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手工艺既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众的重要物质
作者:未知 文章ID:80698 浏览:
【原文】
传统手工艺既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众的重要物质与精神诉求,在社会历史长河中具有重要地位。然而,在当代的日常生活中,大机器的广泛应用压缩了传统手工艺的生存空间,民众生活方式的快速变革也使传统手工艺难以满足民众的生活实用性需求,传统手工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由于传统手工艺根植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与其他文化要素唇齿相依,在此背景下,传统手工艺的文化生态保护应运而生。
传统手工艺文化生态保护以传统手工艺为保护对象,以文化整体观为视野,寻求保护方式的革新,实现对传统手工艺的整体性保护。传统手工艺的文化生态保护理念源于文化生态学的研究,这一研究领域注重文化的整体性、系统性。20世纪50年代以来,文化生态学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开始广泛应用于人类学、生态学的研究,它着重研究文化与环境的共生关系。之后,相关学者逐渐展开这一领域的研究活动,如张士闪在对张泥玩具的研究虫指出,民间工艺是民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其创造、传承和演变都是在特定语境中发生的,与特定社会语境下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组织,宗教信仰等密切相关。张建世也在对苗族银饰的调查中指出,由佩饰佩戴习俗及其他相关的社会文化环境要素所构成的文化生态是导致黔东南苗族银饰变迁的动因。可以说,基于文化生态整体观的视角,传统手工艺在现代社会的生存困境得到了新的解读,这对其保护实践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与文化整体观视角不同,有的学者对文化生态保护理念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文化生态最终应该满足于人类的文化实践。具体到手工艺领域,重视人的主体性,回归人的生产实践对于传统手工艺的文化生态保护是至关重要的。中国艺术研究院手工艺研究所所长邱春林曾指出,手工艺的文化变迁是人在变迁,没有人的记忆和心理作用,.一切外力作用下的变迁都不可能实现。
的确,手工艺人是具有独立思维和行动能力的个体,,并对手工艺生产的结果施加最为直接的影响。因此,传统手工艺的文化生态如果只专注于其文化形态的保护,而较少考虑手工艺人的主体性和文化实践的中介意义,那么任何传统手工艺文化生态保护的效果都可能大打折扣。任何的文化生态保护措施都需要认真评估它对手工艺人身份建构的实际影响,也需要跟踪手工艺人相应的生产活动情况,这将利于保障传统手工艺文化生态保护措施的实施效果。
(摘编自王明月《传统手工艺的文化生态保护与手艺人的身份实践》)
【问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应对传统手工艺面临着的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传统手工艺的文化生态保护应运而生。
B.文化生态学是一个新兴学科,它着重研究文化与环境的共生关系,张士闪、张建世等学者是这一领域的佼佼者。
C.有学者对文化生态保护理念提出不同的看法是因为他们反对文化整体观视角,认为文化生态最终应该满足于人类的文化实践。
D.文化生态整体观可能会忽视作为实践者的个体,但它对于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就阐明了传统手工艺的重要作用和地位,也指出了其在现代社会中遭遇的生存困境,并从两个方面推导了原因。
B.文章在论证中运用了例证法,列举了张士闪、张建世的观点,这是为了说明他们对传统手工艺的文化生态的研究体现了文化生态系统性与整体性的特点。
C.文章从起源、内容、意义等方面,用较多篇幅阐述了整体论视角下的传统手工艺的文化生态保护,可见作者非常认同这种文化生态保护理念。
D.对于传统手工艺的文化生态保护,文章先介绍背景,接着提出了对传统手工艺的文化生态保护理念的两种看法,最后得出作者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者张建世认为黔东南苗族银饰变迁的动因是,由佩饰佩戴习俗及其他相关的社会文化环境要素所构成的文化生态。
B.中国艺术研究院手工艺研究学者邱春林认为,没有人的记忆和心理作用,手工艺的文化变迁是不可能实现的。
C.如果能对手工艺人身份建构的实际影响进行评估,那么文化生态保护措施实施的效果就可以得到保障。
D.传统手工艺的文化生态不仅要专注于其文化形态的保护,还要重视手工艺人的主体性和文化实践,否则,可能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答案】
1.D
2.C
3.C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强加目的,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一段,原文是“在当代的日常生活中,大机器的广泛应用压缩了传统手工艺的生存空间,民众生活方式的快速变革也使传统手工艺难以满足民众的生活实用性需求,传统手工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由于传统手工艺根植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与其他文化要素唇齿相依,在此背景下,传统手工艺的文化生态保护应运而生”。B项,“是这一领域的佼佼者”属于无中生有,于文无据。C项,强加因果,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三段,原文为“与文化整体观视角不同,有的学者对文化生态保护理念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文化生态最终应该满足于人类的文化实践。”故选D。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C项,“可见作者非常认同这种文化生态保护理念”说法错误,作者并不认同这种文化生态保护理念,从第4段“的确”可知,他倾向第二种理念。故选C。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C项,“如果能对手工艺人身份建构的实际影响进行评估,那么文化生态保护措施实施的效果就可以得到保障”说法不正确,相关信息在文章最后一段,原文为“任何的文化生态保护措施都需要认真评估它对手工艺人身份建构的实际影响,也需要跟踪手工艺人相应的生产活动情况,这将利于保障传统手工艺文化生态保护措施的实施效果”。也就是说利于保障实施效果需要认真评估,也需要跟踪手工艺人相应活动情况。故选C。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