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画竹:越名教而任自然

作者:天明  文章ID:80529  浏览:

【原文】
    画竹:越名教而任自然
    天明
    在静物之中,竹的品性尤为特殊:像树一般挺拔坚硬,却“茎中空、无年轮”,可谓“不刚不柔,非木非草”。诗人白居易在《画竹歌》中感慨道:“植物之中竹难写,古今虽画无似者。”那介于草木之间刚柔并济的神韵,为历代画家“望竹兴叹”的原因。
    唐代以前,即便是描绘“竹林七贤”的画作,背景也只是松、柏、柳、槐及一些无名的阔叶树,鲜有竹的出现。唐代竹画兴起,唐代萧悦和北宋文同尤为出名。文同爱竹,到了“深入竹乡,以竹为妻”的地步,他的画竹心法被苏轼盛赞,后凝练为成语“胸有成竹”。
    苏轼认为,败笔于竹下的画家们总是纠结于对竹竿、枝、节、叶等局部的剖析和打磨,而疏忽了对竹整体观感的把握,陷入了技术理性,使画作技巧有余而精神不足。文同画竹之所以丰神飘洒,在于他“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文同画竹不是边看边画、边想边画,而是透过细致周到的观察,在脑海中提炼出竹的神韵气度,察其“神”而非察其“身”,一旦下笔,便一气呵成。
    元明时期竹画独立为中国画中的一个门类,各种版本的《竹谱》更是对画竹的理论和技法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元代画家李衙认为画竹叶“粗忌桃叶,细忌柳叶”,竹叶是画竹尤难把握的。清代郑板桥却对前辈立下的规矩作出了反思:“始余画竹,不敢为桃柳叶,为竹家所忌。近颇作‘桃叶柳叶而不失为竹意……古来画家习俗皆成陋语也。”在郑板桥看来,画竹“总要以气韵为先”,所谓气韵,是指竹子的生理结构和生长规律在自然界风霜雪雨、明晦阴晴中所呈现出来的体态和动感,是竹子固有习性中所蕴含的自在之美。只要能把这美感表现到位,至于叶之繁与疏、枝之斜与直、竿之粗与细等,都不必过于计较。
    以气韵为先的理念,在“扬州八怪”的竹画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金农喜欢观摩竹影,“每高舂夕晡时就日影写其状”,笔下的竹叶好似深秋的红枫;李方膺擅长画“风”,名作《潇湘风竹图》中的竹叶好像飘扬在寒风中的碎布条,给人以忽看不似画,侧听有秋声之感。郑板桥在《板桥题画兰竹》提到:“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浓淡疏密,短长肥瘦,随手写去,自尔成局,其神理具足也。……然有成竹无成竹,其实只是一个道理。”
    胸有成竹和胸无成竹的差别在于,前者之“成”是整体、完成之意,后者之“成”则是成例、成见之意。胸有成竹所强调的是画家要有整体感,不能把竹子视为竿、茎、枝、叶简单的组合;胸无成竹强调的则是画家不能被已经形成的规矩所束缚,失去艺术的想象力。画家只有具备了整体感和大局观才能不为物所役,摆脱呆板的“匠气”;而只有做到胸无成见,才能不为人所役,从而捕捉到自然的“灵气”。因此,“胸有成竹”和“胸无成竹”共同体现着越名教而任自然的艺术追求。
    回顾“胸有成竹”和“胸无成竹”这段艺术小史,我们可以领略到竹有节、虚心、刚柔并济的意象与中国传统文化内在之契合,同时也看到了中国艺术在处理画竹时所展现的辩证统一的理念,这大概是国学大家陈寅恪先生曾把中国文化称为“竹的文化”的原因之一吧。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问题】
    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竹不刚不柔,非木非草,那刚柔并济的神韵难以表达,这也是唐代以前鲜有竹画出现的原因。
    B.竹画兴起于唐代,元明时期独立为中国画中的一个门类,对画竹的理论和技法有了系统的总结。
    C.李衍认为画竹叶“粗忌桃叶,细忌柳叶”,郑板桥则认为把竹叶画成桃叶柳叶也能表现出竹意。
    D.陈寅恪把中国文化称为竹的文化,是因为竹子有节、虚心、刚柔并济的意象与中国文化相契合。
    7.下面有关“胸有成竹”和“胸无成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胸有成竹是指不对竹竿、枝、节、叶等作局部的技巧处理,而是对竹作整体把握,提炼出竹的神韵气度。
    B.金农竹画的竹叶似深秋的红枫,李方膺笔下的竹叶像飘扬在寒风中的碎布条,二者都体现了胸无成竹的理念。
    C.胸有成竹强调画竹要有整体感和大局观,胸无成竹则重视画竹不要被已有的规矩所束缚,二者都是为了创作出艺术精品。
    D.画家只有做到胸有成竹,才能摆脱呆板的匠气;只有做到胸无成竹,不为人所役,才能具有自然的灵气。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板桥书斋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其“领异标新”的主张体现了胸无成竹的理念。
    B.庄周笔下的庖丁在解牛时,不用眼睛去看,全凭精神意念在活动,其高超的技艺达到了胸有成竹的境界。
    C.近代艺术家吴昌硕将篆刻的章法、体势揉进竹画,使笔下竹叶犹如篆书之撇捺,体现了胸有成竹的画竹理念。
    D.冯骥才说:“散文随笔当胸无成竹。情如春雨,淋淋一浇,青枝碧叶盈盈全冒出来。”这与画竹的胸无成竹观点相近。

【参考答案】
    6.D【解析】表述过于绝对,原文“这大概是”只是表推测。
    7.A【解析】“不对竹竿、枝、节、叶等作局部的技巧处理”不当。
    8.C【解析】应为“体现了胸无成竹的画竹理念”。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唐诗宋词吟出口,婉约的江南便款款而来了。烟雨漂洗过的西湖,
  • 下一篇:黄洽,字德润,福州侯官人。隆兴元年,以太学生试春官第二。授绍
  • 【推荐文章】

  • 东园雨坐书怀

    【原文】 东园雨坐书怀 刘崧 鸟自鸣春花自开,离人去住总兴哀。荒村道路兼泥潦,故里...

  • 始闻秋风

    【原文】 始闻秋风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①枕前觉,一...

  •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一)

    【原文】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一)① 陶渊明 在昔闻南亩,当年竟未践。 屡空...

  • 宿许天植见山楼

    【原文】 宿许天植①见山楼② 严遂成(清) 绿树疏灯落烬迟,梦醒如中薄寒时。 风通...

  • 明妃曲(其二)

    【原文】 明妃曲(其二) 王安石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两皆胡姬。 含情欲说独无处...

  • 马嵬

    【原文】 马嵬 [清]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

  • 【最新文章】

  • 黄洽,字德润,福州侯官人。隆兴元年,以太学
  • 画竹:越名教而任自然
  • 唐诗宋词吟出口,婉约的江南便款款而来了。烟
  • 佩德罗大叔的遗嘱
  • 东园雨坐书怀
  • 我们读经典,要有人文情境参与其中。人文情境
  • 中国几千年历史(积淀/沉淀),茶文化博大精
  • 中国汉字历经【】岁月,有着无穷魅力。汉字具
  • (2)晏殊在《浣溪沙》中既流露出对春光逝去
  • 做任何工作,只要你用心去做,一定能把它做好
  • 文段一 天坛的主体建筑是祈年殿,每年皇帝都
  • 槐花
  • 过零丁洋
  • 《陈涉世家》节选
  • 《人生》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