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蓝袍先生

发布时间:2023年12月20日  更新时间:2024年1月1日
作者:陈忠实  文章ID:81590  浏览:

【原文】
    蓝袍先生
    陈忠实
    我依稀记得,爷爷死后,父亲脱下了蓝色长袍,换上了一件藏青色布袍,一来表示给爷爷的亡灵守志守节,二来标志着他已过而立之年,该脱下青年时期的蓝色长袍了。爷爷死后,父亲似乎一下子变成了另一个人,那眉骨愈加隆起,像横亘在眼睛上方的一道高崖,眼神也散净了灵光宝气,纯粹变成了一副冷峻威严的神色,在学堂里,他不苟言笑,在那张四方抽屉桌前,正襟危坐,腰部挺直.从早到晚,也不见疲倦,咳嗽一声,足以使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吓一大跳,来去学堂的路上,走过半截村巷,抬头挺胸,目不斜视,从不主动与任何人打招呼。别人和他搭话问候时,他只点一下头,脚不停步,就走过去了。
    在我18岁的时候,父亲把我推到了那座黑皮太师椅上。
    过罢正月十五,私塾又开学了。我穿上蓝布长袍,第一次去坐馆,心里怎么也稳实不下来。父亲一般先读书,后晌才写字,我也应该这样做。我在父亲用过的石砚台上滴上水,三只指头捏着墨锭,缓缓地研磨。
    我刚写下两字,一个声音在我耳边响起:
    “蓝袍先生——”
    我的脑子里轰然一声爆响,耳朵里传来学堂里恣意放肆的哄笑的声浪。我转过头,看见一张傻乎乎愣笑着的脸,这是村子里一个半傻的大孩子。这个傻瓜蛋儿,打破他的脑袋,也不会给我起下这样一个雅号的,我立即追问:“谁叫你这么称呼我?”
    教室里的笑声戛然而止,静默中潜伏着许多期待。
    “他……他不叫我说他的名字。”傻子说。
    “你说——他是谁?”我冷眼追问。
    “我不敢说——他打我!”傻瓜怕了。
    “我先打你,看你说不说!”我说。
    我从桌上摸过板子,那块被父亲的手攥得把柄溜光的柳木板子,攥到我的手里了,心里微微忐忑了一下,我就毫不退让地说:“伸出手来!”
    我从他的背后拉过他的左手,抽了一板子,傻子当下就弯下腰去,用右手护住左手嚎啕起来:“马娃子,你教我把人家叫‘蓝袍先生’,让我挨打……呜呜呜呜呜……”
    我立即站起来,一下子瞅住杨马娃,命令:“杨马娃,到前头来!”
    杨马娃虎不失威,晃一下脑袋,走到前头来了。
    “是你教唆他的吗?”我斥问。
    “不是。”他平静地回答,早有准备。
    “就是你!”傻子瞪着眼,“你说……”
    “谁能作证呢?”杨马娃不慌不急。
    “……”傻子急迫地瞪着眼。
    “不要作证的人!”我早已不能忍耐这种恶作剧还在继续往下演,“伸出手——”
    杨马娃伸出手来。【他的眼里滑过一缕无可奈何的神色,漫不经心地瞅着对面的墙壁。】
    我抽一下板子,那只手往下闪了一下,又自动闪上来,没有躲避,也听不到挨打者的呻唤。我又抽下一板子,那只手依然照直伸着……教室里很静,听不到一丝声响。我记得父亲打板子的时候就是这样,从来不看被打者的脸,更不听他们的呻吟和求饶,只是打够要打的数字。我抽下五板子了……
    傻子突然跪倒在地,抱住我的板子,哭喊说:“先……先先先生!马娃叫我叫你‘蓝袍先生’,我说你要打手的,他说不会,你和俺俩都是在一块念书的,不会打手的。他就叫我跟你耍玩,叫‘蓝袍先生’……我往后再不……”
    我似乎觉得胳膊有点沉,抬不起来了,再一想,如果马娃一直不开口,我能一直打下去吗?倒是借傻瓜求情的机会,正好下台,不失威风也不失体面。傻瓜先爬起来,深深地鞠了一躬,跑下去了,杨马娃则不慌不忙,文质彬彬地鞠了躬,慢慢走回到座位上去了。
    杨马娃退学了。对杨马娃的退学,我也不觉得遗憾。杨马娃早该退学去做庄稼或当相公去了,只是生得矮小,父母疼其体力不支,就叫他在学堂多混几年……迟早是要走的。
    两月过去了,没有发生什么意外,秩序正常。我从村中走过去时,可以踏出缓急有致的脚步了,再不紧张了。我在教桌前端直坐一晌,看书或授课,不再觉得腰酸腿困了。人说,我活脱就是二十年前我爸的原样儿!连脾气也跟我爸一模一样了。
    (选自《蓝袍先生》,有删改)

