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钟是古代文明的结晶,也是人类使用较早的一种精神表达和传播的重

发布时间:2023年12月6日  更新时间:2024年1月1日
作者:未知  文章ID:81012  浏览:

【原文】
    钟是古代文明的结晶,也是人类使用较早的一种精神表达和传播的重要工具。中国先秦编钟起于晚商,兴于周代。在那个充溢着“以礼治国,以乐兴邦”思想意识的时代里,“礼”与“乐”互为表里,构成了政治制度缺一不可的两大要素。作为礼乐重器,编钟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铸造编钟,往往与君王、贵族的政治意向,与追孝先辈、光宗耀祖以及祝福子子孙孙永保用享相关联。使用编钟,常常令其在敬天地、祭鬼神、享宾朋的重大的礼仪里和国之大事中担当重任。人们希望以和美的钟声祈祷风调雨顺,寓意政通人和。编钟作为物化了的精神产品反映出古代人类文化的精华和极为丰富的内涵。
    乐悬制度是周代礼乐制度具体实施的重要表现。“王宫悬,诸侯轩悬,卿大夫判悬,士特悬,辨其声”,规定了不同阶层允许作乐的规模和享乐的权力。“乐悬”实指钟、磬之类大型编悬乐器的配置。
    曾国礼乐遗存系列显示出周代礼乐乐悬配制及其规模上的发展:首先是于西周早期,曾侯墓中有钟无磬,金石之声尚不完善。现知最早的钟磬配置出现于春秋早期的曾侯絴伯墓。其次,领封于周公的曾侯犺并不拥有“轩悬”之制。《周礼》所谓的“诸侯轩悬”自春秋早期的曾国才得以见到。之后,在史称“礼崩乐坏”的时代,曾侯絴伯墓、曾侯乙墓、随州擂鼓墩M2呈现的“轩悬”之制在外在的架势和布局上并没有改变,变化的是内涵——实际配置的钟、磬数量。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和显著特征。同时“和”字是一种编管乐器的象形,长短有别的竹管及其高低不同的乐音通过编排,形成有机的一体,即成为“和”的乐器和“和”的音乐。先哲论“和”常以乐器比附,大概原由在此。追求“协”“和”成为编钟最为响亮的名号。中国乐钟独创的一钟双音技术得以成熟并广泛用于实践。一钟双音三度音程“和而不同”的技术成果与“和而不同”的理念在每件钟体上重合,编钟成为“和”的美学思想的精彩体现。
    对于钟的声音,其从每钟双音、每组钟的音列、钟组间的音列及衔接上,追求钟声和美好、准确与和谐,几近达到可以炫技的程度。对于钟的装饰,其不仅从钟体的造型、色彩、纹饰、表面处理及光泽度、铭文的章法及工艺等精工雕琢,在钟架造型和彩绘上,除一般纯粹的装饰之外,还将人的形象替代传统的负重兽作为立柱,赋予钟架构件新的隐喻性质:仿佛钟声来自这些托举着钟架的佩剑武士的吟唱。这一设计在“击其所悬由其虡鸣”的巧思和原则基础上,寓人与钟声的相饰相和,可谓匠心独运。这是“和”的理念在听觉和视觉的结合上的完美表达。

【问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礼”与“乐”互为表里,是政治制度的要素,促成了“以礼治国,以乐兴邦”的思想意识。
    B.钟、磬之类大型编悬乐器的不同配置,代表着不同阶层允许作乐的规模和享乐的权力。
    C.现知最早的钟磬配置出现于春秋早期的曾侯絴伯墓,证实西周有钟无磬,金石之声完善。
    D.“和”字是一种编管乐器的象形,先哲论“和”通常以乐器比附,其根本原由就在于此。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先介绍了钟兴起的年代,然后论述了国家和人民赋予编钟的文化内涵。
    B.文章阐述“乐悬制度”,是为了论证编钟与周代礼乐乐悬配置及其规模发展的关系。
    C.文章阐明编钟的造型及其听觉和视觉上的效果,论证了编钟浸透着“和”的美学思想。
    D.分总结构是文章的结构形式,文章后两段论述编钟具有“和”的美学思想,属于总说部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编钟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所以不管是铸造编钟还是使用编钟都与百姓没有关系。
    B.“礼崩乐坏”的时代,“轩悬”之制在外在的架势和布局上变化不大,内涵有变化。
    C.中国乐钟独创的一种双音技术得以成熟并广泛用于实践,体现出“和”的美学思想。
    D.作者认为“和”的美学思想贯穿于钟的装饰和钟声,内在与外在甚至与人和谐统一。

【参考答案】
    1.B
    2.D
    3.A
    【解析】
    【1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A项,“促成了‘以礼治国,以乐兴邦’的思想意识”前后关系推断不当。文中是说“在那个充溢着‘以礼治国,以乐兴邦’思想意识的时代里,‘礼’与‘乐’互为表里”,“以礼治国,以乐兴邦”的思想意识是时代背景。C项,“证实西周有钟无磬,金石之声完善”曲解文意,文中是说“曾侯墓中有钟无磬,金石之声尚不完善”。D项,“其根本原由就在于此”曲解文意,将“此”指代的内容范围缩小了。文中是说“‘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和显著特征。同时‘和’字是一种编管乐器的象形,长短有别的竹管及其高低不同的乐音通过编排,形成有机的一体,即成为‘和’的乐器和‘和’的音乐。先哲论‘和’常以乐器比附,大概原由在此”。“此”指代多个方面。故选B项。
    【2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对论述类文本的论据论证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采取了什么论证思路,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D项,“分总结构是文章的结构形式”分析有误。文章是先总后分。“文章后两段论述编钟具有“和”的美学思想,属于总说部分”分析也有误。后两段论述编钟具有“和”的美学思想是具体阐述。故选D项。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找到文本相对应的内容,加以比较,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A项,“编钟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所以不管是铸造编钟还是使用编钟都与百姓没有关系”强加因果。“人们希望以和美的钟声祈祷风调雨顺,寓意政通人和”证明使用编钟与百姓有关系。故选A项。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涉及的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村行
  • 下一篇:变脸
  • 【推荐文章】

  • 山中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其

    【原文】 山中 [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初至巴...

  • 最好的结果

    【原文】 最好的结果 莫小米 那一天,父亲走失了。 父亲是去邻村喝喜酒的,本来是跟村...

  • 品味遗憾

    【原文】 品味遗憾 ①遗憾,字典上的解释是 不称心 、 大可惋惜 (的心理),既然如...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原文】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 铁如意

    【原文】 铁如意① 谢翱 仙客五六人,月下斗婆娑。 散影若云雾,遗音杳江河。 其一起...

  • 水调歌头·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原文】 水调歌头 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程珌 天地本无际,南北竟谁分?楼前多景...

  • 【最新文章】

  • (一)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
  • 4、请从下列句子中各找出一个与“遍插茱萸少
  • 5、探究字形背后的文化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更
  • 告别是一种心情,告别也是一种决定。【雨季是
  • [材料一]习总书记说:“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
  • 山中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其
  • 2007年2月27日凌晨4点(委内瑞拉当地时间26日
  • 为了激发学生阅读中国四大名著的兴趣,李老师
  • 准备月亮,就变出月亮
  • 最好的结果
  • 4、请用一句话提取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 8、中考临近,为了节省时间,晚自习前小明家
  • 令人警惕的网络低俗语言
  • 品味遗憾
  • 用文化产品彰显“存在感”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