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墓中出土的璧、琮、圭、璋等物,均应含有某种神话背景的灵性。
作者:未知 文章ID:80569 浏览:
【原文】
商墓中出土的璧、琮、圭、璋等物,均应含有某种神话背景的灵性。当然,商代也有若干实用的玉器,但大部分玉器的原型仍是从巫觋道具中演变过来的,不妨称之为“灵玉”。西周初年,周公就致力于制礼作乐,融会推演成一整套覆盖各种人际关系的礼。其内容繁琐,等级森严,名物制度都有明确规定。而玉器正是礼的载体之一,如周代分封时有“命圭”制度,诸侯即位,天子赐之命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诸侯觐见天子须执玉以朝,礼数至烦。甚至连佩玉也受礼的制约。当时贵族的佩玉是以玉璜和玉管、玉珠等串联在一起的,身分愈高,璜数愈多,玉佩愈长,迈步愈不方便,行走也愈迟缓。故有“改步改玉”或“改玉改行”的说法。《礼记·玉藻》中还对行走时玉佩所发之“玉声”提出要求,诸玉件因自击而锵鸣时,尚须合乎音律,形成和声,且须在不同的步伐下与不同的乐曲相谐。不过,尊礼、守礼毕竟不同于用法、用刑,【它的强制性常常被用人类良知或文化自觉的画纱遮掩起来。】思想家也对礼玉的性质从理论上加以提廾,《荀子》说孔子称玉有“七德",《管子》说玉有“九德”,《礼记·聘义》则说玉有“十一德”。诸说均将玉的物理属性与儒家的道德信条相比附,使礼玉的使用不仅顺乎天理、合乎與情,而且充满了高尚的人格美,于是“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玉藻》)。这一切都是为礼,故多数西周玉可称为“礼玉”。
(选自孙机《中国古代物质文化》,有删改)
【问题】
27.商代玉器具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28.西周“礼玉”对维护礼法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6分)
29.简要分析画线句子的含义。(5分)
【参考答案】
27.有实用性的玉器较少;精神性,有巫觋痕迹和神话色彩。
28.维护森严等级,约束人的行动,提升人的道德。
29.表面上,尊礼守礼是人们在良知和文化上的自觉追求,但实际上尊礼守礼是具有强制性的,只是被掩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