【问题】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描写“我”用板子抽打杨马娃时,运用了环境描写等描写手法,“教室里很静,听不到一丝声响”渲染了一种紧张的气氛。
    B.小说对“我”的父亲着墨不多,却刻画出父亲的鲜明性格,如写父亲走路时不与人搭话,反映出父亲胆小怕事的特点。
    C.小说中的父亲有着重要作用,上承爷爷的私塾教育,下启“我”的私塾教育,父亲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D.小说围绕“我”与杨马娃的矛盾展开,“我”顶替父亲成为一名私塾先生,第一天就受到了冲击挑战,最终“我”战胜了杨马娃。
    5.分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1)那眉骨愈加隆起,像横亘在眼睛上方的一道高崖。
    (2)他的眼里滑过一缕无可奈何的神色,漫不经心地瞅着对面的墙壁。
    6.小说的标题“蓝袍先生”,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4.B
    5.(1)运用比喻的手法,将“眉骨”比喻为“高崖”,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父亲在爷爷去世后眼睛深陷以及眼神冷峻严厉的外貌特征。
    (2)运用细节描写(神态、动作描写),表现杨马娃对挨打的无奈,内心对“我”些微反抗。
    6.①标题一语双关;②“蓝袍先生”是指小说中像“我”一样穿着“蓝袍”的私塾老师;③“蓝袍”成为旧教育的象征,“我”作为祖辈父辈任教的私塾的继承者,“我”在继续着陈旧迂腐的教育制度。
    【解析】
    4.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A项考核环境描写,BC项考核人物形象,D项考核情节,其中B项,“胆小怕事”错,应是“不苟言笑”。
    5.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文中的句子含义的能力,重点考核赏析句子,答题时注意明确句子的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1)句中“像横亘在眼睛上方的一道高崖”是比喻的手法,效果是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父亲在爷爷去世后眼睛深陷以及眼神冷峻严厉的外貌特征;(2)中“滑过一缕无可奈何的神色”和“漫不经心”是神态描写,“瞅着”是动作描写,效果为表达“杨马娃对挨打的无奈,内心对‘我’些微反抗”。
    点睛:散文中的赏析句子的题目主要是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常见的修辞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动静、虚实和视听结合等,答题时先辨析手法,然后结合文句进行解释,最后明确效果。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雨中花
  • 下一篇:近年来,无人机开始在民用市场起步,其中农林植保和电力能源巡检
  • 【推荐文章】

  • 山中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其

    【原文】 山中 [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初至巴...

  • 最好的结果

    【原文】 最好的结果 莫小米 那一天,父亲走失了。 父亲是去邻村喝喜酒的,本来是跟村...

  • 品味遗憾

    【原文】 品味遗憾 ①遗憾,字典上的解释是 不称心 、 大可惋惜 (的心理),既然如...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原文】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 铁如意

    【原文】 铁如意① 谢翱 仙客五六人,月下斗婆娑。 散影若云雾,遗音杳江河。 其一起...

  • 水调歌头·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原文】 水调歌头 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程珌 天地本无际,南北竟谁分?楼前多景...

  • 【最新文章】

  • (一)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
  • 4、请从下列句子中各找出一个与“遍插茱萸少
  • 5、探究字形背后的文化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更
  • 告别是一种心情,告别也是一种决定。【雨季是
  • [材料一]习总书记说:“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
  • 山中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其
  • 2007年2月27日凌晨4点(委内瑞拉当地时间26日
  • 为了激发学生阅读中国四大名著的兴趣,李老师
  • 准备月亮,就变出月亮
  • 最好的结果
  • 4、请用一句话提取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 8、中考临近,为了节省时间,晚自习前小明家
  • 令人警惕的网络低俗语言
  • 品味遗憾
  • 用文化产品彰显“存在感”更重要