学校教育非常不满,痛斥之为名利争夺场,他所理想的学校,是超越功名利禄的文化传承与光大之地,是养士之所,又是涵育与推动思想解放与创新的精神家园。
②在黄宗羲看来,学校不仅是传播知识的场所,更是体现思想解放的创新家园。他断然否认皇权与真理的等价性,强调是非不是任何专断的意志所能独裁,必经理性辨析而后定。其间就隐含了黄宗羲对学校的不迷信、不盲从而唯在求真求是的创新寄意。黄宗羲曾痛斥科举祸国殃民,而其最大的危害则是“取士而锢士”,扼杀教育的启蒙与创新追求,使“经、训”俨然雷池,士人不敢越之半步。黄宗羲痛斥科举强化了这种盲从迷信的学术风气,使士林失去了思想的活力和探索的勇气,从而形成严重的“封己守残”。有鉴于此,黄宗羲大声疾呼要冲破迷信,要学贵独创,学贵自得:“学问之道,以各人自用得著者为真。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也。此编所列,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学者于其不同处,正宜著眼理会,所谓一本而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黄宗羲反对“以水济水”,正是倡导以他平他的异质共存,他希望学校是实践、捍卫这一精神的场所;换句话说,他期待学校教育彻底摈弃科举的“锢士”之弊和“空华臭腐”的精神沉沦,而涵育独抒己见的勇气与冲破成见的创新活力。
③黄宗羲曾开宗明义地说过:“学校,所以养士也。”不过,这里的“养士”,绝非仅仅是培养、造就一般的人才,或者是科场得意,进而能博取功名利禄的人,其寄意所在是为国家培养和准备安邦与治天下的精英与栋梁。正是在此安君保国的意义上,黄宗羲又强调学校有着使天下达于大治的重要功能,用他的话说即学校为“治天下之具”:“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
④黄宗羲认为,学校固有“养士”之功能和职责,但“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也”。在黄宗羲的教育设想中,学校还有改善社会风气和推进文明进程的义务,即“盖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黄宗羲认为,如果没有学校,人民将有陷于野蛮之虞:“学校之法废,民蚩蚩而失教。”黄宗羲认为改变风俗主要有两种途径,一为厉禁,一为教育。就效果和功效来看,前者为末,后者为本。在黄宗羲看来,光有禁是难以变民风,改民俗的,只有依靠教育才能从根本上移风易俗,即“学校之教明而后可”。黄宗羲主张,一地教育的主管者,对一地的风俗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故入其境,有违礼之祀,有非法之服,市悬无益之物,土留未掩之丧,优歌在耳,鄙语满街,则学官之职不修也”。值得注意的是,黄宗羲提出学校教育不仅有“革习俗”的文明进步的意义,也是富民的关键措施之一,“治天下者既轻其赋敛矣,而民间之习俗未去,蛊惑不除,奢华不革,则民仍不可使富也”。这里黄宗羲实际上已触及启民智与富民的关系,其本质是肯定了文化建设对经济发展的推动意义。
(摘自《光明日报》2018年8月4日,有删改)
【问题】
15.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重视学校建设是黄宗羲关注教育的重点主张,学校就应该是摆脱名利、弘扬文化之地。
B.黄宗羲深刻了解“科举取士”的祸害,认为科举制是与教育的启蒙与创新背道而驰的。C.“养士”是对学校必不可少的要求,学校的职责就是培养出能使“天下大治”的英才。D.黄宗羲认为主管一地教育的官员对移风易俗以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16.根据文章第二段内容,阐释“以水济水”与“以他平他”的区别。(4分)
17.理想的学校建设具体应体现在哪些方面?请联系全文,简要概述。(5分)
【参考答案】
15.(3分)C(犯“偏执一端,不及其余”之错。根据文意,学校的职责不仅是要培养出能使“天下大治”的英才,还有“改善社会风气,推进文明进程”等。)
16.(4分)“以水济水”是用重复别人的话附和别人,缺乏自己的见解;而“以他平他”是强调异质共存,具有独创精神。(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7.(5分)①传播知识方面:将传播知识与建立体现思想解放的创新家园紧密结合;②培养人才方面:具有培养安邦治国栋梁精英的功能;③社会建设方面:承担起改善社会风气和推进文明进程的义务。(答对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